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5:06 发表 那也只是个见了,哈哈
原帖由 守望炊烟 于 2010-8-23 15:10 发表 很好的一首,语言的趋向和对现实某些鞭鞑是最大的亮点,不拘泥,散而不乱,内在的联系与文墨以及良知丝丝相扣,胜于一切雄辩。 方寸之地,不伪学。支持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8-23 15:04 发表 我并不迷信前人既定的东西,例如林微因的那首初读的感觉就是不佳,同时语言的陈旧。但不可否认,这首诗歌与林微因的那首相比,依然有差距。 转换是否巧妙,在我看来这首并不很巧,反而着于痕迹,蕴含的能量倒还行 ...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5:15 发表 我刚才在大厅看到一组,它几乎没有意象,但表达得是那么游刃有余而有诗意;看来,直叙是一种功夫,功力达不到的话,就容易让人感觉直白,而一旦功力达到,那就可以摆脱意象的束缚,达到另一个境界了!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3 15:20 发表 哈哈,林微因毕竟是饱学之士,她的国学功底非常人所比!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8-23 15:21 发表 这也是我在意象的边上加上“词语”的原因,意象通常是名词(只是通常,千万别有人和我抬杠),而诗歌不可能是名词单独构建的,但大部分的词语其实是附着于名词,这就是诗歌很多人谈论意象的原因。 关于没有意象 ...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8-23 16:02 发表 我一百个相信,写诗写得好一定要有很深的国学功底。但却不认为,有好的国学功底写诗就写得好!林女士那首,也只能说在那个时候的当下,算是好诗罢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1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