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石侃

见证的归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1-12-14 01:30 发表

喜欢这样的。这样就获得了一种(甚至也可以说是普世的)深刻和力量,同时也就从狭隘的政治中摆脱出来。


先把自己渡好吧,我不能自己要一样的东西,却要别人替我去拿。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0: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0:33 发表


课堂以外还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课堂内充其量是工具,谁有过真正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才避开谎言,去伪求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1:00 发表

课堂内充其量是工具,谁有过真正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才避开谎言,去伪求真。


所以利兵你得出世啊,不能只顾流落红尘,不然你就成了别人的负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与温经天的诗歌都有哲人的姿态和气质。只不过你的更直接更尖锐,他的相对含蓄和儒雅。所以基本上诗歌的内容是不必多谈的。所以想谈下别的,我读过之后,老是觉得这首诗歌还未完成,至少在形式上有这感觉。这首诗歌,你选择了诗剧的表现形式,然而又由于篇幅的限制,使得本来的优势起了反作用。诗人及父亲都概念化。更谈不上其他。后三节别说立体,连平面都没有。所以单从这点来说,即便你的思想多么深刻新潮,传达得多么清晰完整。但在形式上也是不算成功的。而且直接以对话结束也显得突兀。若收尾像前两节,或许可以稍作弥补。纯属个人感觉,别见怪。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1-12-14 13:35 发表
你与温经天的诗歌都有哲人的姿态和气质。只不过你的更直接更尖锐,他的相对含蓄和儒雅。所以基本上诗歌的内容是不必多谈的。所以想谈下别的,我读过之后,老是觉得这首诗歌还未完成,至少在形式上有这感觉。这首诗歌 ...


谢谢门之的意见,先收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形式的诗歌的确不好把握,但是在这里我感觉作者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对父亲的“批判和推翻”更加让我们悟到关于时代的,和是精神的一种“归属”。
它的表层或许留在历史的语言里,它叩响的是人类深深地“反思”,和“顿悟”。
问好!期待你更加精彩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石侃兄的诗和经天的诗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思想上在方向上都给我不一样的触动,所以他们的气场对我来说是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想说:“在这里作者为何提名“见证的归宿”?我们用什么来见证?时间,历史。
归宿,是一个人一生的归属地,在这里作者利用对话的形式
找到自己。诗歌不乏悖论的哲思,不乏对世界的叩问。

[ 本帖最后由 柳可卿 于 2011-12-14 16: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可卿 于 2011-12-14 15:49 发表
这种形式的诗歌的确不好把握,但是在这里我感觉作者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对父亲的“批判和推翻”更加让我们悟到关于时代的,和是精神的一种“归属”。
它的表层或许留在历史的语言里,它叩响的是人类深深地“反思 ...


问好,谢谢你的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5:53 发表
我倒觉得石侃兄的诗和经天的诗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思想上在方向上都给我不一样的触动,所以他们的气场对我来说是不同的。


经天的诗歌很多样的,一直处在各种试验性中,我对他的研究很浅,不能多说。于技术上,之前他比较金属和硬质一些,后来似乎又回到较正常的意识流中,并有从后现代向传统神圣性复归的迹象。我和他的区别在于可能我比较纯粹,而他更主张试验,乃至一部分潜意识和象征主义的写作,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另,象征和象征主义是两码子的事情,这也是我区别于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我一直不曾在艺术的领域踏足后现代式的解构。)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6: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独特,落地有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0:14 发表

既不是普世的,那么任何的稍有有偏侧都就算不上是狭隘。看来天放兄对政治的反感实则是更甚的敏感。政治很乏味,但一上学就有了政治课,每天看着政治新闻,听着满大街的政治口号……它充斥于你全部的生活。挨到它也 ...


如果能普遍地适用于个体,那么于其他人也是有用的,这也是形而上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存在”是不好反题的,越反题就会被推离得越远,当然个体的感知就越磅礴。所以我停止在同构性力的极限中,这是很自然的,根本不想去构成“见证”。因为此外都是累赘,审美活动该混沌,就该去混沌了,不要再做无谓的画蛇添足。至于各种戴在马基雅弗利头上的王冠,这本身没什么值得去说的了,历史的科普就明摆在那里。这个文本结束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7: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0:14 发表

既不是普世的,那么任何的稍有有偏侧都就算不上是狭隘。看来天放兄对政治的反感实则是更甚的敏感。政治很乏味,但一上学就有了政治课,每天看着政治新闻,听着满大街的政治口号……它充斥于你全部的生活。挨到它也 ...

政治从来就不是乏味的,也不是遥远的,而是切实和切身的。我们一定在政治之中,我只是想强调一点,政治虽然异常重要,但也只是部分的人性(表现),所以我们思考并说出的时候,不能不看到政治,却也不能只看到政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1-12-15 00:28 发表

政治从来就不是乏味的,也不是遥远的,而是切实和切身的。我们一定在政治之中,我只是想强调一点,政治虽然异常重要,但也只是部分的人性(表现),所以我们思考并说出的时候,不能不看到政治,却也不能只看到政治 ...


天放可是个辩证之才啊,那你只能通过行而上学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5 00: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5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7:09 发表


如果能普遍地适用于个体,那么于其他人也是有用的,这也是形而上学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存在”是不好反题的,越反题就会被推离得越远,当然个体的感知就越磅礴。所以我停止在同构性力的极限中,这是很自然的, ...

悲观也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不存在也是可以有普世意义的。因此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哲学层面上总是唇齿相依。这个文本有其深刻的绝望,绝不是政治可以涵盖的。
我还是觉得直接从第三节开始比较好,当然,考虑到门之兄的批评,把对话写长,并弱化人物符号倾向增强生命现实感也是应该的、值得尝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