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阿固读诗3期:阅读竹露滴清脆(第四期,可自荐,请附作品一二.地址可.)
从竹露滴清响 诗歌,我想说说关于诗歌的古典美。
众所周知,有很多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和情境常被我们借用,但是关键的是如何出新,然后走出前人的影子。这就要求作者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要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定的造诣。我们不能被覆盖在前人所营造的氛围之下,否则那就不是诗歌,而是读后感。那样的诗歌,可写可不写,写了是白写。
在我看来,诗歌不外是几个词语之间变换的组合。就好象两个人的婚姻,你和某一个人组合在一起,或者是幸福的,或者是不幸的。
暂借问。只是一个诗歌的大的背景,一看,似乎很空,空间感太强,然后突出你要表现的东西看上去很难,但是如果找到了点,那么对全面的铺展将是有益的。
对古典诗歌略有所知的,都应该知道这个词来自:停车暂借问句。在不知觉中首先就想到了原诗歌的气氛中了,那么就导致我们对从新结构后的诗歌有了一定高度的要求了。
就我看来,这一首写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唯一的遗憾是切入的浅了一点,在感情上的色彩不够浓烈,不够狠。读来有种不关痛痒。但是诗歌中有很多句子都写的相当漂亮。
●《暂借问》
作者:竹露滴清响
那个男人坐在那里很久了
北风一吹,头发就和乱草一起
奔跑到童年
他的第二口酒一定是为了初恋
美得冰一样清脆透明
瘦削的样子,似乎可以被纸上的轻烟带走(这里的语气应该肯定点,不要似乎,如果用我的语言习惯,我会写{纸上的轻烟将他的消瘦###})
他和她告别 需要一瓶酒的功夫(这几句太突兀,破坏整体的和谐,建议修改)
恰好,太阳从东山移到西山
他起身拍土
心里装着所有的海水
全诗显得单薄,情节太慢,语气不够急。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表现这样一个场景似乎力量弱了一点,应该对“她”这一角色还有必要的交代。至于如何控制那个度,则要自己思考。
而去留一首我就相当喜欢,词语用的到位,技巧把握的刚刚好,不艰难,不晦涩,不做作,语气轻松,情感适度,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地方。
我是相当喜欢其中某些句子的,比如“无数的肋骨奔跑呐喊着在回家的路上”等等。
我们能从诗歌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她想要交代的东西,空间留的也不多不少,适合慢慢的回味。最后段,在我看来,似乎又太沉重了。
●《去留何处》
这里应该是黑夜的乐园
诱惑的月光,引出一两只狐狸
墓里嘁嘁喳喳的耳语
甚至有火车,呼啸着开进来
拉着每一节,向重生靠近的骨头
亲人熟悉的气味
飘在树下的阴影里
无数的肋骨奔跑呐喊着在回家的路上
第三声鸡鸣
锁住所有灵魂的爱与恨
白天,这里有距城市二十公里的沉默
看园人修剪着俯首可拾的孤独
树枝上挂着死因,癌症触目惊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