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风雨青衫

来讨论(已总结):怎样让诗句的艺术创造与情景表达融洽起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北1981 于 2010-7-29 15:24 发表
:“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努力去逼近事物本质企图把它表现出来的过程。而字句的推敲又是必要的手段”。

命题:
1、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2、为什么说诗的创作过程是表现事物本质?
3、其创作的目的何在?
4、 ...

回答一。在这里我理解为本来的状貌。回答二:是“企图”表现出来,不是说简单的再现或者还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踊跃发言,要不我草草总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雨青衫 于 2010-7-28 11:41 发表

哈哈,怎么你与我惊人的相似。我最初也是认为这句更生动形象更精彩。但是我们还是忽略了一个实质的问题,就是这些看似生动形象的句子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景是不是融洽。


从头到尾看了大家的讨论。恕我孤陋寡闻,还是没能看出这两句话是从哪里出来的。
如果非要从青衫提供的三种方案中选一个,那么我倾向于三。
这两句诗像是一个叙事的开头。后面要写什么,因为我没看过原诗,所以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就表面现象胡言乱语一番呵。
许多人为了要达到情景相融,或者说忠实于最初的构思,往往不会去对原来的句子进行大刀阔斧的砍削。
而往往正是因为这样的忠实,反而失去了创作出佳作的机会。
庞德的绝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庞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是怎么来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更真实,符合实际的情景与视觉感受,我的感觉是看久了,眩晕,就像一大片的黄晕,连鸟巢也都是金黄的,就像融合了,但是动作还在,会有黑影,感觉上就是没有溶尽了,呵呵,瞎说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1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抒真情+积极修辞=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城子 于 2010-7-31 09:31 发表
抒真情+积极修辞=好诗

支持这一诗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等话题,甚为无聊.
诗歌是悟性,是天赋.写不出好诗李白来教还是写不出,对我这说法估计大家都没意见.
好了,解散,该干嘛干嘛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7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讨论与交流有益写作,青衫兄继续主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沙冬青 于 2010-8-7 14:52 发表
这样的讨论与交流有益写作,青衫兄继续主持。

谢谢支持。希望能听到老弟更多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内容讨论的差不多了。可以整理了~~~
欢迎兄弟或大厅的其他版主继续主持这样有意义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总结:   怎样让诗句的艺术创造与情景表达融洽起来  

                                                 

            首先声明我在这里不是要树立或者主导阅审或者创作诗歌的什么标准框架,本人无此意也无能力。我来这里同样是怀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无论是曾经旗帜鲜明地打着“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信息性”的老《诗歌报月刊》所引领的诗歌创作群体,还是目仍活跃在《诗歌报月刊》网站的纯民间的创作群,都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之前与诗友和版主的交流中我就列举美国诗坛曾经出现的因为诗歌创作主张的不同造成各派别之间出现围攻、对骂、谩骂等现象表明过我的主张,那就是诗歌不存在标准,但存在流派。那么诗歌在创作过程是不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呢?下面就此次讨论进行小结。
       
            日头坠在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这两句出自诗人藏克家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难民》一诗的开头。如果不是老诗人在后来的创作总结中一再提到这两句诗歌的创作过程,那可能到现在我们都会经常忽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诗句的艺术创造与表达情景相交融问题。从我们的讨论中除“②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这句中因那个“辨”字透出的被动与牵强之意,使诗句显得干瘪无味无人选择外,选择"① 日头坠在鸟巢里 \黄昏里搧动着归鸦的翅膀"不乏其人。无论是“张彦平”重新架构的“日头坠在鸟巢里\归鸦搧落黄昏的翅膀”、还是“幻中行”删改一字的“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搧动着归鸦的翅膀”,毋庸置疑,每句中那个“搧”字的确把黄昏搧得生动形象起来,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不言自明。而恰恰是这样的视觉迷惑所误导的审美情绪,让我们忽视了所要表达的客观情景。这个看似生动形象的“搧”字,在这时放在这里是不是自然贴切?首先,黄昏给人的感觉应该是静谧的安祥的,一个“搧”字,体现出的力度与动态,这是否有破坏万物归静之嫌?其次色调上,“妙妙”说:“黄昏来临,夜的黑渐浓,慢慢淹没归鸦的翅膀”。我赞同她的感受。这样来看,我们就理解为什么老诗人要选择“ ③日头坠在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这句的意义了。在这里引老诗人《学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原文如下:“当我在推敲这个句子的时候,并不是单单要把它造得很漂亮,而是心里先有了黄昏时分的那样的一个境界,力图使自己的诗歌逼真地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我们看到的是由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的诗句,或者说在这里得到艺术的再现与提升,这样的诗歌就有了与人共鸣的基础。如果我们只是字句的所谓的深发与创造,而忽视了内容的表达,这不仅造成别人阅读困难,而且还给人造成歧义与误解。就此“陶小牛” 说得很有道理:“拒绝大而空的词,拒绝陈旧无味的词,拒绝套词和过多的连接词,它影响了诗的美观,影响了读者,会叫读者生厌不再读下去。许多事物不是你让它怎么样它就怎么样,要符合客观规律,它根本就不能怎么样,你非要它怎么样,那就是在吹牛。吹牛不是夸张,吹牛是虚假的,夸张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一首诗能否传情达意,作为诗意载体的诗句起绝对作用。但是不能抛开了构思与炼意而空谈诗歌的诗句作用,更不能夸大诗句创作技巧的功用。恰恰相反,诗句的艺术创造与炼意、构思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老诗人藏克家说:“诗歌的创作过程就是诗人努力去逼近事物本质企图把它表现出来的过程。而字句的推敲又是必要的手段”(《学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句话:字句的推敲不应该只停留在字句层面上考虑,而应该与表达的内容关联起来。

          附:难民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
      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
      “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
      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
      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
      但是,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
      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
      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
      “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1932年2月古琅


[ 本帖最后由 风雨青衫 于 2010-8-10 16: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日头坠在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尽善。我喜欢这里的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可惜来晚了。公布出答案后我才做的选择。

问好风雨青衫,喜欢你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可惜来晚了。公布出答案后我才做的选择。

问好风雨青衫,喜欢你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28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