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黑子

[评论] 【读日如年】阅读另外一种不可能(5月21日读《刀锋上的救赎》楼108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在这部小说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相信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第一次匆匆浏览过之后,我陷入的显然是故事主人公的种种平凡生活经历和不平凡的感情经历。在时光被邮寄了十年后,是的从折成方胜的信纸变成了电子邮件后,我很佩服余言的这种坚守,至少于我来说,初衷早已不知寄往何处。

研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子写的睿智又很幽默,不错。
“在日本,推销员常常是客串AV演员,推销员入宅与“人妻”这样的词语常常搭配在一起;”看了会心一笑,有丰富的积累,  
不过,《好人难寻》第一眼就pass掉了,对外国女作家到目前为止还只认阿加莎·克里斯蒂和玛格丽特·杜拉斯, 奥康纳写情欲应该比不过杜拉斯,杜拉斯基本写的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2# 春意阑珊
问候春意,好久不曾盎然。
我本人的喜好来说,不喜欢郭敬明,喜欢韩寒。如果中学生读书,建议多读韩寒,郭敬明的看了就过,也算是一种了解。
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只是希望你家丫头多读各种书籍,涉猎广泛总是好的。
-------------------------------------------
同感,了解一下也可以,觉得,韩寒也不要多读,韩寒现在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姿态,就好比明星在镁光灯下保持一种良好的形象一样,这种姿态过早的灌输给小孩子,个人认为不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篇篇独到。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2月21日—27日阅读报告

与孤独相约

  最近买了海豚出版社的海豚书馆系列,“海豚书馆”是书界“铁三角”俞晓群、沈昌文、陆灏合力打造的承继“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新品牌。已出版的有董桥《墨影呈祥》、张大春《离魂》、周錬霞《遗珠》、南星《甘雨胡同六号》、王安忆《骄傲的皮匠》、莫言《变》、傅月庵《我书》、熊式一《八十回忆》、格非《蒙娜丽莎的微笑》、徐森玉《汉石经斋文存》、容伊《占卜的源流》、周夢蝶《刹那》、冒鹤亭《孽海花闲话》、叶兆言《玫瑰的岁月》、葛兆光《本无畛域——书评七篇》、钱基博《武侠丛谈》、严晓星《高罗佩事辑》、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余英时《人文•民主•思想》计20本。

  据闻这只是前面四辑,第五辑周士心《我与大千居士》、宋春舫《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林白《长江为何如此远》、李孝定《汉字史话》也将于近日出版。这些书籍,大多是历史遗珠,多属再版图书,譬如董桥的文字,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的《记得》中,也有数篇重复;张大春的《离魂》,不少篇目也是在上海书评登载过。但集结成书成套,也是难得。

  这系列书分为文学原创、海外文学、文艺拾遗、学术原创、学术钩沉、翻译小品六类,就目前入选的作者和文字来说,都属于上游的作者上乘的文字,书小巧文大气,倒是相得益彰。文字不仅大气,还带着传统气,更尤得人心。这些作品或叙事涉及著名文人、学者、艺术家,或通过离奇话题影射现实,或通过铺设抒发情感,或创设意境引人入胜,共同的特点是:在古雅的文字里尽透大家风范的盎然古意、精美情致。

  我喜欢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所以就看不惯现当下有些小说中间,时不时来些外国名字,如科幻小说,就好像硬要和世界接轨一样,文字平平,偏偏还弄些外国名字,搞些莫名其妙的术语,算是把我们这些伪科幻迷糊弄住了,倒是最后连作者都觉得不是科幻是奇幻。所以前不久有朋友向我推荐刘慈欣的《三体》,我第一句就是问,是不是里面连中国人都给起了个“托夫斯基”、杰克露丝的名字啊,如果有这些个,我坚决不看。我还是喜欢看本少爷《江湖异闻录》,那才是亮丽的传统文化。

  读传统文化,多少有点孤独感。前不久与一位企业家聊天,谈及国学,未曾想这位企业家熟读诸子百家,遍阅佛学经典。谈及《金刚经》等,语出惊人,却又逻辑严密,令我不由得赞叹他的入世和出世。末了,受他委托,求购邵伟华《四柱预测学》、《易经》、《风水学》等书,又帮他选了金安平《孔子》一书。心想若是能够机缘巧合得到这些书,未免先睹为快。

  我发现读古书旧书的人越来越少,遍观各个报媒的排行榜,畅销书上除了健康就是青春文学,稍微有点档次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书系,那也是一套老人家的作品,算得上旧作新版。这种书,应该藏下,大概再版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平常与人谈读书,很少有谈古旧书籍的。记得去年夏天,求到一套老旧的《剑桥中国史》,心中欣喜万分,竟把那套十余斤重的书,扛了数里路来到办公室。原以为办公室有识货的人,搁置几天,除了学法律教历史的袁老师找我拿过一本剑桥民国史,也无人来翻阅。

  这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读书却不能与人分享和讨论,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似乎在当下人眼中,读书就是使贫者愈贫的事情,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余秋雨、韩寒、郭敬明、郑渊洁等一干富翁,多数写作者还是处在贫困线上。写书的不富,读书的又有几个富呢?但读书就是为了求富贵吗?呵,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至少陶冶情操,即使是活在书的世界里,那又何妨。

  我有一件事,到现在都挺后悔的。曾经有机会成为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最后因为个人想要追求理想和正义,放弃了。想想这世上多少作家名人都是来自于图书馆,卡夫卡和太祖,都是顶呱呱的人物,我当初为什么就那么不情愿守着一堆故纸呢?那书中有着这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着我们所有的悲伤和绝望,也有着我们所有的理想和愿望。如果现在有机会让我重新成为图书管理员,我想我会义无反顾。

  似乎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孤独这种玩意。蒋勋的《孤独六讲》时不时拿起来翻读,其实孤独也是美得不可理喻。读书的孤独,是对个人的解剖,是对灵魂的撕裂。我们生活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难得求到一丝宁静,也只有在读书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安宁片刻。读,然后写,写接着读,这样的一种循环之中,活着的意义也便慢慢找到了。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3月1日 读《城邦暴力团》

失落的江湖(一)

《城邦暴力团(上、下)》
张大春 著
2011年1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 72.00元


  张大春运用传统小说的技巧精妙地将民国历史写成一部武侠小说,近乎真实地告诉我们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的勾连,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的纠结,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的秘密。此书被赞誉为新武侠的典范或后现代历史。

  我不管他们说什么,看书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所以尽管梁文道说“张大春比我厉害一百倍”,倪匡说这本书是“金庸之后最好的武侠小说”,我也无动于衷。我必须靠自己的判断来阅读这本小说,虽然它已经沦为畅销书。但我们知道,它在台湾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甚至来说,这本书把国民党最初和地下秩序勾结的历史写成小说,又当作历史来呈现给读者的姿态我并不是很赞同。因为显得过于真实,真实得可怕。

  大抵男人年少时都曾有过江湖梦吧,所以等到慢慢长大,就开始寻找真实的江湖。所以我们的阅读历程常常是从玄幻、武侠开始,经历史、时政,最后回归到宗教、哲学。还记得最初遇到金庸和古龙,读“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读小李飞刀楚留香,惊为天书,我以为历史就该是这样,侠客满天飞,美女伴左右。当然后来也读到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和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才发现,即使是江湖也是与朝廷相互纠葛的,往往江湖盟主都是沦为了朝廷的鹰犬,正邪两派原来就是草民和庙堂的争斗。

  这在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中,变成了“隐遁、逃亡、藏匿、流离”的故事,孙小六从小就有不同的人教习江湖绝技,最后为了活得向个人,选择了逃离社会、体制和权力。读到这里,我不仅有点失望,年少时的江湖梦就此分崩离析,变成了一场闹剧。而身处的现实却很明晰的传达着一个信号:民间的对抗往往是无力和徒劳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逃这样的安身立命。

  所以张大春自己也说:“现在的人空有一身本事,也就是为逃离这个社会、逃离种种媚俗。只有这样,你才能生存嘛,才能‘像个人’。”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曾经被我们的先辈们以为已经解决了,仿佛处处都是温暖的花房,都是温柔的心房,但到最后才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曾适应这个自己活着的环境,又不愿意死去,所以他们逃离。

  《城邦暴力团》的故事始于1965年,“竹林七闲”之一、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触怒“老头子”离奇被杀,“竹林七闲”其余六老神秘失踪。多年后,书呆子张大春意外读得7部奇书,误打误撞拆解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侠逸士出手相助又揭开更多真相。

  《城邦暴力团》的核心价值观是避世。强权之下,江湖也难逃噩运,识时务者要逃,就得像身负绝世武功却深藏不露的孙小六那样,否则等来的就是杀身之祸。因此任凭漕帮万老爷子论才学、智谋、品行、武功,都属人中之龙,仍然逃不过一死。死前留下“庙堂太高,江湖又太远,两者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勾当。日后谁大言不惭地提什么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便是立身在江湖、心在庙堂的败类,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灾星”的醒世良言。

  这样的临终之言,于处在现实中的我们,也是有着一定的警醒作用。看看周围所谓的有识之士,平日里为人处事,偏偏靠近着在庙堂的达官显贵,妄求一朝荣华富贵,不可一世。也有些人,说着一些偏激的话,做着一些谄媚的事,种种人群,都不是那种刻意去避庙堂的所思所为。两面三刀更是那种劫难的根源。我喜欢彻底的逃或者彻底的抗,而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书中充斥着各种国学典故、江湖段子,看着没有了以往读武侠小说的快感,却又无形之中多了深度的阅读兴趣。这部奇妙的武侠小说,隐秘、精深和微妙,一旦进入其中便会领悟到中国侠义文学传统持久的魅力。这本书既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模仿和致敬,也是对它的去除和终结,它恢复了传统小说特别好的语言传统。想想看,当大陆作家们急不可耐地和传统断裂时,类于张大春的港澳台作家却在他们的作品中延伸和发展着传统文化。这是不是又是一种不同的逃离呢?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5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娴熟的书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黑子独特的视角挂高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黑子的睿智思想的先锋与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说则以
一说就收不住的感觉
一页一页在看
看到了第五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这种读书的精神,问好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个宰相不简单:张居正职场笔记》

明朝的杜拉拉

  我更喜欢称张居正是“明朝的杜拉拉”,原因很简单——杜拉拉耳熟能详,张居正却并非如此,他没有王安石有名,也没有同时代的海瑞、戚继光有名。虽然贵为首辅,他的形象也不是如此出众。很多人都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里了解到的他,作者将张居正抬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似乎这一代名臣毫无瑕疵,以至于我们真的不理解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将他从地里挖出来谴责一番。

  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则是另外一个张居正,他完全控制着朝政,虽然他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但是有玩弄权术的伎俩。黄仁宇写出张居正死后家产被籍没,抄出的钱财虽多,但却没有迹象表明张居正有任何的图谋不轨。但从他被籍没的家产来看,也可称得上是一个贪官。对比海瑞这个理想主义者来说,张居正似乎该早早死去。

  那么,智品书业出品、逸鸣著写的《这个宰相不简单:张居正职场笔记》里的张居正又是什么样子呢?他首先是个愤青,虽然少年时代受到挫折,但相对来说对他的官场生涯算不上什么。他心怀天下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这或许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在职场上,先树立目标,采取目标管理的办法,一步步在积累职场经验时靠近目标。

  张居是一个成功的另类,职场斗争中,光有目标还是不行,得要有运气和把握运气的能力。张居正起初是未能领悟,光有愤青的思想和劲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把思想转换为行动力的决心和诀窍,肯定是四处碰壁。于是便有了他第一次“下野”。这也说明,在职场上,一时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

  张居正重新回到翰林院,他耳濡目染了徐阶、高拱、严嵩把东方式的政治艺术发扬光大,也从中不断学习。职场之中,在表面的规则下面还有一套套的潜规则,既要遵守现有的规则,也要把潜规则研磨透彻。这样才能如鱼得水,但光懂规则还不够,张居正对待徐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场争斗,没有一成不变的朋友,有时候朋友变成敌人,有时候敌人也会成为朋友——譬如高拱。要游刃有余,必须有灵活的判断力,把握职场友情的分寸。

  当然,在坚持不懈以及个人努力下,张居正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臣,位高权重的他,致力于改革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职场成功学,也便成为我们观摩、揣测的重点。但是作为一本职场笔记,职场上不能触犯的军规也不容忽视:譬如不可睚眦必报,不可树敌太多,不可得意忘形,不可因为权力膨胀欲望也膨胀等等……这在当代也同样是戒律。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质数的孤独》

你是我的残留物
《质数的孤独》
[意] 保罗·乔尔达诺 著
2011年3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 26.00元


  当我们的阴暗面作为镜像存在时,通常都躲在内心的角落里滋生和发芽,日常不为人察觉,但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爱丽丝便是如此。滑雪事故让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憋着一泡尿一泡屎,最后成了跛子。是奥康纳的《善良的乡下人》中的胡尔加(见《艺文志》第16期)?除去腿疾,她们还有不少类似之处,譬如善良和上进,同时也太过于自尊,以至于一不小心就可以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谁愿意活得这么累呢?尤其是像爱丽丝这样的天生质数,她可不愿意整天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她要抗拒这与生俱来的弱点。所以“活出真正的自我”成了她的口号并为之实践,她毫不在意自己的初吻被无意识夺去且得到嘲笑;她也带着好奇一次次走进“四大恶女”的圈套。她甚至想纹身,一朵玫瑰。

  爱丽丝的阴暗面终于在青春期被激起,从对着镜子自吻,到被迫舌吻,到被请求尝试接吻的味道,到听到同学讨论是杰士邦、杜蕾斯、杜杰哪个好……爱丽丝在被一切拒之门外的同时,她的情欲在逐渐被开发,她内心的自卑变成了一种渴望,时时吞噬着脆弱的心灵,为朋友纹身的她失去了朋友,她想毁灭掉纹身,让另一个质数马蒂亚帮助毁灭那纹在肚脐下的紫罗兰。

  马蒂亚,另一个质数,从小失去双胞胎妹妹,我们已经不清楚他是因为虚荣心还是因为厌恶心或是别的,让妹妹走失。与爱丽丝相反的是,马蒂亚的阴暗面从来都是作为显性一面存在,尽管他爱学习,但也失去了生活的趣味。他冷漠的面对世界,除了异常优秀的成绩他简直难以相处。内疚让他的心灵从光明面转为黑暗面,他把一切都拒之门外,唯一不能拒绝另一个质数的闯入。

  一个纹身,让两个质数走在一起。纹身这件道具很快被淹没在质数的狂欢中间。奇怪的是,两个荷尔蒙激素不断喷发的马蒂亚和爱丽丝即使躺在一张床上也相安无事。虽然他们也玩假结婚的小游戏,但马蒂亚的茫然失措手足无措只会让两个人更像朋友——这似乎更符合质数的规则。准确的说,当爱丽丝主动与马蒂亚靠近时,他就是觉得不和谐。失去妹妹的他从心底排斥所有除了自己妹妹以外的女性。所以在此可以用洛丽塔情结来对马蒂亚进行色情动机分析。

  至于爱丽丝,她已经陷入了一种为爱痴狂的局面,她每天哼着刘若英的歌,希望有个人能像陈升对刘若英一样对自己。很显然,马蒂亚不是陈升。所以当母亲癌症住院后,认识法比欧后的爱丽丝,失去了控制。但从另外一方面说,我们也可以用恋父情结来对爱丽丝进行色情动机分析。法比欧的乐观开朗以及克制,符合爱丽丝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

  有人说爱丽丝不爱法比欧,我认为这是纯粹希望爱丽丝只属于马蒂亚这样的美好天真不切实际的愿望所造成的。诚然爱丽丝爱马蒂亚,马蒂亚也爱爱丽丝,但爱丽丝心底的自卑无疑让她希望有更多的爱和选择。她在亲吻马蒂亚的同时也在与法比欧交往,好一段感同身受的三角恋情。马蒂亚就毕业后是留下来还是离开的问题纠结时,爱丽丝失去了质数变成合数的机会,她将内心的荣耀藏起来,变成了嫉妒心和破坏心,于是马蒂亚离开了。

  三角恋情中,总有一个人带着伤痕离开,独自舔舐着伤口,还期望着自己一直爱着的人和他人幸福安康直到永远。可她会幸福吗?一段机器人般冰冷的床戏后,这种婚姻显出并不和谐稍显病态。肉体不会欺骗灵魂,肉体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痛就是痛,爽就是爽,没有快感的做爱无疑是婚姻的最高危机。爱丽丝到此时才知道自己爱马蒂亚多一点,她不想怀上法比欧的孩子,她想要产生一个新的质数。得不到的往往都是最好的,得到最好的了却不会珍惜。法比欧深谙此中道理,他主动选择离开。

  故事还很冗长,至于马蒂亚,他也有了新的爱人,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他和娜蒂娅发生了关系。同样是性的感觉和协调问题,他在相处中感到了窒息。明显的看出来,马蒂亚性压抑太久,突然放开难免不适应。当然,长期笼罩在他身上的爱丽丝的影子,也对他这一次亲密接触造成了影响。马蒂亚最终还是回来了,但是,爱丽丝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他的影子。在两个人最容易产生浪漫的夜晚,马蒂亚所见所闻所感,都只有一整坛山西陈醋,咕噜咕噜喝下去后,他又离开了。而爱丽丝,在马蒂亚再次告别后,躺在河上的鹅卵石上,她在完成成为马蒂亚妹妹的心理仪式。质数终究是质数,注定孤单就难以改变。

  原来,爱丽丝爱的是幼年的自己,马蒂亚爱的是幼年的尚未失踪的妹妹,幼年的爱丽丝和幼年的马蒂亚的妹妹何其相似。她不正是她的残留物吗?残留着一条健康的腿,活在世间期盼着完美的爱情。她不正是他的残留物吗?残留着一个身体,始终无法和他真正融合。这庸俗的故事,因为童年阴影的存在,因为色情动机,终于还是超过了琼瑶阿姨卖弄的小纯洁。可见童年正确认识性是多么重要。

(发表于《艺文志》2011年4期)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我们需要依然存着害怕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甲午战争是一个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回溯到1894年,这一年的这一战成为了中日两国历史的分水岭,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甲午战争深深地挫伤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奇耻大辱。它带给我们的已经不再是伤痛,伤痛早在乐观者心中消亡,现在留下的,是悲观者引起的反思。

  我们需要反思什么?读《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一书时,我总在想着这个问题。当时的战火仿佛犹在眼前燃烧,当自大的清朝和他们貌似强大的舰队在战争中不堪一击时,可想而知的是,枪炮看上去能让人和国家强大,而把握枪炮的人因其软弱的姿态和过度的自满,终归会因此吞食失败的果实。百年前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我想败在无知和不思进取的原因更多一点。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罪归咎在政府腐败上,也不能单就武器、人才、战术作出简单粗暴的评价。按书中所述,在这场战争中,不可否认专制统治的高层,皇帝也好、皇太后也罢,或者是李鸿章等朝廷大员,都要对战败负责。但另外一方面,在封闭的清廷里,上上下下,包括身处战争的海军,都对早已发生变革,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懵然无知。我们总是有着一种无比放大的满足感,稍有所成便在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轻视他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然,也总有清醒人士,譬如南洋大臣沈宝帧在弥留之际提出的防倭言论,称“臣每饭不能忘者,在于购铁甲舰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垦之愚,总以为铁甲舰万不可不办,倭寇万不可轻视”。但此类清醒人士也是人微言轻,毕竟改变不了大局。中国人的思路向来都趋向于亡羊补牢,可惜甲午一战后,怎么补救都于事无补。

  读史,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份责任,多一些冷静。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拥有了更多骄傲的东西。但回首甲午一战,是否依然要存着害怕呢?人都应该有着危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应该让我们看到,历史总是有着相似之处,正如《首败》一书的腰封上写的那样:“我们今天还敢正视与日本的差距吗?我们在今天还能打赢中日海战吗?”

  乐观点看,甲午战争让清廷彻底衰败和沦落,当然,在另一方面,它也加速了新思想和新社会的产生。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复兴之路夭折,救国图存的有志之士们纷纷揭竿而起,这样的改变,也是好事。三年后,戊戌变法;五年后,义和团运动;十六年后,辛亥革命……只是痛者依然,阴影犹在。今天,日本成为最发达国家之一,而中国还在解决人民的小康问题,似乎又有人沉在满足的梦中,也许还需要更加觉醒。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4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