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哑榴

【低处的姿态】:回迷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啊~开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0-9-26 22:02 发表
迷雾进来吧

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9-27 07:03 发表
风中的松树——成熟的稻子.  
水里的柳须 漂流的鬃毛——耄耋的胡须
村庄的树木 飘落的花朵——蓝夜里驶过的流星

首先一首诗歌中,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思要通过客观形象来表现。
那麽,在这首诗里,松树 稻子 柳 ...


谢谢迷雾喜欢,鉴赏。的确,这首诗是一组一一对应的主客体,
在这种陌生对应的关系中,寻觅它们之间隐含的东西。
诗歌有时就是一种情绪,不一定说的十分具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读者在这种对应的关系中,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寻找到更深的内在蕴涵。
在一瞬间,在我的头脑里就形成了这些具体的事物,这些都是与低处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至少在我所“看见”的一刹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欣赏楼主好诗,这么多解读,够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林翔宇 于 2010-9-27 08:42 发表


呵呵,我也主客观碰撞融合过的啊,就是乱七八遭,一首诗只有作者自己看懂,连懂点诗歌的人也摸不到头脑,算不得什么好诗歌,只能作者自己娱乐自己了!我不太赞叹低处的迷雾牵强的解释!
就诗歌论诗歌,哑榴老师 ...


这首诗歌的语言十分通俗。
我所看见的,你不一定都可以看见。
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提出反面的意见,没有不妥,很好。在别人回答你的时候,
从别人的文字里学到并吸收为自己所用,
这是鉴赏一首诗歌的出发点。没有一首诗歌没有一滴优点,就像没有香味的花朵看起来也有其美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9-27 16:54 发表
个人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咱先不管其他,就针对这首诗来说,好!
诗贵暗示忌直白,此道中外相通,古今提倡。此诗看似写物,实则示人,是首极好的劝慰诗作,不光是针对迷雾斑竹一个人写的,也是说给这个坛子的诗友 ...


谢谢食神!您的解读的确是我的创作初衷。
但是在一瞬间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些意象还可以有另外的解读。

那些水里的柳须,
漂流的鬃毛,
和村庄里耄耋的胡须,
是一致的。

柳须是杨柳的毛细根须,漂流在水里。在水流淹没的杨柳树干,就会生长这样的柳须。
看起来那么浓密,在水流里就像飞奔的马匹的鬃毛,或者尾巴。
那些老柳树,总是让人想起老人们的胡须(他们年轻时也许就是飞扬的马匹吧)。
那些村子里的老者,总是过着顺其流水的生活,活得更低。
我们在与老人们打交道的时候,
发现他们总是将一片世界让给年轻的一代,过着流水一样随意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村庄的树木,
飘落的花朵,
和蓝夜里驶过的流星,
是一致的。


流星,一瞬。
树木,千岁。
花朵,绽放,那是一生的美丽。
无论恒久,短暂,我们最终都飘落到低处。

树木,流星,花朵,
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
一个流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秋子 于 2010-9-27 20:30 发表
我的天啊~开眼了

谢谢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芳草地 于 2010-9-27 20:54 发表
再欣赏楼主好诗,这么多解读,够清楚了


解读,就是再次创作!
为这首倔作增添了华丽的衣裳。
我不妨走到大街上,
是丑,是美,我不在乎,我在乎你们的视线。

所有的朋友们,哑哑在此对你们说,
有你们,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哑榴 于 2010-9-27 21:11 发表


谢谢食神!您的解读的确是我的创作初衷。
但是在一瞬间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到一些意象还可以有另外的解读。

那些水里的柳须,
漂流的鬃毛,
和村庄里耄耋的胡须,
是一致的。

柳须是杨柳的毛细根须,漂 ...


是啊,读诗本身就是参与诗歌的再创作..那麽一首好的诗歌,不是只有一个解,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人生经验有多个解读..那便是你的诗歌给读者留下了可参与再创作的空间和坦途..再次感应哑榴送来的诗歌..问候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哑榴 于 2010-9-27 20:28 发表


谢谢林翔宇留言。谢谢提出反面意见。下面是我的回复:
最近依然很忙,所写的东西都是在数分钟内必须完成的。因此,
一些作品,都是瞬时的所思留在瞬息的流水,表达出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但是,我依然是用 ...


那为什么不用虚竹等啊,用的是弯腰的松树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何来的弯腰姿势,还低处呢?
哑榴老师,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赏析现代诗歌

文/秋石




   现代诗
  根据阅读大量现代诗歌,发现大致有两个特点。首先是自由,以抒情为主,其他为辅;其次对于不多见的词汇为更深层研究诗歌或古文的文学爱好者所延续,一般人不多用。
   对于,格式而言。当然很有必要延续进修古体,近体等前人的精髓,并为之己用。这是个继承和发扬的过程,可以肯定是,必然会有变迁。综观古体至今的诗歌演变而言,似乎格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人是活的,格式是死的。被一个筐架束缚几千年的话,也难有更多的发展及辉煌的史实。
   

    那么,如何来赏析现代诗歌呢?
   个人觉得,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韵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如何“点评”具体细节,既然诗歌乃至文字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认知并以书面形式出现。那么,必然会有其自己的观点,或理由。因此评价之时,该首先考虑到人性问题。对于具体问题该有自己的立场,斟酌再三后对其具体矛盾有个具体的分析及建议。应该具有客观性,说服力,能例举事例一二为佳。
    上述做法,目的为二。首先,诗歌作者肯于接受批评是种上进而高尚的品德。所以评价时如果不甚会对作者造成不良影响及心态。甚至打消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其次:点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未必一味迎合,那对于作者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对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来说,虚荣心只不过是瓶香水而已,并不重要。正所谓“不耻下问”。
评价本身也是见证评价者的素质如何,修行如何及品性如何。因此慎重是必要的。
  
   “见仁见智”在这里的引申理解是:也许你不能给什么客观性,准确性的见解或是言辞,那您也能给些鼓舞或赞同的支言片语。沉默的关注当然也是一种鼓励。
     最重要的是在文学的领域里,尽量不去互相诋毁对方的文字,没有道理的攻击对方的观点。
如果别人的看法不对,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在大街上对骂一样。
  
     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是个过程,也许会延续一生。当然对中国文学的鉴赏或研习不仅是个理解掌握的过程;也不仅是为了增加个人修为与智慧;更当是“学以致用”肩负推动并延续中国文化精髓的责任。
   

     在文学的海洋里,每个人都行走孤单,步履艰难。我们都该抱着虔诚的态度,谨慎的言语以及博爱的胸怀来彼此珍视我们的生命。
     最后以一句喜欢的句子做我的陈词:
   

    “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才能够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虽然有点长,但要坚持看完,对你有好处!
作为我们普通读者来讲,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现代诗,第一,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能够激起些许思考,带来启迪;第二,读起来很好理解,坚决摒弃那种连诗人自己也弄不懂的“朦胧”;第三,诗句要格外的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揣摩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例如胡适在新诗《鸽子》中写道: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它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碧蓝的天空,有鸽群飞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观,作者抓住鸽子飞翔的动态,使诗歌具有极其亮丽的色彩之美,意境恬静优美,读后给人以审美的快感。

二、把握情感。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长久以来,人们常用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内涵——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质,宽宏的怀抱,自然的意趣,情致婉约,风骨挺拔,以及操守、格调、丰神等人格魅力来抒情志,明教化,寄情思,逞才能,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例如《理想》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在这首诗里作者指出了理想的特征、内涵,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重大意义,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挥鞭起程,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正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所热切期望的。读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感染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赏析技法。
诗歌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是经过多年的摩挲砥砺,在实践中已经使大家觉得是最方便、最熟练、最能得心应手的,可以拈来随手随心应用。淘沙拣金,去粗存精,诗歌大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横溢才华。这些精美的诗篇既体现在诗篇的形式上,包括它的语言,它的音韵、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诗篇表现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恰当贴切的表现技法,无不是人们学习的典范。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的表现技法有联想想象,用典铺垫,渲染烘托,暗示省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象征、排比、拟人、夸张等。例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致空气》这首诗里,就运用了大胆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手法,用象征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其特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等,在对空气这一时刻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

四、品味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的、含蓄隽永的、凝练深沉的、生动流畅的、形象传神的、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语言的品味。例如著名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全诗只有两句话,虽短小却警醒世人,表明作者及整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渴望光明,自由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语言含蓄隽永,深刻蕴藉。冰心在《春水·三三》中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要把眼界放宽、切莫孤芳自赏。孤芳自赏的含义是: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很显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墙角花朵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语言使用准确恰当,贴切生动。理解了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之妙,不仅知道诗歌写了哪些内容,而且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把握和鉴赏诗歌。

祝所有写诗歌的人都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写诗歌的表现方法
诗歌可以用以下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7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的有水准,也受益不少,谢过以上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