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石侃

见证的归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4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3 16:28 发表


所以文本是不具备普世的积极意义的,只不过是我个人的精神出口,因为我无法不在“见证”中,获得历史和哲学给我的减负。总之活人还是要活下去吧。

喜欢这样的。这样就获得了一种(甚至也可以说是普世的)深刻和力量,同时也就从狭隘的政治中摆脱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石侃好,我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1-12-14 01:30 发表

喜欢这样的。这样就获得了一种(甚至也可以说是普世的)深刻和力量,同时也就从狭隘的政治中摆脱出来。

既不是普世的,那么任何的稍有有偏侧都就算不上是狭隘。看来天放兄对政治的反感实则是更甚的敏感。政治很乏味,但一上学就有了政治课,每天看着政治新闻,听着满大街的政治口号……它充斥于你全部的生活。挨到它也正是书写生活(不是单纯地书写)。你之所以绕远,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鸣 于 2011-12-12 23:50 发表
对话的方式其实很难掌握,这里已经做得很出色。
也许可以直接从(三)开始,把二溶解其中,(一)是否可以考虑不要,有点像提示或结论。


(一)本来作为一个引子,但我发现它可以衔接到(二)的基调中去,甚至如果没有一,二的基调倒有是断裂感,所以就作为一个部分了。其实分不分都无所谓,阅读本身应该可以去断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1-12-13 00:17 发表
这样的组合,真难的呢


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柯默默 于 2011-12-13 00:23 发表

也有道理。

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花生木树 于 2011-12-13 10:52 发表

我也首先想到的是政治.


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若尘 于 2011-12-14 07:50 发表
问石侃好,我来学习。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0:14 发表

既不是普世的,那么任何的稍有有偏侧都就算不上是狭隘。看来天放兄对政治的反感实则是更甚的敏感。政治很乏味,但一上学就有了政治课,每天看着政治新闻,听着满大街的政治口号……它充斥于你全部的生活。挨到它也 ...


课堂以外还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0: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1-12-14 01:30 发表

喜欢这样的。这样就获得了一种(甚至也可以说是普世的)深刻和力量,同时也就从狭隘的政治中摆脱出来。


先把自己渡好吧,我不能自己要一样的东西,却要别人替我去拿。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0: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4 10:33 发表


课堂以外还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课堂内充其量是工具,谁有过真正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才避开谎言,去伪求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4 11:00 发表

课堂内充其量是工具,谁有过真正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才避开谎言,去伪求真。


所以利兵你得出世啊,不能只顾流落红尘,不然你就成了别人的负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与温经天的诗歌都有哲人的姿态和气质。只不过你的更直接更尖锐,他的相对含蓄和儒雅。所以基本上诗歌的内容是不必多谈的。所以想谈下别的,我读过之后,老是觉得这首诗歌还未完成,至少在形式上有这感觉。这首诗歌,你选择了诗剧的表现形式,然而又由于篇幅的限制,使得本来的优势起了反作用。诗人及父亲都概念化。更谈不上其他。后三节别说立体,连平面都没有。所以单从这点来说,即便你的思想多么深刻新潮,传达得多么清晰完整。但在形式上也是不算成功的。而且直接以对话结束也显得突兀。若收尾像前两节,或许可以稍作弥补。纯属个人感觉,别见怪。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1-12-14 13:35 发表
你与温经天的诗歌都有哲人的姿态和气质。只不过你的更直接更尖锐,他的相对含蓄和儒雅。所以基本上诗歌的内容是不必多谈的。所以想谈下别的,我读过之后,老是觉得这首诗歌还未完成,至少在形式上有这感觉。这首诗歌 ...


谢谢门之的意见,先收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形式的诗歌的确不好把握,但是在这里我感觉作者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对父亲的“批判和推翻”更加让我们悟到关于时代的,和是精神的一种“归属”。
它的表层或许留在历史的语言里,它叩响的是人类深深地“反思”,和“顿悟”。
问好!期待你更加精彩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