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歌:《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作者】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鉴赏和简介】金乾波 710075 lyy5580@126.com
阳光的气息 纯粹的美丽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少女高雅纯洁的笑。在露珠与花影间,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轻歌和柔波中,纯粹的美丽尽现眼前。
一、遐想无尽的意象
心的恬静,褪去浮躁,享受自然;不求名利,但求精神的超脱与享受。诗人选取眼睛、口唇、贝齿等意象,是少女身上最令人遐想的地方,那轻轻的笑是从眼神、口唇边泛起的酒窝,那整齐洁白如贝启唇而露的玉齿。在闪光之间的意象中,描绘了一个灿烂无比、甜美绝伦的笑。
继而,笑由具象变为飘逸,从形的展现上升到神的描摩,诗歌的意象也从少女的肢体过渡到清新的大自然,笑是“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是“云的留痕,浪的柔波”。那是神的笑,美的笑,那是诗的笑,画的笑!那笑是那样甜蜜,痒痒地涌进了人的心窝。诗人体察与表现真是细致入微与别开生面,她用真挚的感情和精微的感觉,勾勒出了一个稍纵即逝但可触可摸的瞬间。
二、灵活多变的修辞
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兰质慧心的林徽因都能挥洒自如,灵感所至,字字珠玑。两行诗节,分别选取一连串的比喻,笑从如同露珠,如同花影的视觉渐次转入如同轻歌的听觉,凭借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使笑不仅有了声响,而且具有了形状,从而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比喻既实而形象,又虚而飘逸,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诗人所渲染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神圣的美,直达人的情感深处。
同时,拟人也是林徽因喜欢运用的修辞手法。《笑》这首诗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娴熟自然:眼睛、口唇、鬈发、诗、画……都可以拟人化,而且用得巧妙形象,仿佛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亭亭玉立于读者的跟前,梨涡浅笑着,灿烂着。
三、严谨对称的结构
诗如其人,林薇因的诗如同林薇因其人,不仅具有内在丰富的意蕴,而且拥有精巧对称的结构,堪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诗歌分两节,每节诗从长到短再到长,最后一句又略短,恰似一弯新月,柔美中透出别致;又如少女的柳眉,波折中别有风韵。两节诗使用完全相同的结构,构成一个严谨的大对称,参差中有整齐;第一节的第一行比第二节的第一行多一个字,整饬中略有变化。整首诗如同雨后妩媚的青山,赏心,悦目,俊朗,清新。
这首诗是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玲珑剔透,带着些青草和阳光的气息,让人想到春天和露珠,透出美的芳馨。
【总结】本次诗歌探讨参与人员有12位版主:石菩提、张小钰、千灯千寻、低处的迷雾、下午百合、淡若春天、zlg、木中巷、紫玉、紫穗穗、秋子、郁郁香芷,温暖的注视。对诗歌进行了几近全面的赏析,更宝贵的是指出了《笑》在语言上同新诗存在差距(遗憾的是没有在帖子中适度展开。),并提出了新诗很“假”的论点 。
本次诗歌探讨的不足在于缺少论坛诗友的参与。这一方面体现诗友们的谦虚和谨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评论和写诗是两条路,但是可以相互影响。深入去理解一首诗歌,对提高写诗的水平是有益处的。这首诗歌,我是作为一首唯美的诗歌选入的,它极易调动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意识。心里有美,才能写出有美感的作品,这对作者是很重要的。赏诗的过程也是对内心美感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对于写诗的人,不辍笔耕固然重要,永不停止地修养身心是更重要的。
对跟帖汇总如下:
张小钰:我发现听不到笑的声音。如果说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有声有色的。
石菩提:这首诗歌很具有中国味,所谓的中国味讲究含而不露,淡而雅。在创作中比兴的运用很多。这首就是如此。
诗歌上下两阙,每一阕的最后一行都别有意味:第一阕:“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水之静,净,镜。风之轻,柔,活。跃然纸上,纯而具有女儿性。而意象有眼,唇,漩涡(酒窝),露珠,意象间的关联度密切,递进合理,但求合适,不求奇崛华丽。这个作为现代的诗人我个人觉得是有益的,因为我们许多人写诗总喜欢追求硬朗而导致生硬和句大于篇的现象。
下阕:“云的留痕,浪的柔波”则使得女儿性着了些痕而成了女儿媚,从而由神之美进入诗与画。
由此我们会发现诗歌越读越有味道,初时不引人,但就如同漩涡,渐渐的让你入了榖。在这首诗歌中,对于:“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这种含羞活泼之态其实我是不太喜欢的,总觉得不够纯净。但其实这更真实。
我发一个畅议,大家讨论下,为什么这首诗歌在语言上会给我们陈旧感,因为这种感觉我也有,但读下来无论是韵律还是意象的推进,都还是和谐的,那么产生陈旧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是因为结构的死板和自白的语言造成的?这首诗歌选得好,大家多探讨。手机打字太辛苦,也无法分段,我就说到这!问好大家!
我的畅议居然没人理,亏我用手机打得那样辛苦。这首在语言上的缺陷大家都看到了,也知道原因(白话文刚刚起步阶段),那我们可以将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来找出现代语言的进步之处。大家更可以尝试用现代语言将诗歌进行重新架构,这样让大家来对比评判,以更清晰地看到进步。我们的目的不是推崇作者,我们的目的是推进诗歌,学习诗歌,改进诗歌。这首诗歌优缺点分明,我们不是去攻击或者赞赏作者的文学修养,而是去攻击或赞赏此诗歌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回复zlg)这说法片面了,白话诗人很多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们更多的是将国学和国外诗歌的综合尝试!例如探讨的这首其实就是,它的内在其实是很中国的,不热烈,含蓄而雅致,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因为白话文刚刚兴起还没有统一的语法规范,一切都在尝试中的原因显得浅。
批评的态度和面对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者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被批评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者不是裁判,只是读者。坚持这个准则就可以。
千灯千寻:这首诗,无论从形式,还是到语言,还是到内容,都过于陈旧。当然陈旧并非都不好,比如花样旗袍,我还是喜欢的。 不过花样旗袍,好像和旗袍有很大的差距。
有些文字,流传了上千年,今天读来,依然很美(不举例了)。有些文字,过时了就是过时了,勿需要再去附着其它解说。
下午百合:这首我熟悉,先不点破.这是我欣赏的诗者,她的生命是一篇更美的诗.或许这种表达现在已经不新鲜了,但在当时却非常难得.它所描摹的女性的美丽并不像古代的仕女画,她有了现代的美感.她是灵动鲜活的,诗者的表达运用了镜头的特写.每一个时代观看的方式是不同的,美总在那里,是我们的眼光总在变.
接迷雾的思路.为什么看似一般化的语言传达的东西至今能够打动人心?据我的了解,这是位通古博今,贯穿中西文化的诗人,她的个人修养是极高的.这首看似平淡的小诗背后却有深厚的底蕴.就像大师的画作,寥寥几笔的勾勒却有非凡的神韵,那留白却非空白.
好诗的奥妙恰是在诗歌之外,值得我们思索.
任何阅读和观看都是当下的.
低处的迷雾:我也知道这是谁的诗歌,这诗歌在当时应该是好的.在今天读来,语言确实一般化了,用一般化的语言写出了这样的、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的笑 这笑隐喻着人性的鲜活和美.....可见多麽深厚的功底..她要是生在这个时代,也一定是个动人心弦、令人惊艳、对于生命和爱情有着独特感应的优雅智慧的女性。我家这边有个小火车站就是她和她的夫君设计的。至今犹存,车站建筑造型,奇特而寓意不凡,耐人寻味。
确实,诗人的底蕴是深厚的,这个笑写的绝对有感染力..伴随着视觉上的冲击而产生着从混杂的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那种的阅读效果..语言的一般化套路不是她的错,一般化只是在以今天的语义资源\话语立场和体验为支撑点而感觉到的..当时正是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写成这样已经是难得一种拓展了..
温暖的注视:诗歌画面感很强,但绝非是一幅静止的画。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令画面活动起来,过目难忘。
这首的语言与现在的诗歌的语言比较起来,有很大的差别。这首诗令人喜欢,除了诗歌本身,还有一些诗歌之外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令诗歌丰沛充盈,描摹出了一个动人的笑。这笑浑圆、闪光、明亮、有韵味,富感染力。读了这笑,蒙娜丽莎也会黯淡的。^_^
因为现在的诗歌里面鱼龙混杂,不好找一篇很安全的,因此选了这个。我前面拿一首红颜的精华诗歌去给一个刚毕业的文科大学生去读,然后问她有没有读懂,她说,没明白。我问她,那觉不觉得好呢?她说感觉有韵味。我想,阅读到这种程度,能体验到的美感也就很有限了。新诗歌的大踏步前进,如诗人的毒品,毒性越来越大,诗人本身越来越舒服,却把大部分读者远远地扔在了后面。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衔接,成了大问题。
(回复zlg)很喜欢这段话。关于假,大概可以长篇大论的,那样看起来才过瘾。不过我说的诗歌的根,不仅仅指古文化,还包括诗人本身对真善美爱的认知和感悟,也许还有别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成为诗歌的光彩。白话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我不会去打击它。别人说的是别人说的,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至于新诗,我现在也没有那么悲观和气愤。问好!在诗歌理论那里论述下新诗的假如何?很好奇这种我不曾有过的感受。
《笑》中的修辞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拟人)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借代)
艳丽如同露珠,(明喻)
朵朵的笑向(暗喻)
贝齿的闪光里躲。(拟人)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比喻)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比喻)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拟人)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拟人)
轻软如同花影,(明喻)
痒痒的甜蜜(?)(通感)
涌进了你的心窝。(?)(借喻)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比喻)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比喻)
《笑》中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整体的笑)
艳丽如同露珠,(闪光水润的笑)
朵朵的笑向(花样的笑)
贝齿的闪光里躲。(羞涩的笑)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明亮的笑和美丽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生动的笑)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温情慵懒的笑)
轻软如同花影,(轻软的笑)
痒痒的甜蜜(甜蜜的笑)
涌进了你的心窝。(富感染力的笑)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诗意的笑和画一般美好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纯洁的笑和温柔的笑)
淡若春天:这首诗带有明显的新白话文时期的色彩,有泊来特色也有汉语言特色,之所以美,是因为那个时代它是新的,是鲜活的,是惊喜的;之所以说阵旧,是因在语言发展到当下,它失却了语言陌生化的美感和惊喜。我同意百合的说法:“每个时代观看的方式不同!”
个见!
这是凤凰卫视许子东、陈丹青、窦文涛关于新白话的一次对话,许子东是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陈丹青是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我从不迷信专家,但却很欣赏他们的观点,虽然简单的二十多分钟不能全面概括中国这场浩浩荡荡的新白话运动,但大家听一下,也可能会有所裨益。
http://phtv.ifeng.com/program/qq ... _1649_1132048.shtml
“新白话文的历史之殇:没找到文化的支撑点”
Zlg: 是的,诗歌越来越专业化是一方面的原因,而诗人的小圈子化我觉得比专业化对阅读的强奸更甚!
说到根,白话诗在中国可视为无根的东东,因为咱们古人写的全是几言诗,从来没有用白话写过(那时也就没有白话,嘿嘿);自从胡适的《尝试集》出来以后,才被人们逐渐运用……这些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新诗就是一种翻译文化,而当时的翻译多数是受西方教育的翻译家所为,因而,新诗的先天不足和水土不服是困扰它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可躲避的障碍,直到朦胧诗的兴起,才现出一点点的改造曙光。
说句实话,我对中国人的对假的爱好越来越深恶痛绝了。
而新诗中的假,可以说已经泛滥成灾了,包括你说的这种所谓对“美的认知和追求”,我认为也是一种从西方小资产阶级那里学来的假!
木中巷:支持红颜,呵呵~
这么一首熟悉的诗歌,看看大家怎么讨论~
郁郁香芷:这个我同意寻寻的观点,这首诗文手法和语言都陈旧了,无法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
紫穗穗:痒痒的甜蜜(通感)
涌进了你的心窝。(借喻)
总体来说此诗,没有逃出对仗和音律的结构模式
语言明亮、温暖,和题目切合。但也就是一首传统的诗作。
普通在群芳中,不起眼地开放!
这诗停留在三十年代的水准,怀旧气息浓郁。
唉,现在的许多诗人,写的诗,还不如过去的,因为如Z版所言,国学底子太差了!
紫玉:首“笑”语言温暖而轻巧!在写作的时代足以打动人心成为上品。时过境迁,如今看上去语言确实显得平淡了。但是诗中那起笔与落笔间的从容心境以及朴素中蕴藏的优雅……是现在很多所谓的诗者所没有的!
秋子:林徽因的诗,明朗有像那晨起的阳光,暖暖的。这是她的风格。提上。
无哲:区固三天支持!
注:为了方便阅读,对每位的发言进行了归纳,个别与赏诗关系不大的过渡性交流没有进行汇总。
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诗友加入进来,共同提高!第二期诗歌探讨活动至此结束,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每周诗探讨》栏目介绍:
方式:在红颜版块开辟《每周诗探讨》栏目。
目的:学习好诗,分析好诗,一首,胜过读万首不好的诗歌。
参与者:全体诗歌爱好者
内容:1、诗歌的选择:每周推出一首,尽量选名诗(当然也可以是论坛中你所认为的优秀诗作,因是红颜版块,诗歌以女诗人为主)。
推荐者将诗歌的资料先推荐给迷雾以供筛选。
诗歌可以是古代也可是是现代,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外国,当然中国的尽量选择现当代诗歌。诗歌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2、讨论方式: 探讨、分析、评论皆可,对诗歌可攻击批评,也可防守赞赏,诗歌推荐者当尽量以防守为主。攻方、中立方、防守方,读者可自由选择加入。
或批评,或赞赏,或分析优缺点,允许惊世骇俗的批评,但不允许谩骂和翻脸。
对于翻译的诗歌如果不满意,批评者可拿出原诗以及自己的翻译来让大家对比(此方式严重推荐)。
3、总结: 一周的最后一天公布诗歌的作者,国籍以及鉴赏评论。并对读者的一些有益的评论进行汇总。
[ 本帖最后由 温暖的注视 于 2010-8-22 09:1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