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踏雪迎风

继续说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我也看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有没做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样甩手而去向哪里

昨天我们市古诗新诗两个协会联合举办纪念国庆的诗歌朗诵活动,让我做《诗歌绿化生活》的专题发言,我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以诗歌之名行非诗歌之实,已经非常普遍。
我所以为的诗歌绿化生活根本无法实现,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的理解有误。
我愿意以诗歌之名,拒绝一切非诗歌。我愿意以诗歌之名,面对今天的诗歌而保持沉默。
国际诗人笔会的时候,我没有发言而退席。昨天本想正面讲讲我对诗歌的理解和期待,但不管哪一次,只要在现场,只要在场,都会让人产生失望感甚至绝望感……那样的处所,让人呆不下去。
你们就玩你们的吧,我走。
可是,我这样甩手而去,又要走向哪里?我能走到哪里去?
就算是不知道向哪里去,我也决定恕不奉陪了。我不敢说自己有脾气,只能说守住底线。
走投无路的时候,自己做自己的作者和读者,我愿意。
                  2009年9月2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做自己的作者和读者。原本就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敢说自己有脾气,只能说守住底线。
走投无路的时候,自己做自己的作者和读者,我愿意。”

有个性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依依和夜雨君来读,问安二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踏雪君的忠实读者。即便不一定能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2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9-20 14:13 发表
昨天我们市古诗新诗两个协会联合举办纪念国庆的诗歌朗诵活动,让我做《诗歌绿化生活》的专题发言,我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以诗歌之名行非诗歌之实,已经非常普遍。
我所以为的诗歌绿化生活根本无法实现,这不仅 ...

社会原本就是这样的,你做你自己的,心安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柯默默 于 2009-9-21 13:47 发表
做踏雪君的忠实读者。即便不一定能懂

谢谢默默一直以来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本 于 2009-9-22 13:05 发表

社会原本就是这样的,你做你自己的,心安就好!

不是不知道,是心有不甘!谢谢老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有感

读一些出过名或者正出名的诗歌,以为会有所收获,然而大多数时候让人相当沮丧。因为除了一点点语感,你实在是读不到什么了。而语感,多半是熟练后的保存下来的一种下意识的技能。
而速度、温度、力度、高度、深度这样的一些判词或断语,基本上已经用不着了,说束之高阁大概也没有什么错,因为这些诗歌不配用、不能用这些词来说。
吃老本以至于坐吃山空正是国粹或者说传统,国人概莫能外。然而因为概莫能外而心安理得,却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我希望于不管何种状态下的自己的。
要不就不写,要写,就要写出可以用得上速度、温度、力度、高度、深度这样的一些判词或断语的词语、句子、段落以至篇章。
此为戒,当戒之。
                090115写090927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翻阅旧时随笔,看到下面这些文字,是为了呼应小鱼儿的一个提议吧?敝帚自珍,保存一下

“汶川大地震引发全民写诗”议
     文\踏雪迎风

       “汶川大地震引发全民写诗”,在我看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且对这一命题的简单直接的“是或否”的回答,也有落入问题所预设的圈套的可能,因此,如果把它从一个陈述句变成一个疑问句,那么这也是一个复杂问语。
       任何在这一问题内的思考都会陷于一个先设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汶川大地震引发全民写诗”(不管这一判断是模态判断还是非模态判断,也不管是模态判断中的必然判断还是可能判断)。但是这样的命题,它的思路非常陈旧而且有害,是从另一个更陈旧的命题“全民皆诗”(人)演变而来的——当然“全什么皆什么”的判断句式有一个更大的文化政治背景。
       因此,对于这一命题的可取的态度,在我看来应该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命题本身。考究这一命题被提出的各种可能性(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重提或重陷类似命题,庶几会让这一命题获得额外的补充的意义。
       一、政府行为造就的全民化运动在诗歌界已经失去意义(既无效果自然也就失去诱惑)。提出这一命题的人其实是对一种被理性批判所否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行为的“怀旧”以及“痴心妄想”。这个互联网时代,想要让诗歌重新成为风头强劲的主角、重新登上现实上罩着光环的舞台,显然一厢情愿。
       二、热衷者中想“青史留名”的人比比皆是,而且比关切现实的人多得多。热衷者虚张声势企图让这个命题所陈述的所谓事实真的热起来或者仅仅只是让人看着好像是在热起来,因此这一伪命题的提出,暗含着提出者推波助澜的显意识或潜意识。
       三、其开始、过程乃至结果,再一次证明诗人和诗坛的奴性心态和乞讨行为,其堕落和低能在功利目的的驱使下暴露无遗,甚至说令人作呕也不为过。
       四、一部分自救者被泥沙俱下所波及、所裹挟。本来矫枉必须过正,不应该留此通道让居心不良者也趁机逃脱——因为自救者往往自己逃不出去,但毕竟不能无视事实。
       五、这一伪命题有意无意忘记、掩盖、不懂、歪曲“汶川大地震”与“全民写诗”之间的所谓因果关系问题。“引发”一词显然是完全主观地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以因果关系的方式使之互相联系起来,因此是完全主观的。
       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议论,但我想到此为止。
090115写090927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会让人很累,现在社会时兴讨论心情会多一点,所以诗不诗对于文字都是一堆码上的数字,人类史的进步会升华一些层次也会消灭掉一些层次,如诗,常民来说这是不搭边的文化粮食。

诗歌想走向大众就必须改革,要整得可以跟小说一样让人觉得原来诗歌也可以这样,不单是停留在古老界面上。

之所以今天还有些人会沿用诗歌名义,无非他们也都不懂何为诗歌,只知道心里因素的搞怪,衍生出的一种虚伪。

哈,占迎风兄家多嘴了,啪啪,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9-20 14:13 发表
昨天我们市古诗新诗两个协会联合举办纪念国庆的诗歌朗诵活动,让我做《诗歌绿化生活》的专题发言,我只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以诗歌之名行非诗歌之实,已经非常普遍。
我所以为的诗歌绿化生活根本无法实现,这不仅 ...


很率真的个性,哈哈哈,喜欢这样的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为戒,当戒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