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
一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
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
1. 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
2. 黄振华《论康德哲学》
3.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4. 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
5. 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6. 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
7. 郑昕《康德学述》
8. 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
9. 李泽厚《康德述评》
10. 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
11.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
1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
13. 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
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
第一章前言的目录:
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
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
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
第一章 前言 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
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困境
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2.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3. 为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及范围等认识论问题,早期近代哲学家分为两大派别: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的、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4. 休谟的怀疑论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产生了动摇。
5. 康德所要解决的正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第三节 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名词解释:
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形式:是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主体认识能力。形式是先天的,先于感觉而存在,并不依赖于感觉。
1. 是否除去来源于后天即来源于经验的经验知识之外,还有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性印象的先天知识?为此,首先必须弄清楚“先天的”(a priori)一词的含义。通常人们所说的“先天的”,其实只有相对的意义。例如一个人挖墙脚,我们不待他挖穿就预先知道这所房子一定会倒塌。这种知识是我们在不需要去经验的情况下先于经验而得到的。康德认为,这里的先天或先于经验只是相对地独立于经验。因为我之所以知道房子一定会倒塌,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过类似的知识,并经多次重复而总结出了这样的一般性知识。这种“先天”实际上还是来自于经验,只不过不是来自当下直接的经验,而是来自过去的或间接的经验而已。
康德指出,凡来自经验的知识,其普遍性都是相对的。如“到今天为止,人是要死的”,这是来自经验的知识。到今天为止没有人是不死的。但能不能说以后的人也一定会死呢?不知道,还没见过。总之,经验的知识并没有严格的普遍性。其次,凡来自经验的知识,都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东西事实上如此,而不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不能不如此。总而言之,经验知识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2. 康德认为真正的“先天的”知识是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完全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在我们的知识中的的确存在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天知识,例如,一切数学命题(2+2=4之类)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的先天知识。(康德认为,如果一种知识具有严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那就表明它不是来自经验的经验知识,而是来自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知识。)
3. 既然先天知识是存在的,它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就应该找到知识中先天的因素的来源、构成一切知识的先天条件,并确定先天知识的适用范围。康德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这一考察。
第四节 哥白尼式的革命
1. 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不全都来源于经验”。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 —— 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 —— 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之上。
2. ①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但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
②康德认为何不像哥白尼一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就像颠倒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一样),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把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主观到客观的路线上去。正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一样。
③这样看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
3. ①但是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显现”,;另一方面是“物自体”,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
②虽然休谟对物自体的存在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康德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对应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留下底盘(第三个理由在“理性”部分再详解)。
第五节 先天综合判断
名词解释:
表象:凡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表象,。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例如“玫瑰花是红的”,单个概念“玫瑰花”和单个表象“红”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玫瑰花”和谓词“红的”用系词“是”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察。
3. 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一判断中,“广延”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物体”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所以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并没有给“物体”这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分析判断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即只是将概念中已有的内容更明确地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但它并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的知识,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清晰的表述。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例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一判断中,“物体”这个概念自身包含“广延”的概念,但并不包含“重量”的概念;因而要知道物体是有重量的,不能通过分析“物体”这个概念得知,而必须凭借经验(我们尽管无数次看到物体总是伴随有重量,但却总可以设想一个无重量的物体,如后来宇宙航行所证明的,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这样形成的判断是两个概念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到,凡是经验判断都是一种综合判断,因为它通过经验而把一个原来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概念结合或包括到了主词概念之内,所以它也超出主词概念原有的范围,从而增加了新的知识,扩大了主词概念的内容。但因为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判断,经验是或然的,那么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它却不能得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
4. 由此可见,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个原来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亦即必须给主词概念添加新的内容,像经验的综合判断那样;第二,这种联结必须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像分析判断那样。
二、先天综合判断
1. 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和综合判断一样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和分析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据康德认为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所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
2. 康德最初从数学中发现了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先来看看数学(狭义的算术),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所以是先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2+4=6)。但先天的判断并不等于都是分析判断。例如“7+5=12”,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从“7+5”这一概念中,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来,因为(“7+5”)这个概念只包含这两个数合而为一个数的意思,却没有说到底那个和数是多少。只有通过“计数”而在时间中把数目的关系构造出来。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来看几何学,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命题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因为不论你凭什么精确的仪器,在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也不确定地说这条线恰是这两点间的最短线。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其次,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两点间直线”是性质的概念,而“最短线”则是一个量的概念,从“两点之间直线”的概念中分析不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来,只有借助直观(作图、测量)才能把二者综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判断。总而言之,该命题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
第三,来看一下物理学,康德认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例如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个基本原理绝不能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因为在经验中,凭你用如何精密的观察,运用如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确切地观察出变化以后的量绝对地不变,而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差的。其所谓“不变”是我们先天的假定,而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个原理是先天的。其次,从“物体”和“量”这两个概念中并不包含“不变”的意思,这个意思完全是判断中加给“物质的量”的。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前面提到的“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等等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最后,形而上学的知识是否是先天综合判断呢?这是康德关注的重点。康德认为,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这一解释将留于“理性”部分再来作解答。
三、问题的提出
1. 既然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在各门科学中的存在是绝对不容怀疑的,在形而上学中也是应该存在的。那么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真正说来就不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即考察其普遍必然性的根据、来自何处和它的方式。)
2. “二”中我们认为数学(算术和几何学)、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形而上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的。那么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便可以分为(以下括号内的引号中的文字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相应的章节名称):
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在“先验感性论”中解答)
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中解答)
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在“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中解答)
由于形而上学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述一种理想,有其特殊性(“理性”部分再详解),所以康德又提出了怎样能够在将来建立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该部分归在“先验方法论”中来解答。
3. 我们知道,知识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质料是通过后天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先天综合判断的综合性便来源于此,那么其先天性又是从哪来的?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的便是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就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因此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证明人的确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不等于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
第一, 唯理论所说的天赋观念有任意性,每个唯理论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赋观念,他们没有一个关于天赋观念的统一标准,没有交代为什么有些观念是天赋的。而康德的则不是。
第二, 他们把知识的基础归结为天赋观念,却没有进一步考察天赋观念的基础何在,它们的天赋观念是假定的是独断的。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09-12-31 20:1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