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静听夜雨

心灵驿站之围炉夜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08-12-4 22:01 发表


真的好诗啊,百读不厌的。青梧更喜欢李白还是杜甫?
惭愧,只有上学的时候背过一些,却没有真正地走进去过。喜欢,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倒是现代诗歌读的多,读的自觉。迷恋北岛和王小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08-12-3 12:19 发表

我不知道这篇小说,听了青梧的介绍,也想看看了,我对迷失这样的主题很感兴趣。如今看书,全无目的,也不论作者。看来闲散的人也有闲散的好处。不知道这小说长不长,先在网上找找,翻了以后,我们继续聊。


现在,我看到了方形鸡蛋这一节,下面就是面具婚礼了。很好看的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梧 于 2008-12-4 22:38 发表
惭愧,只有上学的时候背过一些,却没有真正地走进去过。喜欢,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倒是现代诗歌读的多,读的自觉。迷恋北岛和王小妮


我不懂诗的格律,所以并不能全面地欣赏杜诗,然而,这并不妨碍我的喜欢,有一点遗憾的喜欢。北岛和王小妮还是上学的时候读过,现在几乎没有再碰过他们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个旧作,很喜欢的一个女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
陈芸的身世在《浮生六记》中可窥见一鳞半爪。像她一般普通人家的女子,竟然留下名字和身世,简直就是奇迹。除了沈复的优秀文笔,应该说是爱的奇迹。
陈芸,1763年生于南通,1780年正月嫁与表亲沈三白。在苏州度过一生中最好的时光。1803年三月客死扬州。生一子逢森,一女青君。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人了。飞鸟已远,所幸雪泥上面尚有飞鸿爪痕,熠熠发光。
《浮生六记》现在只剩下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陈芸短短40年的生命浸润在这一些或浓或淡的笔墨里,像清风明月一样伴随了沈三白的一生。
无疑,陈芸是美丽的。李渔曾说过女人最美的地方,身材容貌还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一切之上是所谓气质,或曰态。意态由来画不成。陈芸体态袅娜,有一种令人消魂的缠绵之态。想来她的日常打扮应该素净雅洁。她堂姐结婚时满屋鲜衣,惟有她通体素淡,只是鞋子是新的。从开篇就知道她天性聪颖,娴女红,全家三口仰仗其十指供给,学说话时有人口授《琵琶行》,竟能背诵,后对照《琵琶行》识字,并无师自通吟诗作文。但那是沈复的描述。
到这时她姗姗走近读者,一双新鞋外,通体素淡。十几岁的少女铅华弗御,在她最随意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婚后把订婚时所收珠宝给婆婆送给沈复的弟媳,平日所簪所佩,我想,应该是一些应时香花。有一节写七月十五赏月,丈夫闻到她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她说茉莉是香中小人,其香也如胁肩谄笑。因为丈夫爱茉莉花香,又说笑丈夫爱小人耳。难得一现的顽皮可爱。
爱花草爱书籍胜过爱珠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少了人间的烟火气和一般女子的脂粉气,陈芸的气质自是清丽脱俗。
清朝仍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现在在这个时代还说妇德,也许有点不合时宜。我觉得舍去一些封建的东西,妇德还是要提倡的,并不是指三从四德,而是妇女对家庭的责任感。陈芸在富足之日少、贫苦之日多的二十余年里,虽拔钗沽酒而毫无怨言。寄居锡山华家时,乡居院旷,夏日逼人。芸娘种扁豆于沙盆,盘踞竹做的屏风上,随意遮日,恍如绿阴满窗。诸多细节涉及起居服食,器皿房舍,苦中作乐,不一而足。恬淡自适、雅致活泼、清香悠远的婚姻生活需要夫妇俩,特别是主妇的辛勤劳作和巧妙心思。
最为可贵是陈芸用情真且深。用情过真过深甚至也成了她的缺陷。她对一花一木也有怜惜之情。出去游玩,叫女伴不要随意掐花,甚至自家养的杜鹃等盆栽都不忍畅剪。不看太悲情的戏。甚至对憨圆——一个妓女也以性情交往,最终因盟妓而遭婆婆厌恶。为丈夫物色小妾已不可思议,见到一个妓女对待她像老朋友,以为她美艳而饶风韵,更不可思议。是她太爱她丈夫了,能够包容他的一切,甚至缺点?——沈复也太才子气了。还是这只是沈复的自以为是想法?芸娘真是这样的心思吗?
可惜见不到她自己的一点笔墨。
一个诗意的女子,整整一生仅留两句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陈芸的身体一向不大好,而其遭遇其性格倒也有霜中菊花的韵味。
菊花,众芳零落而独鲜妍,方是最娇艳的花朵。不知道林语堂盛赞她为“中国文学里的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以为她是什么花。据说林语堂曾经去找过沈复夫妇住过的米仓巷,到底没有找到。想想他们夫妇通信用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两枚印章,芸娘抱病为人刺绣的《心经》,以及他们请苕溪戚柳作的月老画,再一次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听夜雨你好:这么久不见你的踪迹,我以为你跑道外国的一个什么角落听雨去了,原来却躲到这儿开店来了。忙坏了吧?
“美丽女人是一种理想,她在纸张上,在文字里,在聚光灯下存活着”,这应该是男人说的话。聚光灯下的女人风骚而少蕴藉,不如改为“在烛光下存活着”。“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银釭照”不就是烛光照吗?要讲情趣,我们比古人差远了。我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知而狂妄。我们以为到了一次地球以外的星球,就觉得自己征服了宇宙。实际呢,只不过像孙猴儿在如来佛掌心写的“到此一游”,而他始终认为自己见到的是天柱。
“如果可以,希望大家一起动手帮忙分发碳火,冬天了,我们可以像多年前一样,传递手心到手心的温度”,啊,你这纯是幻想,少年的时光去了就再不会回来,谁敢与你独自在小屋里“传递手心到手心的温度”?谁配与你独自在小屋里“传递手心到手心的温度”?你又愿与谁独自在小屋里“传递手心到手心的温度”?

“仿佛金色的流沙,
在光的海洋里
悠来荡去,
啊,那是往事的回忆。

风把那些往事统统带走。
此刻在哪里啊,在哪里,
在从前住过的地方
在今后要去的住所。。。。。。”(西门尼斯《往事》,江 志 方译)。

   “我并不想你错过这间亮着灯光的小屋”,凡是不想错过的一定会错过。
     诗与文比,我还是喜欢你的诗。青蓝彼岸的诗可以让我流泪,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概;你的诗可以让我叹息,叹息生命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最喜欢的女人是卓文君,她敢爱敢恨敢疯狂;其次我爱李清照,她和赵明诚的生活,用一句滥调说是:津津有味;我最不喜欢你推崇的陈芸,我总感觉她和沈复不是夫妻,更像是小孩做游戏;至于你提到的那几位外国女人,因为我目前暂时还没有准备与外国女人谈情,所以就懒得在这儿加以谈论。
    在谈论你那《时间之伤》时说过再不与你争论,没想到一见面又争起来了。孟亚圣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要不你干脆在你那店们上贴一纸条,上写“方悄与狗不得入内”,那倒也不亦快哉,反正我喜欢逗狗玩,无所谓,俺老方去也。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8-12-6 11: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好,并奉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8-12-5 23:30 发表
静听夜雨你好:这么久不见你的踪迹,我以为你跑道外国的一个什么角落听雨去了,原来却躲到这儿开店来了。忙坏了吧?
“美丽女人是一种理想,她在纸张上,在文字里,在聚光灯下存活着”,这应该是男人说的话。聚光灯 ...


     我没有听雨,也没能坚守在驿站值班的岗位。很不好意思。欢迎您来驿站作客,我们先握握手,呵呵,传递一下手心到手心的温度。
    生活有一些枯燥,所以文人讲趣味,小资讲情调。现在,我们驿站也想给这里添一点什么,于是没话找话,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家发言不算太踊跃,我就几乎一言堂,想哪儿说哪。
    谢谢你读了我的诗歌和小文章。这里原来有一个很好的版主叫水牛,他有一句话说:“谁看了我的诗,谁就是我的亲人。”他的诗短小有点哲理的那种,我看过他的诗,但印象中没有跟过帖子,现在忽然想起这个人,还真的蛮亲的呢。
    我的这些豆腐块的文字,姑且就叫文章吧,节奏比较慢,像个老太太慢慢说话,可能诗歌的节奏快一些。人家谈到诗歌的技巧什么的,我几乎一点不懂。我个人也一直不喜欢取巧。
    有的诗歌,看不懂的,则不敢妄加品评。
    卓文君的故事在历史故事里看过,读的是儿童读物,以一个儿童的眼光,还是喜欢那些绣楼上的小姐,小时候真的很好奇,总想为什么那些小姐都长得那么好看呢。陈芸和李清照的生活有相似的地方,只是陈芸生于普通人家,我喜欢她的才气以及善解人意。她们两个后期生活都很不幸。陈芸是因为读《浮生六记》,感觉走近的,而李清照,我没有好好看过她的传记之类的文章,了解不多。她对于我还只是一个诗人的名字。
     最后,我代表我们驿站领导黑子,代表我们驿站的同事欢迎您常常来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08-12-6 10:36 发表


     我没有听雨,也没能坚守在驿站值班的岗位。很不好意思。欢迎您来驿站作客,我们先握握手,呵呵,传递一下手心到手心的温度。
    生活有一些枯燥,所以文人讲趣味,小资讲情调。现在,我们驿站也想给这里添 ...

岂敢岂敢!孔圣人说男女不亲自接触,你那么谨慎而封闭的人,不怕我心生歹意对你非礼吗?“领导黑子”是啥意思哟?与你说话有些跟不上你的节奏,不知何故又扯到了水牛。录一篇李清照的文你读读——
         
                                          金石录后序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8-12-6 1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多好啊,这些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08-12-5 14:00 发表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
陈芸的身世在《浮生六记》中可窥见一鳞半爪。像她一般普通人家的女子,竟然留下名字和身世,简直就是奇迹。除了沈复的优秀文笔,应该说是爱的奇迹。
陈芸,1763年生于南通, ...

“飞鸟已远,所幸雪泥上面尚有飞鸿爪痕,熠熠发光。”可改为:“飞鸟已远,所幸雪泥上面尚有爪痕,熠熠发光。”
“《浮生六记》现在只剩下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陈芸短短40年的生命浸润在这一些或浓或淡的笔墨里,像清风明月一样伴随了沈三白的一生。”,这几句介绍的话似乎可以不要。
“但那是沈复的描述。”也可以不要。因为你所有的介绍都是沈复的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8-12-7 22:33 发表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 ...

是啊,多少年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8-12-7 22:53 发表

“飞鸟已远,所幸雪泥上面尚有飞鸿爪痕,熠熠发光。”可改为:“飞鸟已远,所幸雪泥上面尚有爪痕,熠熠发光。”
“《浮生六记》现在只剩下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陈芸短 ...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梧 于 2008-12-2 23:37 发表
最近断断续续地在看《巴别塔之犬》,里面的女主人公叫露西蓝森。有天她爬上她家后院的苹果树,掉下来摔死了。无人在场,只有一只狗见证了全过程。
露西的爱好和工作很特殊,做面具。以至于当作者描绘她做的那些美轮 ...

我看到蛇发这一章节了。有点魔幻的感觉。青梧看到哪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