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淡若春天

[讨论]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三期》《旧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6:19 发表

哈哈,是你和人抬杠滴~~
另外,真的要纠正你的观点,意象的范围并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通常是名词”哦~嘿嘿

又来抬杠了,我知道什么是意象,我说通常,仅仅是通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3 15:26 发表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不说凝练,只说诗人内心的庞大。虽然我们的在一些空间沦落了,但诗人的精神仍在世俗中能保持知性。
荷 ...

炊烟的解读本身就有诗意!看得到作者的内心,才能产生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3 20:38 发表
这首诗歌,无疑有它十分出彩的地方,比如前半段的流畅、从容、清澈。
也同时兼备了一些朋友提到的散文化倾向和不够简练的问题。

但有时看诗歌,不能仅仅看句子和语言,要从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构思是没有问题, ...

穗穗分析得有理!我是喜欢这样从容淡定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5:15 发表
我刚才在大厅看到一组,它几乎没有意象,但表达得是那么游刃有余而有诗意;看来,直叙是一种功夫,功力达不到的话,就容易让人感觉直白,而一旦功力达到,那就可以摆脱意象的束缚,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这点我同意,其实好的诗并不一定要在每一句里对映一个物象,可以从整首来对映内心或思想。这就需要功力了!有时候,大部分的人读诗,总是力图找一些闪光的句子,其实,好的诗歌,有力道的诗歌,在整首背后隐藏的力量更加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

——喜欢这里。一切都会成为“旧照”。
唯有那不谙世事的“我”依然清新感人!
正如我们内心的爱,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黯然而变得模糊,
相反,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那些纯洁可人的影子,
会在记忆里越来越清晰。
外部环境的暗淡一年一年更甚,我们的思念如忧愁常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采血站,……死去的芦苇,活着的鬼……
一组荒诞,混乱的画面,还是暗示了《旧照》的魂。

[ 本帖最后由 哑榴 于 2010-8-24 15: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很想用一组荒诞的画面“映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
由于一些词语有些突兀,生硬,衔接点不够严密。
使得旧照的“意象美”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消弱了它的
“映射”功能。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判定一首好诗还真是挺难的。有人看重外在的表达,有人看重内在的诗核。个人还是比较欣赏有分寸感的表达。华丽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的确会产生阅读快感,但留不下什么。
读这首诗还是得肯定它内在传达的东西,在关照现实的诗作中算是比较大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6:02 发表


我一百个相信,写诗写得好一定要有很深的国学功底。但却不认为,有好的国学功底写诗就写得好!林女士那首,也只能说在那个时候的当下,算是好诗罢了!


一百个赞同..

我也来说说〈旧照〉

简评<每周诗探讨>第三期的《旧照》

文\低处的迷雾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开篇的这位女子以婉约清澈的情态入住读者的视野,其实不经意的描述已经暗将叙述以“身后的北湖尚未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这一句转化成隐喻的结构,北湖,野苇这些都是有承载能力的意象,“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这两句都是为了消解“官员”这个通常形象的生硬和突兀而运用的修辞想象与修辞幻象,并且已经达到了消解生硬的效果。所以“身后的北湖、野苇漫天”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图解。“被夸大政绩的官员”`~这句足以以个体的感应带动群体的通感和共鸣的环境。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接下来思绪陡转再一次越起、腾挪、以魔幻与诡异的语境资源,调动开启继续激活着读者的思维层面和阅读情趣,所折射的消息与隐含的能量承担着社会、现实的活动与声音。具有多重性的隐喻效果。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这一部分运思开始回转,上一部分是起,那麽这一部分就是伏了,读者在这里感受着诗意的起、伏和变换,“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上岸走了。”——这里的“忘了”对诗人自身和读者是双重的空白,是以各自的感知和经验去填写填补的一种使命或者别的什麽,这里的“她”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一个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着信仰之类的。这里的“她”从反面来拍摄着这张照片,目的在于开掘人们透视现实的潜能和自醒的维度,从而探索寻找出积极的意义。这是诗人构思的巧妙。“她”上岸走了,也就是 时代,故土、精神家园或信仰消亡之后,诗人依然看到~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活着,吃饭,老去~  这里蕴含着对生命对世人对尘世生活的无限感慨和无奈。以下是在失去一些支撑之后, 诗人从容到令人担忧的一种生命状态,那就是“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那麽,“彼此相安”实则是内在的麻木,自我伤害或自我安慰,“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则是对人的尊严的守护。并且诗人并没有把自己从险象中分离出来,而是想以“一年暗淡一点点”来克服潜意识中的停滞与堕落,这结句也饱含着内心的碎片,坚持,微弱的抗争以及反观世界和自身之后的一种努力的态度。


另外我想了又想~~`"剩下我一个,和白鹭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这"彼此相安"——也或许是体验过之前的那些暗流涌动之后的一种觉醒,想与自然共存并建构新世界的一个和谐的景观。

附《旧照》

作者暂时保密

背景中的白鹭踮起一只脚站在水里
再后面的芦苇丛 弥漫起十七年的烟霭
那时我喜欢诗经中的句子,喜欢把芦苇叫做蒹葭
照片中的我穿着白色百裥裙
眼睛稍微眯起来。一幅不谙世事的模样。身后的北湖尚未
被夸大政绩的官员驯服。野苇漫天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给我拍下这张照片的人
忘了是哪个。她抛下像机
上岸走了。岸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8-24 23: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还有其他的解读..请.大家继续探讨..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 诗人的巧妙精道与功力所在吧。

无论诗歌的好与不好.,我们都会在探讨的氛围中有所收获,学习到一些有效的功能,开掘出自己在观诗时的见识 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获得得体的艺术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出差,不能安心写评。才回。问好淡若春天!

这首诗歌从立意上说已经立足于好诗了,因为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属于大爱。我主张写诗歌要么立足大,要么立足轻灵唯美。嘿嘿,要么就立足玩乐游戏。
描写上也很细腻。大部分跨度适当。
不足的是初读时,在“官员”和“冤魂”这里卡了一下,感觉两者契合得不够好。
还有一点不足是,前半部分的描述,美感不足。作者重笔应在环境,环境的唯美会提高其被过度改造和污染后读者的痛心感。但“我”的出现抢了镜头,缺乏破坏性对照。后面的照片一年暗淡一点,不过是时间问题。
后半部分思绪的跳出和再回归到眼前的照片,过渡也差了点。略费解。
个人感受。

恍惚读过这诗歌,印象不深,是2009精华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哑榴 于 2010-8-24 15:39 发表
这首诗很想用一组荒诞的画面“映射”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
由于一些词语有些突兀,生硬,衔接点不够严密。
使得旧照的“意象美”有些生搬硬套的感觉。消弱了它的
“映射”功能。个见!

问好哑哑,欢迎常来红颜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下午百合 于 2010-8-24 22:21 发表
判定一首好诗还真是挺难的。有人看重外在的表达,有人看重内在的诗核。个人还是比较欣赏有分寸感的表达。华丽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的确会产生阅读快感,但留不下什么。
读这首诗还是得肯定它内在传达的东西,在关照现 ...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8-25 06:59 发表
也许还有其他的解读..请.大家继续探讨..

这首旧照,那些散文化的语言并没使内蕴和诗歌自身的呼吸走散,冗余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是清澈是婉约迷人的气息,是干干净净的语言品质,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应该就是 诗人的 ...


赞同迷斑的说法,在探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探讨!

[ 本帖最后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5 15: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这首诗费解,或者说看不到这首诗的优秀内质?
    首先从形式上来说,好多人一看到有些散文化的句子,就开始抵触。可是我认为,诗歌并不一定要每一句都有意象,它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可以在从容的描述后面看到诗人所要表述的思想(从容是需要相当功力的)。而许多人对现代诗的认识,首先是精炼,是表面化的意象拨弄,我不否认我也喜欢精炼的诗歌,每一句都惜字如金,却又能自然地转承,这真的需要很高的水准。可这也不代表诗歌就只需要雕字琢句,忘了诗歌本质的东西。我国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曾教导弟子: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套用在写诗上:写诗的本质就是写诗,没有什么流派与形式。也就是说,写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的内心需求!而这首诗,最重要的就是诗人的内心,从一张旧照所携带的社会信息,是如此的宠大,却被人认为是突兀,生硬。是不是唯美就要唯美到底?而把现实的无奈与理想和美好对照起来,不正是作者的本意吗?把美好打破,不正是社会悲剧的根源吗?
    其次,何谓杂乱?作者推进有序,从一张十七岁的旧照(青春与美好)——照片中的环境(纯净)——未被官员驯服的“北湖”(言下之意,现在是被驯服了,估计是被当作旅游的资源卖钱去了吧,充分说明了现实的不堪)——采血站和冤魂(承接上一句,加深对现实的观照)——照像的人与其他生活中的人(从他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自省)——结尾(内心的无奈与坚持)。可以说层层推进,一步步达到自己的内在诉求。因此,我也不知道乱从何来。
   再者,何谓不纯?现代诗,主要讲的是内韵,本诗并没有在大量的描述中迷失,反而给人以纯净的气息。要知道,能把这样的主题写出美感来,真是需要很强大的写作功力的。
   最后我想说,我特别喜欢那个结尾,看似轻淡,却把整体的诉求提到了最高的层面,看似在弱化,实则是把要爆裂的感情紧紧地抑制住了:

   “…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
  只是一年暗淡一点点。”

    人生都是这样,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我们曾经坚持的理想,不得不一年一年地暗淡一点点。但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到最后那一刻,我们一定能从容、安心地死去!

    其他的,迷斑分析得相当透彻了,希望更多人参与进这个讨论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