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20:39 发表 1、 她想我了 琴弦更换了音阶 她努力拨响六根琴弦 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 混合的声音 2、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 吹去镜框的灰 她退出多余 ...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0 22:28 发表 第九楼好,消解了压抑,意境变得澄明很多。但第二节,如果我来处理会这样: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 想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 吹去镜框的灰,她退出的多余的姿势。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2-6-10 23:16 发表 诗歌来源于臆想,暗含一部分思考。 诗歌的特征就是把理性的加工为感性的。 诗歌就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折射。 诗歌在实用主义者眼里,什么都不是。 诗歌,塑造了我,又还原了我。
原帖由 小树苗 于 2012-6-11 09:32 发表 解读的不错,学习。
原帖由 琪琪格 于 2012-6-11 09:48 发表 来学习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2-6-11 12:59 发表 我不喜欢把诗拆开了读。有时候看着象多余的语言,可以营造一种情绪,调动读者的感官,听觉的、视觉的等。可以起到缓冲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气息,气息从发生、发展、凝聚、甚至不凝聚、到气息的浓度、高度、柔软 ...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11 13:03 发表 来学习
原帖由 阿三子 于 2012-6-11 13:13 发表 读文本,品点评。学习,学习,再学习。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1 14:37 发表 不能删掉肖像后面的文字,那样会简单化了她的心里活动。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1 14:53 发表 我不这样认为的,“如何折返”在我看来过于理性了,表面上看是一种审美对象的心灵动作,实际显示出作者机械、僵化,甚至是调侃和玩弄心理的气味。因为这是被作者所赋予的,我不能把语言的本质意义归属给审美客体。这些语言读起来会非常压抑并被作者所赋予,需要做轻化的处理。而真正需要被净化的正是作者自己的心灵,也就是作者在审美客体之间,就审美客体的性质而言,作者有一种不值得称道的优越位置,并且这种优越的解构姿态在我看来也是没有多少理由的。单单第一节头一句的假设就让我深深地怀疑起来,如果阳光不作结构上的调整,那么这首诗歌是不舒服的,因为关怀是冷漠的,真理不能忘却情感。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1 15:04 发表 这个意见非常不错。这也是我指出他主观化造成比较严重的改变的原因,只不过,读者的意见只能是对文本的意见,一切创作最后的完成要交回给作者。我还觉得除头去尾更好呢……呵呵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