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淡若春天

[讨论]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三期》《旧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也只是个见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5:06 发表
那也只是个见了,哈哈

??我说的当然是个见啦,只是我个人感觉。嘿嘿,我可不是裁判,现在我是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首,语言的趋向和对现实某些鞭鞑是最大的亮点,不拘泥,散而不乱,内在的联系与文墨以及良知丝丝相扣,胜于一切雄辩。
方寸之地,不伪学。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当中国女性诗歌进入“自我塑造”之后,就发生了转变,和以前的女性诗歌单纯性地继承优美、感伤等不一样,终究要找到一个理解生活的通道。象这类型的诗歌,在恍恍惚惚,虚虚实实中,构置生活的场景与自我感受的交织,的确容易让人不得其要,甚至就象菩提说的不自然。可是仔细读来,那些诡异的、凄而不矫的表述与场景,是多么鲜活的感受与传递啊!《旧照》中隐喻了青春的美好、世事的变迁、无奈与焦虑,真的很打动我!
也只是个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3 15:10 发表
很好的一首,语言的趋向和对现实某些鞭鞑是最大的亮点,不拘泥,散而不乱,内在的联系与文墨以及良知丝丝相扣,胜于一切雄辩。
方寸之地,不伪学。支持

谢谢炊烟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才在大厅看到一组,它几乎没有意象,但表达得是那么游刃有余而有诗意;看来,直叙是一种功夫,功力达不到的话,就容易让人感觉直白,而一旦功力达到,那就可以摆脱意象的束缚,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8-23 15:04 发表

我并不迷信前人既定的东西,例如林微因的那首初读的感觉就是不佳,同时语言的陈旧。但不可否认,这首诗歌与林微因的那首相比,依然有差距。
转换是否巧妙,在我看来这首并不很巧,反而着于痕迹,蕴含的能量倒还行 ...

哈哈,林微因毕竟是饱学之士,她的国学功底非常人所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5:15 发表
我刚才在大厅看到一组,它几乎没有意象,但表达得是那么游刃有余而有诗意;看来,直叙是一种功夫,功力达不到的话,就容易让人感觉直白,而一旦功力达到,那就可以摆脱意象的束缚,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这也是我在意象的边上加上“词语”的原因,意象通常是名词(只是通常,千万别有人和我抬杠),而诗歌不可能是名词单独构建的,但大部分的词语其实是附着于名词,这就是诗歌很多人谈论意象的原因。

关于没有意象,我想起一位剧作家的诗歌《“去”的妙用》大家可以搜搜看看,还有一些对白式的诗歌也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吃饭,老去。剩下我一个,和白鹭
  湖水。死去的蒹葭和冤魂
  彼此相安。在方寸之地,一直活下去。不说凝练,只说诗人内心的庞大。虽然我们的在一些空间沦落了,但诗人的精神仍在世俗中能保持知性。
荷叶如盖。只在最边上,看到阴森的采血站
  很多冤魂进进出出,有的死去了,有的还
  活着。隐藏在记忆中的落日之中
不论诗歌的技巧和本诗的创造力度。散而不乱,何为诗,何谓文。质感流与自然。这几句的警醒。不是杜撰或简单的句式。而是灵魂以及良知的力度。更不是我们事后的诸葛批判。
道法缘心,歌然,诗亦然。少些浮躁给诗歌哪怕自己一点宁静的心态,读诗,读心读灵。

[ 本帖最后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3 15: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5:20 发表

哈哈,林微因毕竟是饱学之士,她的国学功底非常人所比!


我一百个相信,写诗写得好一定要有很深的国学功底。但却不认为,有好的国学功底写诗就写得好!林女士那首,也只能说在那个时候的当下,算是好诗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来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8-23 15:21 发表

这也是我在意象的边上加上“词语”的原因,意象通常是名词(只是通常,千万别有人和我抬杠),而诗歌不可能是名词单独构建的,但大部分的词语其实是附着于名词,这就是诗歌很多人谈论意象的原因。

关于没有意象 ...

哈哈,是你和人抬杠滴~~
另外,真的要纠正你的观点,意象的范围并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通常是名词”哦~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6:02 发表


我一百个相信,写诗写得好一定要有很深的国学功底。但却不认为,有好的国学功底写诗就写得好!林女士那首,也只能说在那个时候的当下,算是好诗罢了!

是的,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和所有的事物一样,都有时代的局限性,诗歌也逃不过这一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6:02 发表


我一百个相信,写诗写得好一定要有很深的国学功底。但却不认为,有好的国学功底写诗就写得好!林女士那首,也只能说在那个时候的当下,算是好诗罢了!


这个观点我也认同:)有些东西,慢慢陈旧,有些东西,却历久弥新。

呵呵,我们要做后者,而且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后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歌,无疑有它十分出彩的地方,比如前半段的流畅、从容、清澈。
也同时兼备了一些朋友提到的散文化倾向和不够简练的问题。

但有时看诗歌,不能仅仅看句子和语言,要从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构思是没有问题,语言、句子有微瑕。比如后半截,这里的确存在一些阅读硬伤。甚至思绪混乱:)不信大家再读读

尽管如此,这些小瑕疵,并没有遮盖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一种精神家园和故土都同步在消失。这是可怕的,所以作者才会如此结尾。

这样的回首,以一幅旧照片为背景,引出了作者的自我审视。叙述的口吻,有种淡定自若的神情。(嗯,我怎么觉得好像在哪里读过呢),这里用旧照片,让时空立体起来,有了时间的跨度,再加上一些隐藏的事件。所以我说她的构思是完整的。

应该说此诗,是选诗人的偏好。她喜欢的,或许是那种举重若轻的口吻,和看似繁芜,其实内心淡定、简然的从容。

她的不好,大家也已经说得脉络比较清晰了。
我的阅读感觉是:杂而不纯,还说不上。这行文不精,的确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