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讨论] 我对这里有阳光《单人房间》的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1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喜欢把诗拆开了读。有时候看着象多余的语言,可以营造一种情绪,调动读者的感官,听觉的、视觉的等。可以起到缓冲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气息,气息从发生、发展、凝聚、甚至不凝聚、到气息的浓度、高度、柔软度等等都会潜在地对读者发生着作用。一首诗读完了,情绪和情感还在发生着作用,这是营造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本,品点评。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20:39 发表
1、
她想我了
琴弦更换了音阶
她努力拨响六根琴弦
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
混合的声音

2、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
吹去镜框的灰
她退出多余 ...

标出123之后,跟原稿已经有很大不同了。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不知道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0 22:28 发表
第九楼好,消解了压抑,意境变得澄明很多。但第二节,如果我来处理会这样: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
想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
吹去镜框的灰,她退出的多余的姿势。

不能删掉肖像后面的文字,那样会简单化了她的心里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2-6-10 23:16 发表
诗歌来源于臆想,暗含一部分思考。
诗歌的特征就是把理性的加工为感性的。
诗歌就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折射。
诗歌在实用主义者眼里,什么都不是。
诗歌,塑造了我,又还原了我。

问好利兵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树苗 于 2012-6-11 09:32 发表
解读的不错,学习。

无涯兄,多提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琪琪格 于 2012-6-11 09:48 发表
来学习

不敢当,您多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2-6-11 12:59 发表
我不喜欢把诗拆开了读。有时候看着象多余的语言,可以营造一种情绪,调动读者的感官,听觉的、视觉的等。可以起到缓冲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气息,气息从发生、发展、凝聚、甚至不凝聚、到气息的浓度、高度、柔软 ...

每个人读法不一,就算是同一个人,每次阅读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还是要看他用他的方法解决得怎么样而不要过多注意他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吧。
你所说的阅读,是读者欣赏作品的一种方式。而我要做的,是检讨文本的生成过程及其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11 13:03 发表
来学习

呵呵,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三子 于 2012-6-11 13:13 发表
读文本,品点评。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1 14:37 发表

不能删掉肖像后面的文字,那样会简单化了她的心里活动。


我不这样认为的,“如何折返”在我看来过于理性了,表面上看是一种审美对象的心灵动作,实际显示出作者机械、僵化,甚至是调侃和玩弄心理的气味。因为这是被作者所赋予的,我不能把语言的本质意义归属给审美客体,读起来就会非常压抑,需要做轻化的处理。我对审美对象的研读,几乎会在同一时间返还给作者本人的,而真正需要被净化的正是作者自己的心灵。也就是作者在审美客体之间,就审美客体的性质而言,作者有一种不值得称道的优越位置,并且这种优越的解构姿态在我看来也是没有多少理由的。单单第一节头一句的假设就让我深深地怀疑起来,如果阳光不作结构上的调整,那么这首诗歌是不舒服的,因为关怀是冷漠的。真理不能忘却情感,这也是意境说一惯的毛病,免责而无待,这是我对这个文本的看法吧,供你们参考。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1 15: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1 14:53 发表

我不这样认为的,“如何折返”在我看来过于理性了,表面上看是一种审美对象的心灵动作,实际显示出作者机械、僵化,甚至是调侃和玩弄心理的气味。因为这是被作者所赋予的,我不能把语言的本质意义归属给审美客体。这些语言读起来会非常压抑并被作者所赋予,需要做轻化的处理。而真正需要被净化的正是作者自己的心灵,也就是作者在审美客体之间,就审美客体的性质而言,作者有一种不值得称道的优越位置,并且这种优越的解构姿态在我看来也是没有多少理由的。单单第一节头一句的假设就让我深深地怀疑起来,如果阳光不作结构上的调整,那么这首诗歌是不舒服的,因为关怀是冷漠的,真理不能忘却情感。

这个意见非常不错。这也是我指出他主观化造成比较严重的改变的原因,只不过,读者的意见只能是对文本的意见,一切创作最后的完成要交回给作者。我还觉得除头去尾更好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1 15:04 发表

这个意见非常不错。这也是我指出他主观化造成比较严重的改变的原因,只不过,读者的意见只能是对文本的意见,一切创作最后的完成要交回给作者。我还觉得除头去尾更好呢……呵呵


你应该说,一切创作的审美对象最后都要返还给作者本人。这是阳光在使用超现实主义的意境写法,特别要警惕自己的地方,意境说的写法会产生无待的免责性,隐于物而托于物,会有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长久下去,就会失去真善美。这也是迫使我放弃完整式意境写法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有人会把握得很好,对优越感保有警惕,而不被厌弃。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1 15: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2-6-11 12:59 发表
我不喜欢把诗拆开了读。有时候看着象多余的语言,可以营造一种情绪,调动读者的感官,听觉的、视觉的等。可以起到缓冲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气息,气息从发生、发展、凝聚、甚至不凝聚、到气息的浓度、高度、柔软 ...



主审法官支持这个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