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977|回复: 72

[讨论] 我对这里有阳光《单人房间》的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给出这里有阳光的文本,如下:

《单人房间》

她想我了
琴弦更换了音阶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
吹去镜框的灰
她退出多余的姿势

巷子的出口,乐吧与孤独的路灯交换单词
合约为游荡的夜。
她想她老了,想从身体里拿走一些东西
无处可搁。
宁静的夜晚斜挂在巨大的菩提树上

她努力拨响六根琴弦
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
混合的声音

2012.6.8

====================================
标题,指示一种处所,具有私秘性(房间)和独立性(单人),也往往是自我封闭的。

第一节,第三人称写法,全知视角。这两句很清晰,但是语句之间明显给人因果关系的感觉。假如把第二句改为“琴弦更换音阶了”,就会是一个平列的关系。这两句内外各一,很简略,也很有效。

第二节,“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继续内外结合的走向,还是第三人称全知角度。这是可以引起各种联想的两个句子,多义性和朦胧感并存。我不会给出好坏的评价,而把它理解为个人爱好和习惯。“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分行,当然,这个句子本身没有语法问题。误入和如何折返二词,使此前的客观描述变成主观判断和猜测,这个变化是比较严重的。“吹去镜框的灰||她退出多余的姿势”,前一句重回客观,但后一句的“多余”还是颇具主观意味的。这一节从(看)钥匙环-(想)姓氏-(看)肖像-(吹)镜框-(退出)姿势,次序感极好,造景也很感官化。所以,个人认为本节也很有效。

第三节,假如前面两节的场景是在单人房间之中,那么本节似乎作者已将之移至房间外面了。走出去的可能性比看出去的可能性小,因此“巷子的出口,乐吧与孤独的路灯交换单词||合约为游荡的夜”这两句,我把它理解为她在室内结束了(第二节的)活动之后把眼光投向了室外。这样的结构不但毫无问题,而且往往是有助于拓展或加深内容,所以写法上是好的。我要批评的是,这里用了两个词(或词组)“交换单词”、“合约”,这是把乐吧和路灯拟人化的两个词,但这两个词除使第二节的主观性过度强化之外还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她想她老了,想从身体里拿走一些东西”,这是面对游荡的夜时,她的反省和选择,或许不无包含了对第二节的行为的否定。但“无处可搁”,所以否定也遭受了否定。“宁静的夜晚斜挂在巨大的菩提树上”,这是(心理自我)调节后的结果,却不免来得有些突兀。

第四节,这是呼应首节的文字,弱而模糊。“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混合的声音”,喜欢你、崇拜你的人会说好,我也不是不喜欢你,但我听见你这样说话,有些莫名其妙的,反应不过来。

或许,从简洁和集中的角度出发,第一节和第四节都是可要可不要的。我主张只保留二三节,然后把词语用得更加老实和精准些。

都是很主观的阅读,不当之处,阳光兄一笑了之。
发表于 2012-6-1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感谢
先亮读
仔细阅读之后说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19:40 发表
先感谢
先亮读
仔细阅读之后说感想

不好意思,我看红颜帖子太少,所以放红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看见对文本分析的最细致的评论之一。特别是对我这类的超现实与后现代结合写法的人来说,这是我感觉到最透彻的一次分析。这里我想了几个问题
1、臆造——意识流动很容易被误解为臆造。
2、意象建设之后的还原——比如“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这样的句子,在没有事前约定共感的情形下,存在还原的困难。
先说这两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20:16 发表
这是我看见对文本分析的最细致的评论之一。特别是对我这类的超现实与后现代结合写法的人来说,这是我感觉到最透彻的一次分析。这里我想了几个问题
1、臆造——意识流动很容易被误解为臆造。
2、意象建设之后的还原——比如“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这样的句子,在没有事前约定共感的情形下,存在还原的困难。
先说这两点。

1里面的度很关键,因为读者只能依靠文本而无法总是询问作者。意识的流动过程如果过于主观化、陌生化,让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一般就会被判定为臆想。
2里面你举的这句话,容易理解,也容易获得共鸣,我那样说的意思,只是说误入这个词,容易造成主观性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我们谈谈结构
如果1、4两节不要,整体的状态会被收缩掉
或者会被忽略掉我与她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关系不要也是可以的。
结尾会不会缺乏动感,要不你整个出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0 20:30 发表

1里面的度很关键,因为读者只能依靠文本而无法总是询问作者。意识的流动过程如果过于主观化、陌生化,让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一般就会被判定为臆想。
2里面你举的这句话,容易理解,也容易获得共鸣,我那样说的意 ...


1、度的概念我同意,按照我的话来说是否具有还原的可能性
2、误入——我觉得写作有时候需要布置陷阱,但你得能让他爬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的做法就弄成这样

单人房间》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
吹去镜框的灰
她退出多余的姿势

巷子的出口,乐吧与孤独的路灯交换单词
合约为游荡的夜。
她想她老了,想从身体里拿走一些东西
无处可搁。
宁静的夜晚斜挂在巨大的菩提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她想我了
琴弦更换了音阶
她努力拨响六根琴弦
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
混合的声音

2、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何折返。
吹去镜框的灰
她退出多余的姿势

3、
巷子的出口,乐吧与孤独的路灯交换单词
合约为游荡的夜。
她想她老了,想从身体里拿走一些东西
无处可搁。
宁静的夜晚斜挂在巨大的菩提树上



这样呢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20: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10 20:39 发表
她想我了
琴弦更换了音阶
她努力拨响六根琴弦
发出麦芽和丛林深处
混合的声音
——————————————————————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想
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
的光线误入肖像如 ...

想过你这种调整,但感觉不好。还是干脆除头去尾,更集中更简洁,客观性也更强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是跟我们要什么的目的相关联的,所以要先定目标,避免无效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楼好,消解了压抑,意境变得澄明很多。但第二节,如果我来处理会这样:

她一定在看搁在桌上的钥匙环,
想拴在上面的三个姓氏;想黄昏的光线误入肖像,
吹去镜框的灰,她退出的多余的姿势。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0 22: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来源于臆想,暗含一部分思考。
诗歌的特征就是把理性的加工为感性的。
诗歌就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折射。
诗歌在实用主义者眼里,什么都不是。
诗歌,塑造了我,又还原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的不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5: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