《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红颜》(序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5-21 16:55 发表

只有那些有定评的,你们所说的做法才比较有效,而你也看到了,我给出来的观点,是全新的,无法只是暗示——甚至我直接说出来了,读者还未必知道怎么回事。但晓钟分标题写的提议,倒是退而求其次时可以接受的。我也 ...


阅读能力因人而已的,一般的读者审美理解力比较表层,他们也只能通过接受表层的事物的引领,到达作者为他们提供的思考。所以我始终坚持文学的说理成分是深入浅出,特别注意形象化和语言通俗性的诗意。这个事情,我其实说不清楚,但我的直觉会告诉我表达的尺度,这可能是过去沉积起来的创作和交流经验吧。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06 发表


阅读能力因人而已的,一般的读者审美理解力比较表层,他们也只能通过接受表层的事物的引领,到达作者为他们提供的思考。所以我始终坚持文学的说理成分是深入浅出,特别注意形象化和语言通俗性的诗意。这个事情,我其实说不清楚,但我的直觉会告诉我表达的尺度,这可能是过去沉积起来的创作和交流经验吧。

那你以此例之,说说《红颜》一诗贴出来的这一部分如何,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5-21 17:04 发表

我不是要写史诗,我是要廓清历史,重新审视男权世界中的女人。


这是可以看到的,对夸父和女娲的理解,你是没错的。女娲本来就是兽身,也很是很强悍的,还屠龙呢。而夸父之死来自力比多的诱惑,一个父权时代的兴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5-21 17:12 发表

那你以此例之,说说《红颜》一诗贴出来的这一部分如何,如何?


累死了,饶了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15 发表


累死了,饶了我吧。

只给观点,无须论证。怎样?三个选项:有效?基本有效?无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14 发表


这是可以看到的,对夸父和女娲的理解,你是没错的。女娲本来就是兽身,也很是很强悍的,还屠龙呢。而夸父之死来自力比多的诱惑,一个父权时代的兴起。

是否看到隐藏在文字中的阴阳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论史的领域你是有效的,在我看来,晓钟的观点是史诗的方式,你们说的都不是同一个事物。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5-21 17:22 发表

是否看到隐藏在文字中的阴阳关系?


那肯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夸父就是光明生活的最早警示
这个高大威武的男人,追逐太阳
拒绝黑暗,他走进了太阳
他是否知道太阳的本质
是否知道光明把人诱入死亡
是否知道他自己的死亡追逐
他死亡了,但他的死亡不是结束
他的死亡是开始,而且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比如这段,文字是很浅显的,但其实除了女权和父权之争,传说更深刻的本质没几个人能读懂。“他是否知道太阳的本质/是否知道光明把人诱入死亡/是否知道他自己的死亡追逐”。这句话如果不用佛罗伊德的观点,解不开的,这是力比多的稀释现象。我相信你知道我说的力比多是什么,过去中国人把它称之“元气”。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24 发表
在论诗的领域你是有效的,在我看来,晓钟的观点是史诗的方式,你们说的都不是同一个事物。

他的方式不是史诗的方式,我贴出这部分的线性处理,才是。所以,很有可能是我的选择有误,你提醒了我,很有建设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万物之理寓于事物的真实性上,我想,我们只要把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比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故事等等呈现出来,他人自由自己的评的。真理本就存在,何必要自己把真理说出来?

——————你再好好考虑他的话,是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在我看来很模糊。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次强调史诗和论史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诗不好写,一不留神,就会站在别处,而非融入。
天放兄的语言我很喜欢,但有些地方的确有直接说教之感,那样就硬了。毕竟是长诗,一致性的把握很难。可能需要作者自己再三斟酌,修改。
还有,前面的序言长了,我认为可以省掉一些。后面更放松些,反而让观者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易引起共鸣。
确如晓钟所说,红颜如今成了修身之地了,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说匈奴人的野蛮性,我不会去评论他的野蛮的,我是以事件、人物和情景形成人们对匈奴作为蛮族的感性体认。而你的写作是论史,不浮现历史的具体场景情节,你浮现的是被你所认知的历史的“理”,或它的对象化。那么我们分开史诗和论史的区别,它们各自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的。论史诗在论点的新颖和深刻,并直接给出。而史诗呢,着重于历史艺术事件的银幕。所以史诗的写作和小说比较靠近,只不过语言的要求不一样,但二者都非常顾忌把总的写作精神直接给出,需要阅读用完全部艺术鉴赏的历时性,才能得到作者在文本故事性中,所设置的最后创作思想。实际我们现在也没多少人能读懂到荷马编撰《伊里亚特》和《奥得塞》的心思,文本也没有荷马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故事,人们只知道有这个故事。但我相信这两本书放在历史的当下,人们是懂的并有着强烈的共鸣,只不过岁月尘封了它们。如果不从“史”的角度去看待你和晓钟的分歧,实际你们的分歧会转为审美形态上区分,即“有我”和“无我”之分。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8: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去弄饭了,对不住大家,讲到哪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