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水牛

[分享]《海子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4 10:52am 发表的内容:
六 大学,请为少年祝福
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
[color=#9932CC]先是一首诗歌,然后记叙,这样的编排很好。
文理分班的事情,别人都跟我说理科好,因为以后理科工作好找,理科的学院多。可能跟海子父亲一样的想法吧:(
发表于 2005-8-15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5 12:27pm 发表的内容:
七 家里的一盏煤油灯
十三四岁的小海子,已经担当了家里“小大人”的角色。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他要帮着家里挣得更多的工分。
父母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小海子内心非常清楚父母这样劳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全家人的 ...
[color=#9932CC]善良的海子。家庭、老师对海子的关爱更是让人感动。其实,他们在高考前为儿女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也是普天下所有家长老师等为孩子所做的……
无言……感动中……
发表于 2005-8-1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5 12:28pm 发表的内容:
八 今夜的月光多美好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照着月光
饮水和盐的马
...
[color=#9932CC]为海子而喝彩!
他太棒了!呵呵,不过这与他的努力与沉着分不开。我就不能够像他那么地用功而理智。当看到他的父亲在酒席上的“失态”不禁很感慨。我妈说,如果你能够考得好一点,我不知道有多么开心呢!
就像那一天,我知道考试成绩后,妈妈眼圈红红的,但她却在开心地笑啊。那种激动,或许也只有真正为人父母的能够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8-1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也为师傅的认真跟贴点评感动.
发表于 2005-8-1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磨损海子读书的心,北大!太伟大了!这可是妙妙一生的追求噢!
发表于 2005-8-1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水牛
看的竹子好累眼睛
都流泪了
不知是文章感动的还是看的眼睛疼了
有时间接着看
水牛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呵呵,偶有罪!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第2章  成长的伊甸园
一 初来乍到

一丛美丽
暖和
一个名字
我的秘密
我的新娘
叫小灯。
--节选自《灯》
梦中的燕园。
北大--这个令无数高考学子望尘莫及的名字。
    门是仿古的门,厚重、结实、宏雄、正大、巍然、凝练。
她的“民主与科学”,她的“兼容并包”,她的前沿、她的开放、她的权威、她的治学理念和学术自由在中国的高校中是屈指可数的。北大的校友遍布全世界,有知识、有创造、有杰出的领域,就有北大人的踪影。
校史教育。戴着老花镜的教授或是学者洋洋洒洒铺陈式的讲演把他们带入清朝末年,“中国要强大”,忍辱负重的改革派们和维新志士扛起教育的大旗挥舞,筹建京师大学堂,这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然而清政府统治者的昏庸终将一个马背上的王朝引入没落。教授不无哀叹,悲郁的神情在寂寥的大学堂里凝结,停顿--“中国不会灭亡!”,教授继而意气奋发,蔡校长元培先生走进学子们的心中,教授将先生的大德大范、奇闻趣事娓娓到来,胡适、鲁迅、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马寅初们身着长袍或者西装革履一一走入这座神圣的殿堂,问题?主义?文化?道儒?科学?自由?民主?未来?民生……
鼓掌,热烈的掌声回旋在大学堂的上空……
在中国,没有哪一所大学像北大那样同一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唇齿相依。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是少年大学生海子入学的第一节课。教授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讲演让他雄心壮志,他梦想着将来的某日,头戴大檐帽端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某个法庭中间,威风凛然的主持公义正道,为受害者们挽回一份欣慰或者将罪恶者的残忍泯灭。
海子庆幸班主任的远见卓识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有着无数令人尊敬的名字!
朱光潜,海子的另一位安庆老乡,身材矮小的他,在中国美学界首屈一指,光一部《西方美学史》,就足以使他的名字永载史册,流芳百世。他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创造性的。
海子和他的同学每次从图书馆回宿舍时,总会看到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墙角的青石板上,朝着过路的人微笑致意,有时候会掐一朵小花献给路过的学生,老先生是那么的和蔼善良,一副童心未泯的样子,海子难以理解老者有如此的举动。
高年级的同学告诉海子,老者的名字叫朱光潜,这着实让海子吓了一大跳。
海子没有想到这位写过鸿篇巨制的大师级学者就在自己身边。原来,朱先生对人一向都具绅士风度,十分友善,对待年青人更是如此!
海子了解到他的安庆老乡朱光潜先生人格力量的伟大:他几乎周济过任何一个因经济困难而向他求助的学生!他让没饭吃的学生直接去他家,他给家境贫寒的学生购买火车票的事,路人皆知,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陋,每天粗茶淡饭以事温饱。
季羡林学富五车。
冯友兰贯通中西。
王力铸文学史话。
……
如果给北大罗列名单,那恰是在叙述一部中国现代史。北大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是相互联系着的。
京城、皇城、紫禁城、围城。
大街小巷、胡同小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北京悠久的人文历史地理给初来乍到的海子留下了异样的印象。他还记得前些年看电影中出现的镜头,如今,这些镜头就在自己的眼前一一展现。
情不自禁!
茫然!
惑!
海子思绪的碎片追忆到童年的憧憬与梦想中。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为主,这使得从小生长在南方以吃米饭为主的海子不太习惯。在北京大学的食堂里,米饭供应还算正常,那些南方的同学每天都排起长龙在米饭供应窗口,打上4两或半斤米饭,一毛钱菜就可以饱食一顿。同班的一位北方同学不理解南方来的海子为何天天只吃大米饭,他甚至问海子那东西吃多了会不会磨破嘴皮,海子哑然失噤,无以言对。

北京的中秋节正是秋高气爽之时。浩月当空照,月光轻轻泻进宿舍,室友们都出去了,伤心的小海子借着电灯发出的昏暗的光线,把一张纸平铺在床上,底下垫起几本厚书写起信来。
   “亲爱的爸爸妈妈弟弟们:”海子刚写第一句,泪水就禁不住涌了出来。他用那小巧的手背擦干,停顿了一会儿,接着往下写:“你们身体还好吗?弟弟们的学习成绩有没有进步?今天是中秋佳节,你们一定围坐一起吃着芝麻饼吧?宿舍其他同学都赏月去了,惟独我一个人留守宿舍,我好想家,更想念你们。”
   泪水又一次顺着海子的腮帮流下来。小海子想起了在家的情景,每年中秋节,一家人总是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吃着妈妈做的面条,爸爸兴致来时,还会喝上一两盅自己酿造的土酒,用筷子头沾点送进自己和弟弟们的嘴边。妈妈则讲着月老和嫦蛾的故事,小海子和弟弟们总是问妈妈,还有呢,还有呢?
   妈妈讲累了,小海子和几个弟弟也进入了梦乡。
   海子想起了母亲,又伤心起来,他接着往下写。
  “妈妈,我想您想得特别厉害,每次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来看她,我就更加伤心了,有时候晚上我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哎,亲爱的妈妈,我是不是不争气啊?我怎么能长大呢,我怎么能成为您的骄傲呢?北京的天开始冷了,冬天就要到来。您也要注意保暖,我走的时候留下了5元钱,给您买双皮手套子,给爸爸买对耳焐,给弟弟们买几双袜子。哦,对了,那5元钱我把它压在箱子下面。我想,将来等我毕业拿工资了,您和爸爸就可以享福了……”
   “爸爸,您还在给别人裁减衣服吗?我穿着您亲手缝制的衣服,同学都说土气,可我感觉暖和就行,北京特别大,刚来的时候,我忙着注册。注册好学籍,一时竟找不着自己的行李,可把我急得够呛,帮我安置,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心里感激他们。”海子吸了一口气。
“上个星期天我和他们去了一趟王府井,那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地方,人山人海,比我们镇上赶集还要热闹。商店很多,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不过价格也不菲,我花了两毛钱帮妈妈买了一根发夹,妈妈,您可不要怪我太奢侈哦。这种样式在我们那儿买不到,我过年带回家,您一定会喜欢的。”海子想象着妈妈接到他买的发夹该是多么高兴啊!他有点得意起来。可是,很快又陷入悲伤之中。
“我有时候吃不饱,”海子改了过来,“我吃得很好,每天都有很多的油水进肚子……”
海子每次打饭的时候都节省着盘算,较少的生活费只能让他望“荤”兴叹。
写到这儿,海子有些哽咽,“我真想马上回去,妈妈,您不争气的儿子又泪水汪汪了。”海子抹了抹发红的鼻子。
“昨天,我身体不太舒适,有点发烧,也没有去医院,我真怕症状加重,一个人昏昏沉沉地睡了一下午,晚饭时好多了。妈妈,您不知道我生病的时候想您想得多么厉害,妈妈,我想到了会不会死去,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和爸爸、弟弟们了,妈妈,我想得是不是太多,要是您在我身边就好了。”
……
“请爸爸、妈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努力。”
“请你们保重身体。”
“此致
敬礼!”
“儿子:海生”,海子擦干了眼角的泪水。
信写好后,海子把它对折,放进信封,然后趁着月色跑到附近的邮筒前,小心翼翼的把祝福塞进去。
海子哆嗦着身子回到了宿舍,辅导员老师给他送来了两块月饼。
两行热泪速地挂在海子的脸颊上,在月光的映照下,如白色的珍珠。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二 法律系的冬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分在法律系法律学专业79级2班,全班51人,唯有他一个来自安徽,另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同学在1班。他的年龄在全年级最小,个头也不高,1.6米不到,一副天真可爱的娃娃模样,很是招人喜欢。他讲家乡怀宁方言的时候,“L”和“N”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同学们都喜欢学着这个小弟弟“感”(讲)话。打饭的时候,同学会喊到:“小查,你可‘七’(吃)饭噻?”
当然这是一种善意的学舌,大家在业余时间调节一下气氛,相互逗着玩,海子也用河南话、四川话、上海话、东北话、秦腔学着别人的方言。
   “‘偶’(我)刚‘七’(吃),不很饿。”
“你不‘七’(吃)我‘七’(吃),”同学又故意学道,海子看同学都在笑,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一声不响地走到自己的床边,低下头翻阅起教材《哲学》。不过,一会儿又把刚才的“羞辱”忘得一干二净,抢着别人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找来镜子左照照,右比画比画,爱不释手的样子,等自己劲兴够了,还是要物归原主。
   其实在这个集体中,很多人都把他当作弟弟看。弟弟的角色是有好东西吃的时候,看心情分享他一部分,偶尔给他点小气受,顺便逗他玩。
海子学的专业是法律学--The Science of Law,从英文的字面上理解,就是“法的科学”,既然西方法律学较系统完备,和其它的人文科学一样,法律学也在社会的价值尺度领域里被赋予强烈的科学定义。关于“法律”一词,海子只是从中学政治课本中略知一二。
老师向他和他的同学们解释了法律学的意义: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在能力方面,学生应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具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
法律学专业的学生,意味着要以法律为业,意味着将来从事法律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从事律师、法官等与法律相关的一切职业。
这样的专业是海子和他的同学们毕业后谋生的饭碗,这个饭碗能够使他们安身立命,而且赋予其神圣的涵义。
从事这样一种职业的人,不但要有大量的、全面的知识储备,熟知和了解法律、法规方方面面的内容,再一个就是要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客观的公正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从老师庄重的措辞中海子知道了,他学的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同其它的自然学科相比,其逻辑性和理性色彩也十分严谨、密实。法律与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一致,它体现的是生活中一切规则与不规则的现象运动,和谐与不和谐的冲突。而海子他们这帮人将来要在不均衡的因素中找到制衡点,缔造属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美好秩序。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人生的悲欢离合、家长里短等诸多难题都与法律有关。
海子学的法律学专业学制四年,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课,设:法律原理学、大清律例要义、中国历代刑律考、中国古公历代法制考、东西各国法制比较、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各国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国法(罗马法、英吉利法、法兰西法、德意志法)。另一类为补助课,设:各国行政机关学、全国人民财用学、国家财政学。
海子不会想到他学的专业竟有包括那些领域和门类。仅从学校发给他们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就能知道法律学的复杂性和兼容的广博性。这些教科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家与法的理论》、《宪法学》、《文科高等数学》、《法学原理》、《中国法制史》、《刑法总论》、《民法总论》、《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分论》、《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债权法》、《法理学》、《商法总论》、《国际公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犯罪学》、《立法学》、《刑事政策学》、《刑事侦查学》、《国际税法》、《外国行政法》、《司法精神病学》、《法律实务》、《刑事执行法》、《法学概论》……
    北大的法律系走在中国的最前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主席的罗豪才先生当时就在法律系任讲师。在海子入学的1979年,学校根据当时的急需在全国率先增设了国际法学专业。
15岁的海子知道,他必须用心好每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每门功课成绩都要合格,这样四年后,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凭“两证”分配工作。
不久后,有位同学给他取了个好听的外号---冬子。原因是有一天那位同学在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时,发现剧中的主角长得颇像同班的海子同学。
“冬子”便成了同学们对海子的昵称,海子在班上男女同学的不断传递中接受了这个称呼。时间长了,大家倒把这个小弟弟的真实姓名忘记了。
海子脑袋大,身子小,一些女同学则叫他“小萝卜头”,这是小学课本上的一个聪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但这个名字似乎有损人格,一段时间后便被喊停。
关于海子的“小”,那是出了名的,那是开学的不久,班级组织去长城游玩,在留影时,由于人数众多,摄影师让他们聚得紧凑点,为了节省空间,年长海子十几岁的本班同学赵立国一把把他抱在怀里,不知情的人绝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位孩子是竟是他们的同班同学。这张有趣的照片已经被历史定格成一段难忘的记忆,它长留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海子学习很勤奋,他明显感受到了北大那种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浑厚的文化底蕴。北大是张大温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里,经过辛勤耕耘,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结硕果。
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带给海子的是另一种感觉,但他不久后便融进这种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中。
    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老师讲课速度急驰,笔记要随着老师的讲授而持续下去。海子原先工整的字书写跟持不上,由“行书”变“草书”,这样才能跟上进度,速度和效率才是检验学习的最好方法。高中学生上课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进行,大学不同的课目要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分为“大课”和“小课”,有时候是一个班的人在一起上,有时候几个班的人合在一起上公共课,海子起先很不习惯这种方式,等一节课上完了,可能有要换另一栋楼的另一个教室,如是之跑过来走过去,把本是对新环境陌生的海子弄的晕头转向。
    北大七九级学生都是那些学习上的楷模。恢复高考制度才三年,同班的有些同学却为此耽误了八、九、十来年考进来,基础层次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也格外珍惜上大学的机会,这些同学知道,自己能考取北大,既是自己拼搏奋斗的结果,也是运气的结果,这与高考填志愿有很大关系,因为每个省的录取分数线存在着一定差距,假如让其中的一部分同学来年再考,录取的可能是北京邮电学院或者安庆师范学院,亦或是铜陵财经专科学校,运气不好的可能会名落孙山。
    这没有什么不正常!
    既然大家都知道了学习的意义,那么为这种“意义”加冕也不足为怪。不知道那些人哪儿来的这么大的学习热情与不竭的精神动力,每个人都像一个功率硕大的水泵,一股脑儿想要把整个北大的知识吸干。
孔老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这里体现得特别真实,所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老师们强调“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礼记.学记》)
海子生性腼腆,不敢用他那蹩脚的怀宁话和老师当面交流,遇到难题时,总是请教那些年长的同班同学,或者通过递纸条子间接地请教任课老师。对于这样的举动,海子“撞钟”的力量只能算“小者”,得到“大鸣”的机会甚微。
只是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提升不上来,原因是他几乎没有学过英语,79年高考亦将英语科目排出应试范围之内,以后逐年增加英语成绩的砝码,从30%折算起,到100%,这中间经历了好几年,到80年代初中期,英语才作为一门完整的科目纳入高校录取的总成绩中。英语科目学习的欠缺,就意味着海子的英语要从“ABC”开始学起,如果英语不能过关,对于那些引进来的法理条文就无法准确有效的定义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有着相当广泛的作用,论文材料、论据的引用要参考国外原版的或者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的原著或期刊。
海子刚在大学上英语课时,听老师的英语表达非常吃力,他害怕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让他自己用英语回答问题。越是这样想,海子的头就低得越低,而他的名字被老师点到的频率似乎越高。
海子急了。他跑到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找来一大堆英语学习资料,躲在被窝里借手电筒微光温习。学生英语成绩是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明显,一段时间后,海子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只是顺其自然。
“作为一个北大学生,你必须熟练应用英语。”这是北大老师的清高,可是也正是这种“清高”成就了北大人的梦想。因为这样的梦想是对学生前途和民族法律事业的一份责任心,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的给这些底子薄弱的学生们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利用课下时间“开小灶”。
辅导员老师召集到同宿舍的同学,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最佳办法。
于是,在海子的宿舍,每天晚上大家临睡前都你一句、我一句的用英语对话。海子却少参与其中,他只是听。
只是时间久了,他也从原来的“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羞于启口到“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海子的英语基本上能应付自己的专业,但不够精深,以至于在后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由于英语成绩而未能录取。
他的同学王国新(副班长)劝过海子:“海生,你这么聪明,将来不考研就很可惜了。”
“我英语不行,怕是考也考不上。”海子说。
“那你该在英语上下点工夫啊。”
“我对那兴趣不大。”
“你还小啊,怎么会对英语没有信心?”
“为什么要强调我们学好英语,为什么中国人要用英文思考西方的东西,而西方人却少用汉语思考我们的东西?”海子的回答让王国新无话可说。
学校每个月补发的生活费,顶多只能维持半个多月的生活,剩下的半个月生活费,靠父亲每个月寄给他。父亲每个月寄给他十元钱作为生活补贴。这是父亲呕心沥血,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服而得到的额外收入。对于这辛酸的十元钱,海子格外珍惜,除了用于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和吃饭花销外,他几乎不买其他的东西。
北大老师告戒自己的学生: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海子知道“博见”是源于驳杂广泛的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储备。偶尔,他也会到书店买一两本书,这些书不外乎小说、哲学、美学一类的或者世界名著。
   
海子对待自己的书,十分珍惜。他是个有洁癖的人,从不在书上信手涂鸦。顶多在书的扉页上签个名字或盖上印有“海子”的小私章。我们从他的藏书中可以发现,鲁迅先生的《彷徨》是他上大学最早购买的书之一,上面留有他“海子”的签名和日期。
买书需要花钱,海子哪来更多的钱?北大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里面各种古今中外的书籍应有尽有,毛泽东在解放后也多次来此借书。毛泽东的借书证被编为第一号。
北大的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它为读书借书的人提供了极大方便。来这里借书的不但有学生,还有众多的学者教授。他们把很多时间泡在这里。
泡图书馆是北大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延续至今,毫不褪色。
海子刚来图书馆借书,则是为了专业学习的需要,老师开给他的书单,他要找到后一一阅读和浏览,以便能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
海子由于个头小,图书馆的老师还以为是哪家教职工的孩子跑错了地方呢,就赶快叫他别往里闯,直到海子从他的口袋里掏出学生证。
海子借完书登记时,怎么也够不着台子,只好用双手把书和证件举起来递上。
大一上学期,法律系开的课程并不太多,但是海子仍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去。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好强,不甘心落后于别人;另一方面,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拿到奖学金,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学习使人上瘾,北大很多的学生都是学习狂。上高中时拼命学习,上大学时仍如饥似渴地学习。
海子自小就养成了自觉的习惯。进入北大后看到别人在疯狂地学习便没有什么别扭或大惊小怪。
为了不拖后腿,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还得不断温故。逢周末,他带上五六个大馒头,早早地来到未名湖畔,找一块干净的草皮,席地而坐,拿着自己的书,开始认真地默背。他的专业决定了他必须要利用大量时间去背诵那些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法律术语,而且须牢记这些东西,待用的时候才能马上脱口而出。
背诵这些东西真是累得要命,当海子觉得有些疲倦了,就躺在草皮上休息一会儿,这也是自我调节的一种绝好方法。
中午,他啃几个随身携带的大馒头,算是午餐,适当休息后,海子又继续边看边默背,书被关关合合,和众多的北大人一样,一副书呆子样子。
当夜幕快要降临时,海子揉揉发花的眼睛,站起来活动一下关节,提着书本恋恋而归。
可能是阅读习惯不太好,海子看书时喜欢躺在床上,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的视力锐减,看书有些模糊不清,只有近距离才能看得清晰。同学们建议他去眼镜店配付眼镜。
到眼镜店问一问价格,吓了他一大跳,一付眼镜的价格抵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好点儿的还不止,最差的起码也要半个多月的生活费。况且差的镜片戴长时间后,视力会越来越差。
海子悄悄隐匿了买眼镜的想法,想自己眼睛的视力还没有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他就暂且把这个想法搁到一边。
海子有一个帆布袋子,里面既可以装饭缸子,也可以装书。
每次一放学,大家都以很快的速度跑出教室,拎着饭缸走入大讲堂(那时候北大的食堂还在大讲堂的原址上)排队等候打饭,打完米饭或馒头后,就地蹲在大讲堂内吃起来,个个像小鸡啄米似的,几千人的场面,甚为壮观。
十五六岁的海子正处于发育阶段,他每餐除了打上几两米饭就地解决外,就是打点最便宜的菜,经济紧张的时候,干脆打一碗3--5分钱的汤。
他还学着北方同学,打上几个馒头,用袋子装好,挂在床头,当作晚餐。若是下午没课,就把它们当作零食,一边看书,一边一点点儿的把它们撕进嘴里,还没有等到晚上,几个馒头就被海子“消灭”得一干二净。
海子一般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他既不会打篮球也不会踢足球,在他家乡的学校,根本就没有正规的体育课,所谓的体育课,无非是老师让学生列队站好,立正、稍息之后围着操场跑两圈。
班里组建篮球队,几个身高马大的大个子占据了绝对优势,哪还轮到海子!打比赛时,海子和班里的女同学同属拉拉队成员,为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
那时候大家思想单纯,一个班级的同学形同一家人,大家和和睦睦,没有什么多大冲突,遇事一起商量,表面相处还算得上和谐。
北大的讲座多,一进校园,海子就被各种讲座的海报吸引。
不久后,海子和其他的同学成了听客。开始时,各种讲座都要参加,甚至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可是他听不懂,确实听不懂,但既然坐了进去,又占了位,总不好意思半场退出,只能既来之,则安之,硬着头皮听,人家鼓掌,他也跟着鼓掌。
后来听讲座,海子则是有目的地去选择,主要是拣自己有兴趣的讲座去听。北大名师荟萃,高者云集。海子时常被他们的精彩演说而折服。
学校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海子在这里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严谨而又不呆板的治学精神。
寒假快要到了,海子提前几个星期给家里寄了封信,告诉家里人学校在哪一天放假,他到达怀宁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等等。
父母接到信后,思念儿子的心情更加剧烈起来。自打海子走后,父亲和母亲每天谈论的主题就是儿子,不知道儿子在北京生活得可习惯,听说北京比怀宁天气冷得多,儿子是否知道给自己添衣加被,有没有被人欺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想起幼小的儿子,母亲就掉眼泪,她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北京,去看一看、摸一摸好久不见的儿子。她还想为儿子做上一顿可口的乡下饭菜,她知道平时儿子在家里,最喜欢吃她烧的“山芋粉圆子”。在北京,哪能吃到这种正宗的“农家饭”。当然,操采菊没有去过北京,北京对于她来说,也只是个想象。
查裁缝为了和儿子通信方便,特地自制了一个木头信箱放在自家门前,他们和海子的通信通常几个星期一次。
每次接到北京儿子的来信,母亲操采菊都热泪盈眶,儿子的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仿佛都已变成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声音,这声音伴她朝朝暮暮。儿子每次给她写的信,往往都要读上好几遍,因为儿子的笔迹,她看着心里暖和。
海子每次给家里的信,不外乎描叙一些他在北大学习、生活方面的事,遇到一些麻烦和困难从不轻易和父母说起,他知道,父母必将为这些事担忧不已。
他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三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节选《答复》
自从接到儿子要回家过年的信后,母亲把平时家里省吃俭用、买肉打牙祭的钱拿出来,在街上买了七八斤半精半肥的猪肉,回家用刀在上面斜划几道口子,再往上面洒了些盐粉,放在瓦坛子里腌制。
操采菊知道这几斤腌腊肉能给儿子带来很好的胃口,儿子长这么大,也没有吃上几顿让他垂涎三尺的腊肉。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在亲戚家的饭桌上,年幼的海子首先拣了一块腊肉放进自己的碗里,一位大人狠狠瞪了他一眼,那位大人可能嫌这孩子不懂事,人家大人还没有动筷子,小孩子居然先吃起来,而且还专门吃最好的菜。当然,相对于整个贫穷的查湾村,贫穷程度更深的查裁缝家在别人的眼里往往是被不屑一顾的。
    那一个狠狠的眼神被母亲和年幼的海子烙在了心灵记忆的深处。母亲早已习惯了把苦埋在心里,她饱受了命运给她带来的一切苦辣酸味。
她想要儿子享受到别人家孩子同等的待遇!她不愿让儿子受到委屈,儿子是她的至爱,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海子!
海子在学校提前预订好了北京开往合肥的火车票。这一张车票是他的辅导员老师赞助给他的,算是压岁钱。辅导员知道海子同学家里贫困,无论如何,也要让他回安徽老家和家里人过个团圆年。
海子接受了辅导员老师的一片深情。每每受到别人的恩情,海子内心都倍觉温暖,他想有朝一日自己飞黄腾达了,一定会加倍回报曾经给予他无私资助的人们。
看着别的同学都买了一些北京当地的土特产捎回家,海子也去附近的商店转了一下,买了几斤核桃、糖果、麻花等小吃。
依旧是一个人回家,海子背着他的帆布大背包,这个背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着教科书和一些课外读物。他把那些带给家里的小吃放在书的上面,以免被压碎。另外,他还从食堂打了很多馒头。这些馒头是他路上的食物,剩下吃不掉的大馒头带回家分给弟弟们吃。他要让家里人尝尝北京馒头的味道。
在家乡,像南方这样落后的小山村,很少有人能把馒头做得像模像样,他们的技术欠缺,只会往里加些碱粉,蒸出来的馒头不是太生硬就是结块严重,吃到嘴里没有松软的感觉。
海子想,他带回来的这些馒头一定让邻居们大开眼界,所以他决定,留两个送给左右邻居们。
还是来时的那条线路,火车从北京开往合肥,再从合肥换乘汽车赶回怀宁县城。一路上风尘仆仆,海子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别人问及他的身份,海子说他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旅客们起先还不相信,以为他在吹牛,直到他们看到北京大学的学生证。那些人瞠目结舌地问他这、问他那,还有人塞了一些好吃的给他。他们对眼前的这位年少的北大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个弟弟早就知道了哥哥回来的具体时间,一大早就穿好衣服起床,走到车站,在寒风中等待着迎接他们的大学生哥哥。
开进车站的每班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大惊喜。终于,在急切的盼望中他们等到了久违的哥哥。
弟弟们很快接过哥哥手中的行李和肩上的背包。
哥哥还是老样子,只是穿的衣服和以前不一样,像个城里人。
海子打开行李袋,拿出在车上人家给他的好吃的小食品分给弟弟们吃。弟弟们个个乐得手舞足蹈。
他们四个兄弟一路步行回家,在路上,海子和弟弟们又说又笑,他讲许多好玩有趣的事给弟弟们听。那些遥不可及的新闻趣事对于几个生活在小山村的弟弟们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潭。
父母亲早在村口遥望着他们早点归来。当他们终于走近了时,操采菊赶快迎了上去,一把深深地、紧紧地抱住了思念已久的儿子。她笑嘻嘻地拉着儿子冷冰的小手,激动地上下打量着儿子。
儿子长高了,也变得“洋伙”了。操采菊激动得又不知和儿子说些啥,她怕孩子给冻着,赶快把海子的手放在她温暖的腰窝里捂着。
一进家门,海子把还没有来得及发给弟弟们的北京小吃发给爸爸妈妈,屋子里已经挤满了人,村子里的小朋友听说大哥哥回来了,也赶快过来凑热闹。
“海生,快把北京的糖果拿出来分给他们。”父亲查振全吩咐道。海子拿出糖果,一个小朋友分几块,人人有份。山村的孩子们很少吃到这么高级的糖果,一个个都美滋滋地细细品尝。
这比起乡下小店兜售的用“糖稀”做成的糖果,档次可高得多,味道也不一样。糖果纸印刷得特别精美,小朋友们在剥开糖果后,把糖果纸都揣进自己的荷包。
邻家的大人一来,海子和他的父母又过去和他们寒暄几句,孩子们就被落到一边去了,几个顽皮的弟弟和他们吹起了牛皮,他们照本宣科地把哥哥在路上给他们讲的一些奇闻又重新吹嘘一番,那些孩子照样听得津津有味。几个弟弟不断地向他们炫耀自己的哥哥有多大本领,这可把那些小朋友们给羡慕死了。
  “海生哪,北京的生活不错吧。”有邻居问道。
“差不多,就是人多。”海子回答道。
“这孩子真谦虚,这么小就考上北大,将来还了得?”
“他哪会谦虚,就是头大,脑袋瓜子比别人好使些。”查振全把话题转移到儿子的天分上。
“是哦,我们从小看海生长大的,他就是聪明,这一点,不佩服他没办法。”
查振全看邻居一个劲的夸他的海生,很是洋洋得意,“你可能还不晓得喂,他在北大都是最小的。”查振全听说自己的儿子在全年级最小,为了更能凸现儿子的早慧天赋,故意把儿子说成北大最小的。
“呵,那不得了。将来当大官了,可不要忘记我们。”
“那是,那是,怎么说,海生也是个小字辈的。”查振全故意放低了调子。
“我哪会当……”,还没有等一旁的海子准备说“大官”时,父亲赶快阻止了他的讲话。
“海生,你把那些在北京照的那些相片拿出来给叔叔婶婶们瞧瞧!”
“恩。”海子到内屋拿出了那些照片和其它的一些图片。
“是很漂亮,还是带彩的呢?”邻居们发出了赞叹的啧啧声。
“这是我们学校,喏,这是校门;这是万里长城;那是王府井……”
海子回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他那些仍在高河中学补习的同学耳朵里。实际上,他的那些同学时常向海子的父母打听他在北大的一些情况。一些人还和他保持了通信联系。他们这些艰苦奋战的农村高考学子急需知道一些外面的招考消息,例如北大去年在安徽省的录取线是多少,其他院校的招录情况又是如何?他们希望从成功考取大学的同学那里获取一些准确的讯息,以便自己来年报考院校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由于当时各个院校在录取高考新生时,寄发录取通知书的时间有先后,海子的录取通知书寄得较早,事后他才得知他们那届文科班有好几人考取大学,除了他自己,本班的一名女同学张琴考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另一名同学何发贵则被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
寒假期间,他们各自返乡,成为昔日的同窗好友们关注的对象,同学们想从他们那儿获取更多考试的经验和更巧妙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备几个月后的高考。
在家里,海子尽可能地把所收集、知晓的讯息,一一详细地告诉同学,认真解答着同学的各种提问。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海子知道,他的那些屡败屡战的同学走高考的路是他们踏上人生征程的唯一选择,这是个贫困交加的时代,读书升学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就会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他们屡败屡战,坚持不懈努力的信心所在。
尽管海子不能给他们真正地带来些什么,可是,那些复读的同学却都以他为样榜,他们将从前的细节一一烙在如饥似渴的备战的弦上。此时海子的话仿佛也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在这些复读的同学看来,通过自己的苦读奋战考取大学才能构架人生的梦想和理想。
对于眼前的这位年龄比他们其中任何一位都要小的同学,对于他这么小就考取中国第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对于他将来由他的大学所带来人生和事业上的辉煌,其内心的羡慕和复杂的情绪是可想而知的。
海子在同学跟前没有恃才傲物式的眼神,也没有衣锦还乡“乐笑天”式的举措,他知道珍视别人的自尊心等于保持了自己的风度,所谓“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密。”
海子小心谨慎地回答同学的提问。
凭着自己的想像和海子同学的回答,这些落榜生们也能想像象牙塔中美好的生活,他们渴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踏进大学校园。
没有梦想,没有渴望,意志就会失去支撑的力量,生命的支柱坍塌倒下。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无法想像这种美好的意愿。
那是一种梦的飞翔,或“以梦为马”。
尽管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人仍以失败而告终。
海子被邀请到同学家串门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同学的父母亲都对这位年纪小小的北大高才生充满了好奇,把他当作尊贵的客人对待。
在一番闲聊之后,同学的父母亲为他准备了相对丰盛的午餐。
当海子端起酒杯要敬同学的父母时,同学不禁怀疑他是否有这个酒量。海子举杯一饮而尽,同学用惊诧的目光投向他,问他哪儿来的这么豪爽。
“全是被那一帮北方同学带的!”海子回答得很干脆。
“大学给喝酒吗?
“怎么不给,大学的环境相对中学要宽松得多。”海子有点得意。
“那你平时一定也搞两盅喽?”
“恩,不过大部分是人家请客,我们可是是穷人啊。”
“穷人的孩子在大学受到的待遇不公正吗?”
“理论上是这样的。”
“何以得见?”
“你可以想象别人的富有,当你也须知晓自己的窘境。别人赐你的一杯烧酒可以暂时将你忘却暂时的贫穷,等你醒后,你会发现心底的沟壑是有多么不平整。”海子端起一杯,又一干而尽。
“你们北大的学生群体中也有这样贫穷与富有之间的沟壑吗?”
“千万不要把北大想象得太美好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
“你是怎样维系自己心态的平衡的呢?”
“大学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我唯有珍惜读书的时光,用篇章典籍充斥大脑的另一半,饥饿时跑步,吃饭时睡觉。”
“那你的日子过得一定很艰苦。”
“相对别人,确实很苦,我想这些都是上帝的恩荣。”
“以苦为乐,大者也。你平时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事不关己,无须挂起;有恩则报,无情随风。”海子神情有些黯淡,同学和他碰了碰杯子。
“听人说,大学的课余生活逍遥,是这样的吗?
“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乐。你可以冬天跳进未名湖中洗澡,也可以夏天跑到总务处处长家骂娘,还可以在春天的操场上狂奔舞蹈。”海子微闭眼睛说着这些话,同学看他有些醉,赶紧招呼着他吃菜。
“我都不敢想象你们的自在。”
“大学就是这样,过不了多久你就知道了。”
说得同学和他的父母亲心里都甜甜的。他们不得不承认海子经过大学生活的锻炼,比以前成熟了许多。
酒足饭饱后,海子被同学安排在自己的房子里休息。
他不敢马上回家,要是父母知道他在外面喝酒,肯定会责怪他。倒不是父母不让他喝,主要是担忧他虚弱的身体。海子从小体单力薄,父母比谁都清楚他的身体状况。
等一觉睡醒身上的酒气味消失后,海子一个人走回家里。
除了去同学家串门,每天看书是他的必修课。他把自己偏爱的专业教材和课外书交替起来阅读,这样既不枯燥,又能增长见识,收效不凡。
也许在北大养成的习惯,他每天看书都要到深更半夜,晚上点一盏煤油灯,孜孜不倦地进行下去。这样一来,家里的煤油耗量多了。若在平时,父母节省得连灯也不多点,父亲每晚做缝纫活也把灯芯拨得丁点儿那么大,这样可以节省煤油。为了儿子能看书,他们舍得让儿子去“浪费”。
第二天早上,他比父母亲稍晚起床,母亲为他备好了早餐,等他吃完后,又要帮着几个弟弟补习功课。
调皮的弟弟们总是想用最难的题目“考考”这位大学生哥哥,看看哥哥究竟有多大能耐,是不是比自己的老师还厉害。
弟弟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哥哥是大学生,比起他们那些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老师们,文化程度可高得多,他们不明白这一文化层次上的区别。
弟弟们眼中的那些所谓的“难题”,在海子的眼里当然是“小儿科”,小菜一碟,他想都不用想,直接算出答案。但为了能使弟弟们在做题的同时理解题目深层的含义,他一步步、详尽地说解给弟弟们听。
他教给弟弟们的是学习方法和解题步骤思路,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准确答案。他知道,只有掌握了这些,弟弟们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当地的“小年”。这一天,家里人要去上坟拜祖。海子作为长孙,要领着弟弟们给逝去的祖宗们上坟拜谒,磕头祈愿,以求平安,同时表达对祖宗的崇敬之情,不忘祖辈的养育之恩。
农村人相信这个。海子父母特别备了大量的“钱物”,他们相信祖宗能收到孙子们“烧”给他们的“钱”,“吃”到孙子们供奉的“酒菜”。
这是中国乡村的一种最淳朴的心愿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并不代表他们落后、愚昧。
操采菊时刻担心着大儿子的“命运”,不知道他来年、今后的运程怎么样。过大年前的一天,她带着儿子在附近的一座庙里抽了一签。
那位“大师”等他抽好后,即祝贺他们:上上签。
操采菊满意地笑了,这一回,她给了庙里和尚双倍钱,她认为自己这样奢侈值得,算是感谢老天对儿子的恩赐和保佑。
只要儿子顺心顺意,她就会放心多了。
操采菊百分之百相信其中的灵验度。每次烧香拜佛前,她都要禁荤三日,净身后方敢踏进供有菩萨的庙门。
大年的钟声越来越近。查湾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扫卫生,清扫屋里屋外,除去脏污,拂却灰尘。除旧迎新,寓意来年兴旺发达。
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九上午,查振全用碎竹丝捆扎了一个大竹扫帚,让大儿子帮着他一起把土屋子里门窗上、梁上、墙壁墙角上的蜘蛛丝网,残留的灰污逐一清理,扫净。
接下来便是书写迎春对联的事情。往年,他们家的对联都由村上的教书先生代写。今年,查振全一定要让他的大学生儿子海子书写。
海子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但父亲的意愿他不好违背,他不想让父亲失望,便答应了下来。
父亲希望儿子书写的对联给家里带来祥和气象,也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大知识分子。
海子找来纸和毛笔,小心地练习起来。天哪,很少写毛笔字的海子可犯困顿了,叫他这个书法的门外汉怎么办呢?海子还是找来书法帖子练习了一番。
最终,他硬着头皮拼凑了三副对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两副贴在父母和弟兄四个房间的门上。
刚一贴上,查振全就端着小板凳坐在门口,叫过往的人点评儿子写的春联。村民们对这位北大高材生写的对联又是恭维,又是赞叹不已。即使那些看不懂或只认识几个斗大字的人也跟着掺和。
“不得了哇,大学生写的字就是好。”
“真是书法家,我看查湾再也找不到第二位!”
“海生的字就是漂亮,不承认不‘照’(行)。”
“这字这么工整,不是一般人说写就能写的。”
“这是海生写的吗?我以为是买的呢。”
……
他们之所以对海子那些写得并不好的毛笔字拍案叫好,原因只有一个:海子是北大学生!
查振全又一次心满意足地笑了。
这一年的大年饭吃得格外热闹。查振全夫妇从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准备洗菜,切菜。
操采菊在灶台上煮肉烧菜,查振全便在灶台下架柴烧火,把握好火候,配合妻子炒菜的需要。忙到下午五六点钟,做好了八九个菜,桌子中间立着一个火锅瓦炉子,里面煮着“肉圆子”。
一家人围着饭桌,谁也不先动筷子。父亲建议大学生儿子先吃第一筷子,给家里带个好头。海子夹着一口“喜菜”(由胡萝卜丝、粉丝、肉丝等混炒的菜)放进自己嘴里,几个弟弟跟了上去夹菜。父母也动筷子了。
气氛非常热烈。海子以水代酒,祝愿他的父母亲身体健康。
   老两口子笑得很温馨,查振全端起自制的土酒一干而尽。
“HAPPY  NEW  YEAR,MY  BROTHER!”海子情绪高涨,他举起酒杯朝向自己的三个弟弟们。
“海生呐,你刚才讲的是哪一国话噻?”妈妈问到。
“是英语呗,我们同学平时聚会时,喜欢相互Congratuation祝贺一下。”
“是什么意思啊?”
“向弟弟们祝福新年!”
“哦,原来这样,你弟弟不懂外文。你们三个还不和哥哥喝一杯?”妈妈吩咐道。
三个弟弟连忙举起酒杯。
父母和弟弟也相互敬酒致意。一家人其乐融融。
南方人过年少不了“圆子”,“圆子”代表团圆美满之意。母亲特地准备了一大锅的圆子。
小弟弟早就嘴馋了,不等圆子冷却就直接从滚热的锅里夹起圆子放进嘴里,烫得哇哇叫,不住地吮吸着嘴,大家都被他这副可爱的样子忍俊不禁。
在分享两只鸡腿时,母亲拣了一只给海子,另一只分给了小弟弟查舜君。
海子又迅快将鸡腿夹给母亲碗里。母亲又夹了过去,海子又将它夹给父亲碗里……就这样,一只鸡腿被推来推去。海子最终不愿意自己吃下这只珍贵的鸡腿。
吃完年夜饭,父母象征性地给每个孩子包压岁钱,每人两毛,海子也不例外。
几个弟弟拿着压岁钱随即去小店里买了些鞭炮,一个个地扯下来燃放。全村的孩子都喜欢这么做。他们互相提着灯笼,聚集在一起,拣别人家门口燃放过而药引子尚未燃着没有炸响的“碎鞭”,把它们收集起来装进衣兜里再一个一个地燃放,大家你一个我一个地点着,“劈里啪啦”直响个不停。
鞭炮是查家村年夜的喜庆标志。他们最重视的是凌晨十二点的“开门鞭”。“开门鞭”的燃放顺否“预示”着他们来年家景的好坏。
等到十二点钟声敲响,查振全早已把准备好的“开门鞭”用竹竿子挑起,全家人一起等着海子把它点燃。
新的一年在轰轰隆隆的鞭炮声中开始了。
按照父亲的提议,他们一家人要守夜到天明。海子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三个弟弟熬不到一两点钟,就相继进入甜蜜的梦乡。
海子陪着父母聊天,嗑着南瓜子到天亮,又帮着他们准备好大年初一的早餐。早餐是面条加“元宝”(鸡蛋),寓意风调雨顺,招财进宝。
发表于 2005-8-18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这个贴子最后由北溟在 2005/08/17 10:55pm 第 2 次编辑]

读着很亲切、感人,水牛的学生化了心血的。
再挂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多谢北溟
发表于 2005-8-1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7 06:50pm 发表的内容:
第2章  成长的伊甸园
一 初来乍到

一丛美丽
...
[color=#9932CC]写得真的很好。人物的刻画也很细腻(HOHO~海子的诗没有读懂)。
“我有时候吃不饱,”海子改了过来,“我吃得很好,每天都有很多的油水进肚子……”
——文章描写孩子给父母亲写信的那部分写得犹为精彩,而这里所描写到的海子微妙的细节动作更是动情。徒弟,师傅好感动……
发表于 2005-8-18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7 06:52pm 发表的内容:
二 法律系的冬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
[color=#9932CC]《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我读到的海子的第一首诗,所以非常喜欢这首。呵呵,那些法律的教科书看得我眼花,HOHO~里面条条框框的内容更会我晕。话说回来,那个小海子真的很可爱,我说的是他说话的时候。
“他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
——是的,有时间的话,我们真的应该常回家看看:)
另:徒弟~你平时都什么时候去七(吃)晚饭啊?HOHO~
发表于 2005-8-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海子传》

下面引用由水牛2005/08/17 06:53pm 发表的内容:
三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
[color=#9932CC]呵,家的感觉好温馨啊,还有那些朴实的村人也很好呢。HOHO~以后如果我有了小孩也要对他/她很好很好——这是我看这一部分后的感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2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