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歌] 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
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
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
把这手伸向日光,像从前那样,
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
碰上我的掌心。劫运教天悬地殊
来隔离我们,却留下你那颗心,
在我的心房搏动着双重声响。
正象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
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
当我向上帝祈祷,为着我自个儿,
他却听得了一个名字、那是你的;
又在我眼里,看见有两个人的眼泪。
翻译补充: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六首 ----翻译by竹影
Go from me. Yet I feel that I shall stand 离我而去吧。可又觉得从此
Henceforward in thy shadow. Nevermore 我将在你的身影里久久徘徊
Alone upon the threshold of my door 再不能,于这孤独生命的门外
Of individual life, I shall command 掌控自己的心魂,或沉着地
The uses of my soul, nor lift my hand 将我的手伸入阳光,如从前那样
Serenely in the sunshine as before, 而能避免自己感到你的手尖
Without the sense of that which I forbore -- 触及我的手掌。劫运教地殊天悬
Thy touch upon the palm. The widest land 将我俩生生隔开,将你心留在我的心房
Doom takes to part us, leaves thy heart in mine 脉搏震动着双重的跳动。我的所作所为
With pulses that beat double. What I do 我的酣眠梦中,处处有你,恰如红酒
And what I dream include thee, as the wine, 总尝得出酿这酒的葡萄滋味
Must taste of its own grapes. And when I sue 当我向上帝祈祷,为我之由
God for myself, He hears the name of thine, 他却听到,你的名字如缀
And sees within my eyes the tears of two. 又在我眼里,看见两人的珠泪如流
(* 这样翻译是为了最大限度接近原来英文十四行诗歌的押韵格式。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我的与别人的不同了哦,尽管很多翻译者与我的观点迥然不同,对不起,为了更好更准确地传播西方文化,我坚持自己不向权威们投降的精神,誓死不渝 )
【作者】 白朗宁夫人。英国著名女诗人。http://baike.baidu.com/view/755148.htm?fr=ala0_1
她的诗和她的爱情:http://www.shigeku.org/xlib/ww/xsl/p_225.html
【翻译】方平
【鉴赏和简介】崇高的爱情 优美的诗篇
1844年,罗伯特。勃朗宁已是闻名英国的大诗人。一次,他偶然读到一本他不认识的女诗人-----伊丽莎白。芭蕾特的诗集,大为敬佩作者的才华,给她写信表示了爱慕之情。
芭蕾特八岁开始写诗,十二岁发表了四卷史诗。但她十五岁那年,却因为坠马造成了瘫痪,长期卧床不起。她深恐妨碍罗伯特的前程和幸福,便婉言拒绝了他的求爱。那时,芭蕾特三十九岁,比勃朗宁大六岁。
勃朗宁并不因芭蕾特瘫痪而动摇对她的追求,他们见面后,谈得十分欢洽。勃朗宁正式求婚,芭蕾特几经拒绝,最后终于接受了他热烈的爱,纯真,高尚的爱情给瘫痪了二十多年的芭蕾特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幸福,并且使她惊人地恢复了健康,变得更年轻更美丽。尽管她父亲反对这门亲事,这对情侣还是毅然决然地秘密离开家庭结了婚。婚后,他们寓居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美满幸福的一生。——(以上节选自《西方爱情诗选》莫家祥 高子居编)
芭蕾特和勃朗宁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都反映在她所写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中,共四十四首,因她丈夫称她为“我的小葡萄牙人”,故而得名,其诗篇诗句优美,感情真挚深厚。被认为是最优秀的英语爱情诗集。
“舍下我,走吧”女诗人把前言重申了一遍,这一句从痛苦中迸发出来的恳求,呼应着上一首诗“快站远些呀,快走”(十四行之五)也总结了前面反复诉说的哀怨和绝望,知道这时候,诗篇的语调始终是低沉,辛酸的。可是接下去,我们看呐,女诗人深深埋藏的爱情,像一弯纤细的月牙,终于渐渐从浓密的乌云堆里透露出来了“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徘徊在你的身影里”一旦你明白过来,看清楚这是一段没有希望的情谊,把我留在死亡的边缘,走了,奔尼的前程去了,可是,在我的心里,却仿佛还是依偎在你身边,哪怕是天悬地殊的隔绝,也不能磨灭珍藏在我心里的这段记忆,我一闭上眼睛就浮现起你的手指在我掌心留下的温暖。
我们的女诗人,一旦意外地饮下了那浓浓的一杯爱情的苦酒,也不可能完全是她从前的本人了,在她的心灵里浮现了另外一个人的形象;在她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死神再不能绝对控制她了。(正如风雨青衫所说的:“因为你,我常神思恍惚不能自己,连我向上帝祈祷的时候,我都会不知不觉把我的名字念成你的,我知道此时你已经感到我泪流满面,因为在我流出泪中也有一份你的泪”。)
读这首深情的诗,我们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开始,弦乐队齐奏出粗暴、威猛的旋律(象征可怕的恶势力),显示出一阵阵浪卷潮打的声势;第一阵浪潮过后,我们才听到钢琴正在那儿怯弱地低诉着人们卑微的愿望。这强弱悬殊的对比真够叫人心寒。但是听哪,钢琴和乐队经过了几次对答,形式终于转过来了。乐队的力量逐渐减弱,仿佛逐渐向后退却;终于只剩下依稀的梦影,而钢琴以独奏乐器的身份,唱出了嘹亮的、充满信心的歌声。
勃朗宁夫人谱写的整个十四行组诗可以说是一首《爱情和死亡的协奏曲》,其中展现的是两个主题的不断冲突,反复较量,和爱情的最后胜利。在这第六首诗里,死神还在不断地咆哮着,威胁着,仿佛乐队在奋力全奏;可是在这一片粗暴,凄厉的不协和的音响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听到了“爱情”开始唱出她动人的、但是在最初还带着涩味的歌声。——以上节选自方平译《抒情十四行诗集》浅释十二首之第六首。
【总结】本次诗歌探讨参与人员:石菩提、剑客无剑、秋子、低处的迷雾、温暖的注视、淡若春天、zlg、张小钰、紫玉、风雨青衫,下午百合。其中严重表扬:剑客无剑,温暖的注视,风雨青衫,三者的评或针对某一点(剑客的开篇说),或对全篇(温暖的注视对全篇的解构、总结,和升华),或由点带面(风雨青衫的情之入骨说)都言之有物且具有针对性,当然还有迷雾凝练的提纯,若若的身心代入等,也都是值得表扬和赞赏的。但我们看到,在本次探讨过程中,更多地偏重于对诗歌的诠释,因此以上提出观点的三者就值得严重表扬了。下午百合迟到了,不过她的音韵说值得鼓励,诗歌不求险峻,但求和谐,此处的一个韵用得好,不仅仅是音,而且是味。这在她的诗歌创作中是比较显著的。
本次诗歌探讨的不足在于缺少争鸣,可能这首诗歌太好了,我一直期待ZLG能来个刀子,可惜他没有亮,下次一定要亮一下。你要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反对派(开个玩笑,别介意)。总之,第一期诗歌探讨结束,建议大家将葡萄牙人的十四行全部读完,一起来欣赏这爱情和死亡的协奏曲。
另:值得表扬的是,大家都是通过自己的读、感、思来参与讨论的。没有人是随便从网络上下载点资料来参与,这是值得提倡和表扬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进步。再次感谢大家。
石菩提:在一切诗歌要素(结构技巧,韵律节奏,情感,以及细小的划分如意象等等)中,我个人觉得,情感是最重要的,评价一首诗好不好,关键是是否能够“动”人,诗言志,词缘情,无论是志还是情,最终的目的还是渴望被接受,能够打动人。而真挚的情感是最能动人的,因为追求美和真是人类善的天性。因此,第一期诗探讨我选了这首诗歌。
这首诗歌抛开结构技巧不谈,最好的,就是它的情感了,我曾深深沉迷于开篇,并且经常背诵: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徘徊在你的身影里。在那孤独生命的边缘,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心灵。
剑客无剑:原文也好,译文也好,我感觉不是很重要。译文可能没有尽诗人的原意,但是不能否定译文的文字是否打动人心。就相当于临屏模仿诗人的诗歌一样,很难说模仿的,就一定比原来的差。就算差点,关系也不大。毕竟我看到的就是文字,欣赏的也是文字。喜欢不喜欢,也就是针对文字在说话而已。当然这个比喻还不确切~~。
我喜欢这首诗的开头:“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直至内心,拉近读者的距离,有强烈的阅读欲望。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一直以为,好诗的开头一定是很成功的,也是必须的。它让人有饥饿感,有吃下句子的渴望。
石菩提:关于翻译的观点我深表赞同,无论原文如何,只要翻译的诗歌能打动我们,这就是好的,值得学习和讨论的。
“好诗的开头一定是很成功的,也是必须的。它让人有饥饿感,有吃下句子的渴望。”这个观点好。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有这种饥饿感。同时译者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这让我想起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样的开头都能让人产生阅读的饥饿感,它是怎么来的呢?我想是译者对韵律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低处的迷雾:这首深透着十九世纪的诗风.....流淌着真挚动人的情韵。爱和生命皆律动于字里行间。
温暖的注视:好文和普通文的区别,不在于华丽和奇特,只在于更准确地表达。
说到准确,可以从大家都喜欢的第一句开始,这句诗所表达的意思同后面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要你舍我而去,却又情深不能自己。我们可以设想作者处于关于感情的长久思考和矛盾当中,纠结迸发出了这样一句话:舍了我,走吧。但是又不自觉地沉醉于爱情当中,被爱情牵引,以至于后面的书写全部是关于深刻的感情的,直至最后她也再没有说什么让他走开的话了。她忘记了?是的。是不自觉地忘记了。感情占了上风,理智跑得无影无踪。显而易见她是渴望这段感情的,连上帝都知道她的情有多深。这样,一个端庄的、为情所困的女子就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欲说还羞。当她近乎失态的表白洪流般倾泻而出的时候,我想不出谁还会舍她而去。而那个“你”,必定会因为同样的感受而激动万分。
整首诗并不华丽,没有联想到很远,到达心灵也就是最远处了。作者表达的是她的真实感受(占尽先机),朴素平凡却又美丽震撼。任何一个有情感经历的读者,都会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仿佛就是他们曾经的感受一样。不像现在的很多诗歌,即使是诗人去读,也会歧义纷杂。
从结构上看,抛开14行的限制,我觉得很难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认可这首诗歌的完整性,但是作者的感情抒发完了,诗歌就必须结束了。我觉得这是诗歌的自由性,写诗歌,就是为了抒情,也只是为了抒情。有情就抒,情尽就结束。结构的限制很多时候可以省省。
昨天反复阅读这首诗歌,直觉这样的翻译是很尊重原文的。比如“我不能控制我的心灵”、“双重心跳”这些句子,我们平常是不这样说话的,有直译的痕迹。可以联想到英文的悠然、诗人的热情,译诗独有的贵族气质。
淡若春天:这首诗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那种:渴望得到,却害怕失去的彷徨。爱了,当然怕;怕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女人。虽然她违心地说:舍下我,走吧......
风雨青衫:怎一个情字了得
试图想象一下,两个深受的人,因为命运而被无情的拆散了。所以诗的开头才会这样“舍下我,走吧”,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异常的沉。从此之后你的身影将无时无刻不缠绕着我。命运让我们分开,但是却分不开彼此的心,每次膊动,我都觉得是两颗心连在一起跳动。无论你在还是不在,我都感觉到你的模样,就象葡萄变成酒精,我还是能尝到葡萄的味道。(按中国话说,你就是成鬼了我都认得出)。因为你,我常神思恍惚不能自己,连我向上帝祈祷的时候,我都会不知不觉把我的名字念成你的,我知道此时你已经感到我泪流满面,因为在我流出泪中也有一份你的泪。何等的情深!何等的刻骨铭心!!
贯穿全诗是一份无法割舍一份情感。而由这份情而生的诗情,被近乎口语的语言来叙述或者倾诉。指向强烈而且明朗,细节生动感人。让我们在诗歌的节奏韵律中以及诗歌所特有的气氛中一步步投入进去。
下午百合:看了这一首想流泪。至今固执地认为,能让我流泪的就是好诗。
十四行是具有古典音律美的一种诗歌形式。这一首正美在“音韵”。没有用一个险的韵或者意象,使得全诗流畅,仿佛是道出了我们未道出的情感,引人共鸣!
《每周诗探讨》栏目介绍:
方式:在红颜版块开辟《每周诗探讨》栏目。
目的:学习好诗,分析好诗,一首,胜过读万首不好的诗歌。
参与者:全体诗歌爱好者
内容:1、诗歌的选择:每周推出一首,尽量选名诗(当然也可以是论坛中你所认为的优秀诗作,因是红颜版块,诗歌以女诗人为主)。
推荐者将诗歌的资料先推荐给迷雾以供筛选。
诗歌可以是古代也可是是现代,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外国,当然中国的尽量选择现当代诗歌。诗歌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2、讨论方式: 探讨、分析、评论皆可,对诗歌可攻击批评,也可防守赞赏,诗歌推荐者当尽量以防守为主。攻方、中立方、防守方,读者可自由选择加入。
或批评,或赞赏,或分析优缺点,允许惊世骇俗的批评,但不允许谩骂和翻脸。
对于翻译的诗歌如果不满意,批评者可拿出原诗以及自己的翻译来让大家对比(此方式严重推荐)。
3、总结: 一周的最后一天公布诗歌的作者,国籍以及鉴赏评论。并对读者的一些有益的评论进行汇总。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0-8-23 09:4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