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185|回复: 56

看论坛在线访谈著名诗人伊沙后的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机会在线访谈著名诗人伊沙,却是有机会观赏在线访谈的实况,也是一种学习了.几个晚上下来,随着思维的层层揭示,伊沙的形象也就鲜明起来.现在趁着热闹,再回顾访谈进程以及观感,用文字列队.只要有这个心情,并且动手敲着键盘,释放即兴吧.
一、谁是伊沙
小鱼儿曾经邀请严力胡望江作过诗歌报论坛的驻站诗人,给论坛带来了活力。我在网名众生中说了他们的特殊网名。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这一次的名家在线访谈活动,应该更加轰轰烈烈了。
第一个是伊沙,他是谁呀?
算我老土好不好,我确实不知道。凭着良好的感觉,这一个出场的人物,应该有模有样的。版主区就透露了无哲来主持这第一场,好事开锣,我早就坐在电脑前了。低调点,算我是个网虫,一有空就上网的。这几天,随时点击实况啥。
这不,无哲的主持贴来了,伊沙的头像有的。他的那个样子,是诗人?咋看上去,象个外国人。巴西的!
图片裁得水平了的,小平头的头发就没有见顶。颜色淡了很象黑白片,假如从图片欣赏角度来论,无哲应该换他一张在讲台上的像片啊!
这里虽然不能用百家讲坛这四个字,却也类似的。
巴西的足球很好看的,尽管近几年他们的战绩不够理想。
现在这张照片就是著名诗人伊沙,就找一找他的诗人特点啥。眉毛平稳,一种善良的气质逼人而来。稍有力的嘴唇微厚,那是哲理之前的准备。他就是诗人,却有着一副加里森敢死队人物之一的面像。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陕西省西安市,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呵呵,文革那一年出生的人物!学院派的人物!
在阳春白雪的教育中,一泡尿引出的效应如天地的距离。好在嫦娥奔月已经实现的时代,这个距离可以三变桑田般了。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6 08:05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期待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初沙
不知道伊沙的笔名或网名是何时开始使用的,反正学过俄语的人就喜欢说这是一个苏式名字。是伊凡的兄弟,苏联的时候了。我还不是苏联老大哥那个年代的人,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倒是很喜欢读的。漓江清澈的河水下的沙子总是颗颗洁净的感觉如今也还是强烈的。
无哲介绍伊沙的诗篇有四,前三个明显着诗人年轻激情的摇滚。文字的列队前面都是叙说,后面几句便来了流炎菲语。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这个最后六行,如今很多人只记得“狗日的诗人”,“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想来也颇难堪的,骂人的语言都用上了!还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呢。
在“不需放屁”的句子里,谁敢如何?
这个时候,只注意某一句,就比多注意前后几句的来得片面了。更没有关注伊沙整个人生路的来得客观了。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这一个的后面四行,很多人如今只记得“一泡尿功夫”或者只记“一泡尿”,说是伊沙的诗。同上道理,文字摘录成语录后,有很多情况下片面或者根本就相反意思了的。
至于为什么人类目前喜欢这样摘录,喜欢这样摘录后当作把他人至于死地的做法,以达到突出自己的效果?
我是第一次读伊沙的这几个东东,结合他已经是大学教师兼著名诗人的状态,就初步得出这只是伊沙最初的作品而已的感觉。
“这样的夜晚别人都关心大案
我只关心辫子和小保

这些来自中国底层无望的孩子
让我这人民的诗人受不了”
这一个应该是伊沙参加工作以后写的了,无哲介绍的时候没有说是伊沙哪一年写的。课堂上听老师上课,都会说下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的。
能够关心周围并把这个思维过程变成文字,就表达着作者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强弱,从大学生到知识回报社会的男子汉,这样的生活体验应当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段!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5 16: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继续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玉沙
“伊沙作品研讨会本月3日在西安举行。
会议第二项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颖教授代表因事未能到会的户思社校长讲话,她在发言中指出:“伊沙是从西安外国语大学走向世界的诗人!”
还有杨盼、郭超两位学生登台发言,杨盼同学在发言中猛不丁冒出一句“和程光炜老师一样,伊沙的诗让我读得反胃”引起现场一片哗然:也许这才是一句真话?”
无哲介绍了伊沙的四个代表作后,就开始了上述的诗人最新动态。我节选了这两个差异极大的评论,表示事物的双螺旋形式发展无处不在。
伊沙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他说,上个月他刚度过自己43岁生日,他感到今天也像生日,是二十年才过一次的生日,他感谢他所供职的学院为他送上的这块大蛋糕!”一个成都人,一个三星堆金面具闻名灿烂的地方的人,他所供职的西安的学院能够这样鼓励他的事业,天下不多啊!
四十三岁,人生黄金分割线时段的年华!希望伊沙安心写作,多出作品!
多年前的那个路遥,因为经济贫困,而在这个年龄英年早逝。那个路遥本来应该出更多的作品的啊!
有一个正常的收入来源,有一个支持鼓励的环境,然后安心地写写自己的思维感触,多么好的生活,有滋有味是属于这个状态的.
这个时候再来看看伊沙的头像,他的双目在眼镜的后面,收藏了犀利,随时准备着!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5 16: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他来了
来了名家访谈,版主们各负其责,急需问的问题弄了几大箩。等人来的时间是如此之长,有没有人象等远方的恋人,不得而知。
我的电脑比平时多打开了一个窗口,就当是搬张椅子摇椅遥噫摇怡。
2009-6-18 22:22  ,这个论坛的时间比准确的时间快了一小时左右吧。伊沙说:“我来了,大家好!”
抢线的版主们很是热情,几个贴之后,才是伊沙回答了无哲与小鱼儿的提问。
伊沙回答:我或者还有我们只是接受了一个历史性的指认(在“盘峰诗会”的现场),但“民间”二字何尝又不是对一种基本立场重新唤醒。有广义的“民间”,也有自觉的“民间写作”。从写作的形态来说,它与官方、学院有着明显的区别。
看到伊沙这样讲,我便在心里说,伊沙身在学院写着民间的口语,走向了世界。
一、现代诗歌为什么越来越软弱无力,几成一种装饰和点缀?尽管我还在心存希望,孜孜不倦地思考和写作。       ——伊沙回答:我看到的情况与你正好相反:现代诗歌正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不论是在表现人类的情感,还是社会现实,都是如此。它不是装饰和点缀,而是时代的灵魂。
  二、诗歌一定要培养一个中层读者群吗?我坚持诗歌来自于生活,诗意的产生和提炼不是知识和观点的显摆与堆砌。通俗和通透是属于广众的,而非小资或贵族的。     ——伊沙回答:我个人不大关心读者的话题,随缘,与有缘的读者相遇。
伊沙的开场简洁,回答直入点滴。很有加里森敢死队的一往无前。版主们的提问与他的答,居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不得不思考,这场在线访谈要紧的啵!
“现代诗歌正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不论是在表现人类的情感,还是社会现实,都是如此。它不是装饰和点缀,而是时代的灵魂。”伊沙的语言,这个年代这样表达,佩服一个了。
曙东方的文字文字喜欢写着周围的生活,说点对周围的生活的感触,在诗歌报论坛,不怎么样。但在本土论坛,却是受欢迎的。点击率可谓名列前茅!所以说,民众欢迎这样的情感表达,只要与现实与人们的生活相关。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7 12: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什么是大海,越到深处越精彩
1、是什么限制当前诗歌的发展,是网络化蔓延的结果不可收拾,还是所谓的主流无法控制诗歌的自由化趋势。——伊沙回答:网络救了诗歌,让诗歌回暖,这是新世纪的一大现象。
2、诗歌的审美准则是来自文学的还是来自感觉的。——伊沙回答:文学与感觉并不二元对立。
3、是不是一定要很在意当今的诗歌评论。——伊沙回答:我个人不是很在意,好的极少。
“网络救了诗歌,让诗歌回暖。”这话经典了。这更让版主们意外了的。我们可以从在线访谈录上版主们的回贴就一目了然了啥。
是的,双螺旋现象又出来了啥。
写诗没有效益,诗歌产生得快,生成票子的机会少得可怜。刘春,很多人知道的。选市作协副主席时,第一轮榜上有名,第二轮就不见了。写诗的不如写小说的,怪论就来了的。
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伊沙回答:我反对诗歌商业化,写诗的谁琢磨这事儿谁死。
对啊,如今的诗人有几个是靠诗歌变成钱来养活自己的啊!这是客观存在,不要回避。也不要拿着文字列队直接换钱好不好!去年是哪一位诗人又自杀了啊!刘春还发过文章,其中就说了后悔不早点排版登上那诗人的几篇,以解决些许那位诗人的经济困境!
这个事情从稿费的角度知道了当今的诗歌很多,采用稿件一直是排队等着的,并不是没有人写或空缺着。关键是你有那个能力把稿件变成稿费没有?
网络救了诗歌,让爱好者们可以在网络上大显身手!不要钱鬼就怕!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如何!
写诗的人怎么过日子?这个问题已经在社会生活中解决了的。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7 16: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呢,喜欢这些简单、真诚又带着心灵思索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那个在线访谈我没有参与,因为也不知道能问什么,呵呵。

最初知道伊沙是缘自他的那首《结结巴巴》,我心里想写得真好啊,与平时读到的诗歌不一样。


“现代诗歌正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不论是在表现人类的情感,还是社会现实,都是如此。它不是装饰和点缀,而是时代的灵魂。”

“网络救了诗歌,让诗歌回暖。”


*^-^*

继续期待你的观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端张小凳跟着来学习。

问候东方G,问候楼上的小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6-25 11:52 发表
拜读了。期待精彩。

欢迎光临
多多指点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草风起 于 2009-6-25 12:58 发表
拜读,继续期待。

欢迎光临
一种观赏即兴,仅供参考
欢迎指点一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09-6-25 16:23 发表
写得很好呢,喜欢这些简单、真诚又带着心灵思索与生活气息的文字:)

那个在线访谈我没有参与,因为也不知 ...

欢迎星星小倩
你的喜欢更是一种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珠儿 于 2009-6-25 16:33 发表
呵,端张小凳跟着来学习。

问候东方G,问候楼上的小倩。

热烈欢迎雨珠儿
你那日记呢,继续了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浪来了
第一天晚上的访谈顺利结束了,第二天呢!来点点浪,岸边的浮沙更加洁净,更加一粒粒一颗颗的坦荡着。
伊沙的开场语,比第一天的要多很多字了:“谢谢无哲的主持和整理,现在继续,今后几天也是在晚上的这个时间吧!谢谢大家的热情参与!”
我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中。手指间似乎又有了一支钢笔在转动,转一下左,转一下右,偶尔要到地上把掉下的笔捡上来。
1)请问诗歌如何规范?——伊沙回答:言字旁,一个寺。
2)一首好诗又如何定位?——伊沙回答:必须有诗意的发言和创造的语言。
3)诗歌是否只属于一个圈子?——伊沙回答:属于心中有诗的人。
4)未来诗歌走向何种归宿?——伊沙回答:越来越日常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5)在商业气息化浓重的文坛,诗歌又是怎样才能恢复位置?——伊沙回答:以其充满活力的创造,对现代文明的真正贡献。
6)定夺一个诗人的标准又是怎样来评定?——伊沙回答:诗歌发展的本质规律自会评定。
7)网络诗歌又是怎样才能更正身份?——伊沙回答:无须强调“网络诗歌”,好诗在网上,足矣!
这七个小问小答,点一下鼠标,复制,就等于课堂笔记了的。而且不会因为墨水的质量而出现褪色。这样的形式,适合填空题。
诗字的拆法,我喜欢。经常使用就会生活化。只可惜近代的假僧人或者说山寨版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就说这论坛里,三句不到就生气,就容不得他人的行为,就可以划分在山寨版一类中。文人相轻,是自私病发作的特殊情况。就疾病方面,人一旦生病,请停下笔,先治病先吧。要不然,写出了病态诗句,老少不宜时就会影响视觉美了。
乡土在诗歌写作中是个永恒的话题,诗人对乡土的想像,这个论题是否有价值? 您如何看待诗歌中的“旷野”精神?——伊沙回答:有价值!只是不能以乡土意识来写作乡土诗。
是啊,当你走过天南海北,回到故乡的时候,意识就会明显着变化,悟性因人而异。把握乡土意识的变化或度,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原帖由 随风埋伏 于 2009-6-18 18:33 发表
1,我当然喜欢内在的节奏。但是,音乐性的缺失会影响传播吗?
2,我喜欢口语。但是,口语一直受到打击,一个理由是古诗的文雅。我很想知道,乐府,建安,更前的楚辞、风雅,它们和当时的口语有多少不同?谁做过诚实 ...
伊沙回答:1。影响了就影响了,音乐性是死的,押韵就像穿小鞋。
2。别怕打击。以我之经验,所有传下来的好诗,口语化的程度都比较高。
应该是第几个浪了,“押韵就像穿小鞋”,这将出现争议。不仅仅是脚小穿小鞋,大脚穿大鞋一类的范畴了。目前,我只是感觉在合适的脚穿舒适的鞋这个层次上。看着伊沙这些精彩的答题,不时引出自己的一些思维,感觉十分有趣。
“所有传下来的好诗,口语化的程度都比较高。”这话也经典了的。
虚拟的摇椅遥噫摇怡到这凯,我已经来了赶着白云回家的情绪。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6 0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自私病发作的轻重
初次见面,客气着。第二次见面,有人就耐不住性子了。打个比方,感冒,如果是普通型,双方没有事。如果是正在流行的猪流感出现,那是要隔离的。这不,今天石生就处理了南杨玲子,禁言一周。就象星星小倩讲的,争吵双方都是自己的很好的网友,面对起来很那个,即难为情!
从另一方面讲,双螺旋的形式吧,她们之间的争吵,是由伊沙引起的。一方赞扬伊沙,一方对伊沙有意见。什么意见甚至是不容纳的状态?
由此想到后面于坚来了,有没有其他的人由于学术方向不容,而又被石生处理啊?
名单不要紧,只要思维真。丢了一马甲,自有后来情。人的自私病一旦发作,也是很难医治的。属于心病呢!解开了疙瘩才会喝茶饮酒。
伊沙或许久经沙场,2009-6-19 21:32 ,在回答无哲时,就这样:“下次到西安,咱们单独见,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假如不生活化,突然看着这个回答,很多人便会滋生欲动的架式。
伊沙回答:我个人不大关心读者的话题,随缘,与有缘的读者相遇。
我认为这个是逃避问题,逃避现实,诗人离开读者是什么情形呢?——伊沙回答:整天琢磨读者的人,往往得不到读者。
如果说我们是生产者的话,他们是消费者,没有消费者了,我们怎么办?——伊沙回答:如果我们是生产者,也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情况没这么简单。
有了关于出现意见不同,有一种可能是自私病发作的基调之后,在线访谈中可能会出现争执就不那么担心了。有病人出现,请医生来呗。
上面伊沙回答了三个问题,皆经典呢。曙东方已经给伊沙的精彩回答好几个经典了。尽管我说经典没有什么用,但是作为观众,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触。经典就是经典,谁能说着让我觉得经典的,我也一样给他她!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已经不顾及周围的影响,他已经一往无前。他正在人生的黄金分割线的亮点之上,加里森敢死队算什么,导演编的,演员们表演转化出来的。而伊沙,是三星堆文化的后来人,他实实在在地耕耘着!他就在诗歌报论坛在线与大家交流着对生活的哲理!

[ 本帖最后由 曙东方 于 2009-6-27 13: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