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空气

诗友石侃对部分诗歌的赏析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1-4-6 13:08 发表

问候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4-6 13:40 发表
解析的好,来学习!

问候阳光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被西风吹瘦了 于 2011-4-6 17:05 发表
评得很精彩的,期待更多的评,呵。问候了。

问候西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秘密在人与人的通达之间
——————评论柯默默的《秘密不会生长》

        这个谁说的,“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还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道吃肉的味道;还有“自由说”;还有最后从自由中,演化出席勒的“游戏说”。
        文本开头短短两句,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它们的属地。当然诗人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言说的,它是生活的自由,自由过剩了就会导致放纵和沉湎。

秘密不会生长

作者:柯默默

只会到处撒野,
令,夜不能寐,食之无味

藏身大梦,栖身于一秒秒流逝的芳华
大概,还奢望着成长


     “游戏说”更适合第二节。撒野是孩子的,孩子最自由也最会投入于游戏。有一次,我在林间看书,几个小家伙把手指当枪炮,子弹永远都不能歼灭面前的敌人,但他们确实很认真地参与到他们的伏击和总进攻中去。
      游戏说就是虚假的投入,它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庄子干脆就把人生和现实统统看成是“梦”。梦中的人是真的,还是现实的人是真的,哲学的无解。所以梦的真理就是梦的存在。诗人的生存是梦吗,诗意地栖居。
      现实是一个布满欲望和功利的世界,自由就成了对现实的理想,又或者是逃避。无论理想和逃避,在艺术都是人心的栖息。而栖息又是诗人忘我的投入,她在栖息中也走向创造。那么,梦显示出来。
      所有审美都是需要,它肯定带有现实的有限性,最后又以克服这种有限性,而获得人的升华,如此“大概”就是对有限性的怀疑和无奈。审美通过想像,那么审美就是现实生活的中断,才有那时间的不觉,“芳华”易逝啊。啊,我还忘了自由就是真理!

大概,这个深蓝的季节,我紧紧抱着的
是无声的钟声、想你的思念,和最不能容忍的软弱


      艺术就是生存的投入,我们进入一种开放而又封闭在自我的样式中。它遵循诗意的逻辑,在人性自由的大地创造出对现实另类的表达,季节可以是蓝色的,钟声也可以是无声的。大地把我们的呈现交付给我们,如果蓝色季节和钟声是虚妄的空气,艺术也需要对自我抱病的克服。

大概,这个春天开的花
令你内疚了、快乐了
希望在田野、彷徨在深夜,无法交谈的沉默


      人是一个历时性的事物,为此人生就是我们对人生的阅读,这生命之花快乐与愧疚相承、希望和彷徨并存。而人又是在关系展开的,人对理解的盼望就是人对自己的确证。为此,除了人与人之间在境界上的照应,我找不到更好的诗歌共鸣。这很难!为此境界往往是世界和审美者之间孤独的沟壑。

慌乱的岁月,觉得秋长
取景生活,仍留不下秘密的影像
练习叹息、练习生活,依稀自己说话
旧事爱你不爱我


     我一直认为在当下的诗歌,种植了人与人之间太多的诡计,这也是诗歌的诡计吗?我们参与最后不是为了收获外在的名利,为此我们的追逐往往是对艺术自由的背叛,是对人的背叛!从没有一种诗歌的标签,可以贴在最高位置,因为我们对诗意人生的理解和感动,终归是参与。
        就好像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在诗歌的最高领地只有世界的尺度——真善美。所有有限的事物都为了克服有限,所有黑暗都指向光明的出口,不管它们以何种方式通达,除非它不属于美。我不知道这些句子是作者的谦虚和状态的空乏,还是本身就藏下艺术人生曾经的苦涩。

存在仅仅需要一些陈年旧事,一些
无法在桂花香里飘逝的奇迹

流浪、不着边际地命名、不知疲倦地错过
不厌其烦种植忧伤,于是很快乐


        对审美的初尝者,我们多少人抱以俯视的姿态。又有什么能一天长出个胖子,人的精彩是跋涉出来的,这些艰苦并没有为自居者,带来对人生的谅解。当我置自己的过去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我知道诗歌种植了太多对自己的仇恨。
        也许我放大了人的紧张,但我确实又看到了作者过去的孤独和渺茫,乃至现在的。我该去祝贺作者对自己的放逐,祝贺流浪对无姓的冠名,在忧伤中建立起她对快乐的领悟。对快乐的收获就是对自我的赢得,是生命的展开和舒张,是对存在价值的感知。

有时候,喜欢去灯火阑珊处
尽管那里穷无一人

往事近看远远去,
少年远骑白马来
你在哪里,我在哪


        这生的盛宴将我们一一收获,赋予完整的内涵————体验。很多时候,当我们对生活有了足够的丰盈,要迎接的却是自己默封在只有心灵的懂得。人们说与天地同心,那么我们在何处与世界照会。也许非要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中,我们才看到世界对自我的照亮。
        多少往事已去,感叹似水流年,只有一个远远被我们塑造和寄托的审美对象,始终在梦中感召。他既是我们对人生理解的求诉,又是我们自己,因为只有那“骑白马的少年”才能完全能通达我们。
        但如果他仅仅是理想,马的踢声就是一幅远景,消失了它自己,也消失了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控诉和守望者
——————评论紫恋的诗歌

        在人的结构中,欲望是最底层的生命机制。佛罗伊得说,那是一个原始、沸腾的大鼎。它是人的行为的发动机,所有人类的艺术文化和创造发明都因欲望而来。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投射,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类的力量,甚至没有有机的生命。
        欲望是邪恶的吗?欲望在什么情况下才是邪恶和有罪的,这是一个判断的尺度问题,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而这个尺度,历史总是在变化。在古希腊神有着无限的权力,宙斯就是一个四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人们似乎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妥。对宙斯的默认,就是古代贵族对自己的默认,因此神的放纵也是贵族对自己权力的痴迷和自我欣赏。
        到了中世纪的神学,人是有罪的,欲望必须加以无限地节制。无论上帝、真主、佛陀,还是东方的天子,在世俗的政权中,都强调对欲望的管制。压抑引发了近代对人性的根本讨论,文艺复兴后,人从科学的理性中颠覆了教会的谎言,而迎来人性的解放和回归。
        西方从存在主义衍生出来的人本主义,自解构主义开始,就逐步偏离了文艺复兴对理性的信任。理性并不能带来一个和平光照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人们对理性的信赖。为此到了尼采,“人”开始极度地膨胀。人从离弃教会的虚假性道德中纠妄过正,而让位于无限地相信自己的直觉。
        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想,充满了人性的迷失。上帝死后,人就癫狂了,为此人泛滥着自己的欲望,从性动力学到对核威力的崇拜。欲望的过渡膨胀,恰恰反映了后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在完成对世界哲学的反题后,呈现的人性支解的过程。为此80年后,西方的完整性哲学又逐步抬头,而中国恰恰还要走完解构主义的最后一段历程。
        阅读紫恋的诗歌需要从这里开始。现代工业在中国的土地上兴起后,一方面社会极度崇尚嗜利性,而导致审美的坍塌。诗人很难从现实土壤中赢获美感,为此性动力学摇身于超现实主义,诗人隐身于虚幻中,求得爱的通知,以及对精神贫瘠的回避。众多诗人沉溺于变幻的爱欲中,来获得对生活的超越和摆脱,但这根本就是一次审丑的过程。
        紫恋的《夜已深》就是建筑在反讽基调上的审美。文本头一节是虚假的祝福下,所隐含的后现代“人生美”的解构本质。事实的精神空穴在一场场“死亡”中,走向酒杯的醉生梦死。人们不能从祝福中,获得和实现存在的意义,存在价值的缺失,导致人性在“红唇、红酒、猩红的指尖”这些欲望扭曲的尖叫中闪躲。而根本这些夸张的形式,更埋伏了对心灵的绞杀,知觉的夸张导致更恐怖的受性,并由人和人之间所构建的荒诞性来担当人生的解读。爱成为方便面,它骑墙、崇尚投机的直接目的、简单和粗陋。问题是我们身在其中,必受其中左右,因而随着这个时代的风尚疾病深入,诗人也是无奈的。
        到了《春阳》,诗人所受到伤害,就走向一次更露骨的鞭挞。在她奉献的语言中,在看似对春光狂欢的美誉中,诗人也对各种欲望所营造的温柔乡,给以最大值的暴露。那些狂欢仿佛吃了春药一样,焕发出妖冶的红晕而应接不暇。
       《花欲开》是对高雅诗歌和艺术的挽歌。这处庙会,艺术构思下的“信徒”涂脂抹粉,在时俗面前,真正严肃的艺术却一钱不值。这个旅游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什么文雅了,所有口号都应该来自疯狂的消费,连春情也是。
        《你还不回来》则是作者的迷失,但文本决大部分篇幅却是书写着一个不断膨胀的事物,从二次方到n次方,就好像原子裂变一样,把几乎每一个遇到的事物都收揽和网罗进去。但这看似雄壮的事物,内质却是虚弱和畸形的。那么作为作者,她也无力反抗什么,唯有把忧伤的理想和远方搁置一边,在鱼缸中作圈养态。
        在《月亮与鸟》中,《你还不回来》的收束却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月亮因为自己的洁白而关联于羽毛,这纯洁的立意也在鸟的自由中。月亮和羽毛作为审美理想的不能实现,是因为感到累了,但她还保留了对飞翔、清凉和美好的向往追求。最可贵的是作者坚持了自己品格的独立,尽管忧伤挥之不去,美容易碎裂。那么,这个文本我们就看到对作者对自我完整性的重整和认同了。
        最后的《异乡》让我看到了一个爱的守望者。她不是稻草人,不是在麦田飞翔着自己的远方,而是站在铁路上,通过相会的车流来通达人生的一种高境界的理解力。她坚持着圣洁和不受污染的心灵,尽管这很难,尽管还会有幻灭,还有流落他乡,但她依然在守望着爱,似乎替所有人守望着。。。。。。。
       在这些文本,《异乡》给了我最大的人生美感,因为它是完整的。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象会意的诗歌
————评论水湄的《灵魂》、《翠鸟》和《蚂蚁》

        哲理诗就是更纯粹的蕴藉和折射,要不用典,要不立象,要不通过一种普遍特点的语气来反映作者的真实态度。因为哲理本身就是理性,它把情感收敛在语境,以理来隐射态度。只有获得了诗歌的内涵,人们才能内涵中焕发情感的共鸣。
       因此通达诗的内涵,始终是审美收获情感的根本渠道,这就比一般性的情感抒发的体认更难一些。此类写作为鉴赏提供了刺激的成分,通过摸索作者的思想,而赢得有效鉴赏的喜悦。这是一种冒险吗?连同作者也是如此。
       灵魂是什么,灵魂没有外观,只有意识的本身。然而作者却要把灵魂的外观打造起来,它仿佛是金蝉脱壳后的蛹壳,破败地悬挂在树梢上。不仅仅如此,还有虫子在啃咬这漏风的外套。里面的事物已经飞离出去,剩下一幅形式在风中飘摇。
        这是生命的结束,还是生命的诞生。象征性是一种宽泛和不确定的文学形象,需要阅读参与重构,在整体的境况中领悟言说的本质。康德说“物自体”是无法回答的,我们是什么,从没有一种终极的追问可以攀上去。当诗人为灵魂打造它本身的物像,谁又说得清楚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世界本无意义,意义是人所赋予的价值感。诗歌变得味道无穷了,我个人乐意把《灵魂》视为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灵魂的失去就是家园的颓败。题目直接使用《灵魂》好,至于它是树立的还是倒挂,那就让文本去说,至少题目会因此有概括力一些。
       到了《翠鸟》,生命又有另外一种现象了。翠鸟既是寄居在“我”的躯体内,但又喂养她,使之感到时时新颖的冲击,并广泛地热爱着。“我”的灵魂轻如烟,翠鸟的进入,仿佛是春光对生命的照亮。这些事物被物化出来,就好像跳动在纸上的摩擦。我写过《翠鸟》吗?翠鸟是血液的注射和心脏的起博,这些灵感我给过自己,那可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事物,啊,你逃不了了。
       这是一只掩埋在文件堆里的可怜虫吗,《蚂蚁》就是。上班一族也是日出而作,日落就归家。文案堆得比肩膀还高,这肩膀却顶着一个混帐的脑袋,摸不到生活的出路。她爬啊爬啊,生活“异化”为一只蚂蚁对出口的探索和吃力跋涉,自我的嘲讽也就成了自我的解脱。多么无奈的家伙,天知道那些八股文和数字曾经离我多近,我有福了。

灵魂

灵魂
倒挂在树梢
一口一口,虫子啃咬

其实早已百孔千疮了
承载不了,大梦一场

翠鸟

你就住在我的黑里
衔着一根骨节
风声鹤唳

喙伸进我灵魂的羽毛里
屋檐之下,南方之南
纸上跳动呢喃

蚂蚁

一只只蚂蚁
在高高低低,一摞摞公文里喘息爬行
这里是一个单位
摆放着蚂蚁普遍的习性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4-7 15: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蕴藉
————评论秋若尘的《我有旧颜对春光》

        有时候我们很奇怪,明明是说写不好诗歌,而又恰恰能写好一个文本。这就看我们创作的当下有没有放开自己了。审美很多时候是合目的,就是不经意间诗文就成了,仿佛天上掉下一块馅饼。
        文字的野心,人越低姿态反而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才思。还是要归于审美的非功利性中来,对于缪斯的美誉,诗人抱以平常心,为此一个诗人的谦虚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往往看到自己文字的张牙舞爪,而孤独和寂寞却不是敌人,正是它成就了诗人自我求真的敞开。

我有旧颜对春光

作者:秋若尘

一些花,将红未红,家书还未曾远寄
我在偏寒的豫东
忙着穿针引线,缝补春光


        “花将红未红”,是怎么样的一种书写状态呢?这也许是尚未开放的心情吧。“一些花”形式上作为审美客体的观照物,那么它和审美主体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心灵之花为什么还不迎风怒放,“家书还未曾远寄”就轻轻道出了缘由,之后的“我”偏居一隅,这些都是作者的生存态。“穿针引线”既不是纳鞋底,也不是编织春天的布料,但如果春光确实一块上好的布料,那么作者的“穿针引线”就是对书写春天的寻找了。
        为此,“红”就是另一层寓意。

形容词都赶去踏青了
小庭院空空如也
我找不到更合适的颜色
来装点两岸的桃花


        作者承认自己的荒芜,“形容词”在画家手上应该是斑斓的色彩,而那些缤纷的语言色块在作者看来无影无踪,丝毫没有一丝头绪。其实这还是生存态的暗示,“踏青”是室外的,作者却是蜗居的。
        看来作者过于谦虚了,这些明亮的语言夹带着春的气息已经扑鼻而来。天知道那“小庭院”是不是她内心的灵动和欲取先予;小小的庭院是装不下“两岸”的,如此那内心的庭院必已是无限向往着“桃花”。

其实,我多想停下来
听听流水的歌唱,东风的叹息
想一想前尘旧梦,旧梦里蹄音缭绕的
驿道。驿道上错身而过的
陌生人


        于是作者继续写照心态的同时,营构出更多的人心景象。“多想”就是按耐不住的意思,但也是一种平均化现实生活的折射。此时,作者凝神观照而赢得的了许多灵活灵现的事物。现在我们很有必要静静想想那些脑后出现的具像和意境,它们首先是流水的音符,东风的叹息。流水的歌唱是人生的希冀,而叹息则是对春风的无奈。
        境况进一步迷离起来,前尘与旧梦忽明忽暗,仿佛它们从睡眠中踏踢而来。光和影创造出一条古老和扑朔迷离的马道,还有一个陌生人硬是闯进作者的心灵,并又从她的观照中匆忙而过,留下芬芳的戏剧性。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的召唤,寄寓了她的审美理想。如果陌生人是前尘旧梦的,那么这理应是宿命的相遇;如果他必定消失于梦境中,那命运就是不可把握的。如此,我们对第一节“家书”的理解就有了延伸。“家”就是要创建一个新的心灵港湾,而“书”就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可是,我不能。

这些春光是春天的
它们吞吃了城市和乡村
在三月,我一贫如洗


        很可惜这只是一种奢望,“我不能”使“穿针引线”一下子就变得暗淡起来。诗人的心灵非常玲珑,“若尘”就是好像和尘埃一样不容易察觉。“春光是春天的”,花朵自开自谢,城市和乡村又在哪里,就看每个人的心智和领悟力了。
        在三月,一切都青黄不接,它高扬不起来,“一贫如洗”地抵挡着生活。诗歌的韵味总是由蕴藉来担当,心灵往往一闪身就共融进去而获得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在题目中。对于作者来说,这些都是不要紧的,因为当一个人有了生活的意义,她就在天堂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脱,自我的救赎
————评论水湄的《落叶》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落叶始终是归根的,为此落叶总带给诗人一种宽厚的生命体认。叶子也满足了人一生的思考,它从春光中的爆裂,走过葱郁的季节,最后在风中飘落。人们在叶子的一生中也反观自己的一生,为此,秦观写到“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人生总有说不尽的愁苦和恨意,所以落叶又成为遗憾的往事。唐朝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五首》中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落叶

作者:水湄

你的声音在风雪中啜泣
眼睛一直有未曾融化的冰凌
那沉沉冬天的积雨云
在冰雪和词的深处
背负着尘土,与无尽的戈壁


        这“珠帘不卷夜来霜”的用意也在水湄的《落叶》中,“你的声音在风雪中啜泣”就是另外一种伤痕的写照,那霜花就不是季节的冰凌体了,而是眼泪的结晶。黑格尔说,诗歌要回到它心灵的祖国中,既是外景,也是内景,诗歌可以跨越现实,在心灵唤起它需要装载的季节特性。
        为此,我们也看到一系列人心之象的拼接,它们是沉积的冻雨,冰雪和词的关系,是心情和文字的关系。也许“你”不在现实的冰雪中,但“你”在心情的冰雪中。生活总有数之不清的离离合合,因为拥有而失去,因拥有而背负,那荒芜的心灵也就是无尽的戈壁。

“让纸页吸收我的痛吧”
那八月一直在骨头里脆响
凋落的向日葵中间
那葱郁的蛮荒
留下手指间的锈渍


        文学必以文字为载体,就好像画家是以颜色为工具。字写在宣纸上,被纸吸取水分,而作者把字理解为眼泪,那么纸张所吸食就是眼泪的痛苦了。双关是精彩的,“八月一直在骨头里脆响”,又是一种痛苦中的颤栗感,仿佛我们还能看到“你”抽搐的肩膀。
         向日葵呢?它曾经开得灿烂。
         如今不复情感的向阳天了,那往事是葱郁的,如今的荒蛮也是葱郁的。很多事物总会走到尽头,记忆总伴随迤逦和纷乱的思绪,流落下来的怕只有创作当下的所失了。

当你再也背负不起的时候
和我一起回到初秋吧——
当田野宁静
那里没有疲倦,没有绝望的挤压
河流在你身体里面,是你疗伤的言辞
你是知道的,我是向着一枚落叶沉下去的
通过一段路
落回故乡的脚根下


        解脱也是一种自我的救赎,人生下来就要背负,既背负自己,也背负他人,为此人向往自由和对宁静的求诉。这人生的境界在审美中,往往会成为抽象物,割断了与尘世的一切维系。如此,那初秋和田野就不是现实的了,它更应该在心灵的国度,取消了人的矛盾而成为一种遥远的理想。
        伊甸园里没有疲倦,没有绝望的压抑,自然与人合二为一而到达永恒的感知。人生存在这艺术之都,感到身体和灵魂的轻盈。她要回到芬芳的泥土中,并归于它对万物的消解。想到这里,作者也平静下来,“你是知道的”,她以静观进入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贴出来吧,也纪录了一段生活,留下一些足迹给自己日后去寻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深圳欲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圳欲望 于 2011-4-7 23:34 发表
写给石侃:
         我特别感谢你给我的诗歌的评。也特别感谢你给你们大家带来这么多评。用心及友爱不容言表。我也盼望诗友们,不光只听你评,然后只说一些客套好。我认为对你很不公平。如果这样,认为诗歌世界里有 ...


呵呵,深圳的毛病又犯了,我就知道你是马蜂窝。你自己的诗歌不就是有经济的背景嘛,我是说多了点,忍不住啊。本来我们就在灌你的水,不行吗?难道你还能从我的电脑里跳出来,吃了我不成。不过我对写作手法的理论,确实是荒废了,下来再重新学习哈。评论有很多种写法,不一定是作者想要的,因为天知道深圳欲望想要些什么呢。一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说法,我们不能把一千个深圳欲望都拽出来,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需要的。我的水平有限,你的白菜将就点过日子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4-8 01: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支持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的归谬是生存的怀疑
——————评论学习诗歌的《四月依然无法安静》

四月依然无法安静


作者:学习诗歌

它的慌张来源于一些雨水
一些春燕的呢喃 以及
一些不知名的事物其内在的折断
我们所能感知的阳光
鲜花 普通人的微笑似乎
都模棱两可
你想要抚摸的那片水
涟漪四伏


       “它”是四月,如果四月是作者的,那么“它”也就是作者。人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事实并实在的活着,因此它就是“活着”的指示和概括。我的“慌张”是什么,一些触动生活心灵的雨水和春燕的呢喃。
        还有一种冲击被折断了,对生活的感知并不一定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理性又是以感知为基础。也许作者在说我不并知道如何去概括命运,但对生活本身是抵触的。我们终归要产生对它们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在文本中,却并不能以个体为完成。
        因此诗人往往以怀疑的目光来面对自己的生存模式。日常人倾向实利,而诗人却倾向精神,二者多有水火不容。如此“那片水”就是危机的潜伏,因为精神往往不能替代面包对生活的武装,由此感知艺术的“阳光、鲜花和普通人的微笑”,其价值面目就变得模糊了。

一年前或很多年前的那些四月
是安静的 它沉睡于简单的思维 安逸
或者中庸 不强迫这样的重复
一些小草的命运已被注定
欲飞的翅膀跌落片片鲜红
上帝因此捏造了诸多事实
而我们所能感知的
只有水的温度以及风的呻吟


        这是诗人们的通病,根本就不是“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纠结,而是背后生活判断价值的纠结。观照的人生把作者带到了往昔,那时他可能还没有那么多对诗歌精神的追求,他简单、沉睡,对诗歌像初生的婴孩。
        平衡的生活其实是丧失在追求的倾斜中的,追求越多,对追求本质的通达就越深。最后它上升到时间的历时中去,因此评价就是命运的。上帝是把理想和死亡都捆绑在一起的事物,理想既是创造,又是归谬。所以上帝的话题是悖论的话题,可以认同,也可以抱以虚无的怀疑。而生存的态度将由现实的境况来作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这样用心的评,除了水平不用说外,恐怕更有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一份真诚淡然的心态,令我这个滥竽充数的版主汗颜!欣赏支持!问候石侃先生和空气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深圳欲望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4-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15: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