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妙妙

[其他] 【第二期人物 冬箫】 与我们对话诗歌的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8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诗歌的问题可能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意象的转承稍快,造成有些意象的出现显得有点突兀,没有真正从“心理意象”转化为“诗歌意象”,所以,我私下的感觉是能通过简单意象的呈现而表达更深的意义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可能是诗歌有些应景的成分,故而内在的“核”体现的不是特别充分,那种诗歌本该具有强大生命力还没有最好地展现。

这两点也如解剖刀展开了诗歌的不足之处,谢谢理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8 21:50 发表
但是,诗歌的问题可能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意象的转承稍快,造成有些意象的出现显得有点突兀,没有真正从“心理意象”转化为“诗歌意象”,所以,我私下的感觉是能通过简单意象的呈现而表达更深的意义是最佳的选择。 ...


杨兄客气了,我也只是依据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感受而谈,没有那么到位,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6-18 20:24 发表
冬箫的建议很真诚。


我就是来这以心换心的,所以我必须说真话(即便可能说错,那也是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或者盐(外一首)
杨望远

再发一首请冬箫老师理疗指导,自己觉得这首诗风格应和悼念海子的诗有所不同,此诗发表在《青海湖》期刋。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现在看来雪和盐之类有陈词滥调之嫌了。可惜,编辑们从不提意见,也无精力来改,现在冬箫能一分为二,指出优点和问题,确实难能可贵,先致谢了。


远离尘埃,守住
高度和孤独的雪
守住了贞洁,而那些
不甘寂寞的花朵
没有芳香,用水做成的花朵
没有颜色,火焰酿造的花朵
开花时注定要走向死亡的花朵
失去了天空之后
不再认识自己

其实,它们诞生的高度
高过鹰翅和风的歌唱

     
居住在大海内部
或居住在一滴汗水,一滴泪中
洁白如雪的是盐,它们
尖锐的锋刃,把阳光
切割成闪烁的粉尘


黑夜,不能掩埋雪和盐的光芒
靠近雪和盐的心灵
显得纯洁而新鲜
而且,不会变质


关于水

H2O,一种透明任性的物质
不留恋高处
自己流放自己,有时
深入湖泊蓝色的囚牢
这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有时,呐喊着跃下悬崖硝壁
为了圆一个彩色的梦而粉身碎骨


按照牛顿定律,不断走向低处
大海,是匍匐膜拜的圣地
也是它们生命最后的终点


而那些深入土地靠近根须的
则被草叶托举为绿色的帆
这种纯洁的失去思想的流体
晶莹的躯体,可以留住
太阳和月亮的脚步
却容不下黑暗和阴影的呼吸


水的最高境界,是空中
无忧无虑,状如波浪的飞翔
在鸟的声音之上
在地球的引力之内
纯净如雪的
是水的灵魂

[ 本帖最后由 杨望远 于 2012-6-18 23: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8 22:38 发表
雪或者盐(外一首)
杨望远

再发一首请冬箫老师理疗指导,自己觉得这首诗风格应和悼念海子的诗有所不同,此诗发表在《青海湖》期刋。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现在看来雪和盐之类有陈词滥调之嫌了。可惜,编辑们从不提 ...


这两首有着典型的差距,也是两首在诗歌“观物”上有着明显差异的作品。
文学就是以“观物”为首要追求的艺术。那么我们在观物上必然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这种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主体,将我扩大到“引领”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所有的客观被“我”这个主观所淹没,从而所反映的对应物为“思想”所笼罩,失去了原有的客观呈现,那么它就是“伪事物”,如果这样做实际就是失败了,那么杨兄的第2首就是这样的典型。它看似深刻,却失去了让人信服的理由。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物观物”,这样的方式就是把“我”和物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消除主、客体的界限,也就是我们说的“天地人合一”或者“万物齐一”,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方式下创作,意识和事物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中有自我的思想,而自我中也是事物的客观存在,这或许就是返璞归真真正的真谛。而这在杨兄的第1首诗歌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所以,我认为,杨兄的第1首较之第2首有着明显的优势。
(个人观点,说错勿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箫,以后要早点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首有着典型的差距,也是两首在诗歌“观物”上有着明显差异的作品。
文学就是以“观物”为首要追求的艺术。那么我们在观物上必然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这种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主体,将我扩大到“引领”的主导地位,从而使所有的客观被“我”这个主观所淹没,从而所反映的对应物为“思想”所笼罩,失去了原有的客观呈现,那么它就是“伪事物”,如果这样做实际就是失败了,那么杨兄的第2首就是这样的典型。它看似深刻,却失去了让人信服的理由。


研读冬箫深刻的揭示内核的评这是否就是把自己的“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了?
“它看似深刻,却失去了让人信服的理由。”这值得我反省,检查一下类似的问题是否在其他诗作存在。再次谢谢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木屑》

今天一根木屑刺进了她的手指
她不愿取出

她说她的体内终于有了木材
可以生火取暖

“少吗?”我问
“少也温暖”
由此,当这根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木屑
刺进她纤细的手指,并且很深的时候
她快乐地笑了



这首诗需反复读,我终于悟出了这根细小的木屑可以在体内可以像一根细小的原子核棒使她获取温暖和坚定永恒的爱。如端午节龙舟亢奋激动的桨深深插入波浪的内部,她快乐地笑了
或许这是多解中偏题的一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9 21:23 发表
这两首有着典型的差距,也是两首在诗歌“观物”上有着明显差异的作品。
文学就是以“观物”为首要追求的艺术。那么我们在观物上必然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这种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主体,将我扩大到“引领 ...



是的,简单的说就是这个意思,你理解的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9 22:01 发表
《一根木屑》

今天一根木屑刺进了她的手指
她不愿取出

她说她的体内终于有了木材
可以生火取暖

“少吗?”我问
“少也温暖”
由此,当这根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木屑
刺进她纤细的手指,并且很深的时候
...


谢谢你读懂了,也了解了生命中获取并不一定需要很多,再小的获取也是真实的、足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箫,我要离开诗歌报了。——不好意思把你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6-21 19:38 发表
冬箫,我要离开诗歌报了。——不好意思把你喊来。


呵呵,没有关系的,多少都是交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6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