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4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诗歌散文化之我见》
诗歌的散文化,田雨在那篇《关于诗歌散文化的特点及其应用的小技巧》已说明,我只作些许的补充和个人意见。
1、诗歌散文化和散文诗的区别
诗歌散文化,前提和基础是诗歌,散文化是其一种手段和手法表现而已,如同口语化等,只是在主张吸收散文的句话和特点,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黄遵先就曾提出"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也就是种诗歌的表现手法;散文诗本身是散文和诗歌的合体,核心是诗,形体却是散文,,强调其无拘无束性,刻意摆脱诗歌形体的束缚,而自身形成种界限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独特文体,不属于任何一方。
例如:
但我抵达时,想必昏黄已至
你就给我盛碗寡稀饭,一个干馍
等我吃完,有了眼泪
抱着你思乡的头颅痛苦一场
——西马《抱着你思乡的头颅痛哭一场》
在这里顺便引上我的,有点卖弄了,借助分析下,这些语言如果分开来,也就是散文的句子,这里我就加入散文灵活的句法。几句中,有些句子是可以不分的,但散文句法的特点就是长短伸缩自如,借助逗号来完成此过程,以形成其诗歌的节奏感,但没丢掉诗歌的形体要求。
父亲,只对他的锄头负责。
父亲预先的衰老了,那是一种生命的透支,他被黄土地打染成黄土的样子即是明证。
父亲永恒不变的镜头:
田梗上,点燃一支烟,思索,然后弯下腰去,与土地作一次次深入浅出的
——黑马《父亲》
这是散文诗,大家可以由此看到散文诗的形体和格式,随意,完全不同诗歌对其格式本身的严格要求。再此我就不细说,大家自可分辨其不同,着重一为表现手法,一为形体,二者截然不同
2、诗歌散文化和散文
诗歌散文化和散文,两者区别也是表现手法和形体之不同,不过相对来说,更易区分。
记得曾有个作家对小说、诗歌和散文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散文就是你平平常常的走路,诗歌就是你正走着突然间飞到蹦到月亮上,小说就是撅地三尺以找寻宝藏。小说暂且搁下。
散文突出的就是自然随意性,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出来;而诗歌就不一样要的是其超强的想象力,对生活中的美要用诗性的语言来呈现,还有注意诗歌的形体要求,不能随意而为,说到哪写到哪。这就有点外了。
散文化的诗歌,前面已经说过运用散文的句法和特点,主要是要吸取散文语言的自然清新,还原诗歌的真实,但一个要求这点是基于对语言的强有力控制,否则极易陷入感情的泛滥和语言的拖沓,造成诗意的削弱,得不偿失。这点要求诗人必须克制自己过多的感情宣泄。口语化诗歌这点就在此犯了极大的毛病,当然这只是指一些人而言的,这点后面还要论述。
关于散文化的负面印象就是一些诗人不注重对语言的打磨,而肆意放纵感情,才造成的。所以有自觉的诗人要对自己负责,不管相对什么表现手法都要注意格式和语言的。
3、散文化和口语化
散文化和口语化,两者都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之间源源甚深。诗歌就是从口语中慢慢演化而来的,相对汉语诗歌来说,几千年来,诗歌的文学至高性,早已和口语脱离,但时不时还有展现,我觉得许多元曲就是掺入了口语,例如
《双调。清江引。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 每日相催逼
常挑著一担愁, 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新诗,尤其进入九十年代后,口语化已经成为诗人寻找新诗出路的一种手段,且市场之大难以言语。固然这其中有许多佳作,很有代表性,但只要细细分析就会明了诗人对语言的驾奴是何等之强,绝不如现今许多泛滥之作。口语化提倡的是感情的真实展现,用生活中的语言发掘生活中蕴涵的美,但这点与诗歌本身有点相孛的,诗歌是不允许过多生活语言的应用的,确切的说现在许多口语诗完全是口语的组合,失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因此遭受许多非议,亦使散文化遭受连累之罪。
散文化,要求生活化的语言要提升到诗意的语言,而句法结合些散文的优点,来增强诗歌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更易令读者接受,而不致陷入”诗人懂而读者不懂“的境地,惹得干尬。从某种意义上口语化是其的异化形式,那些句子的铺情都是散文的手法,但就是太过偏激了,只注重感情的表达,却忽略了诗歌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对语言的苛求。
前面已经说过有些元曲掺入了口语,这里我也建议口语化应该学习参考些前人在此上的经验,以使其能回到正途。
有些人或许会说,散文化是采用了口语化的一种延伸?这点就大错特错,在田雨的那篇文章已经说的很明白,关于 诗歌散文化这个口号已经提出很久,可以这样说贯穿整个诗歌的发展过程,在汉语诗里尤其明显。
4、语言和内容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表现,二者相辅相成。情感体现的方式就是内容,也就是内容和语言之间价沟的桥梁也可以说是情感了。情感需要内容来呈现其本来的面目,而这途径需语言这个工具来实现.因此,语言显得尤其重要,而并非如有些人所说语言只是外衣。语言表达如果不到位,是很难完全表达出情感,内容显得单薄,失去应有的艺术之美。
事实上,我们写诗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内心对美的一种渴望,无论是愤怒、哀怨或者欢喜都是为了心底那对美好向往才吐露的,文字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利途径,我们就借助他们来把心中的那些虚有并不存在的东西用其形式使其存在,并赋之以美,而这个美是通过语言逐步实现,同时语言语言也是顺着诗人的情绪而跳动而出,形成一种节奏感,且产生种韵律之美,这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诗人通过语言把他的思想和想法传递给读者,在读者心中就会形成一种意境,或者情趣,或感伤,或感动,或欣喜等,总之给人产生种愉悦之感。其实人所追求的美就是能和外物通过折射在自己的思维里形成一种与其潜意识相契合的节奏,并使之莫名的呈现给大脑,使其受情绪感染。一首诗的被阅读过程之中,视觉是相当重要的,而给视觉冲击的只有语言,语言的外在美变会在读者的第一印象里形成一个定式,这好比一个人的初恋,初恋总令人难忘。可见语言在其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这方面的故事,贾岛骑驴为一个“敲”还是“推”字,误阻韩愈的路;“吟安一个字,捻段数茎须”也是此理;“惊天地,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等都是这方面的。古人尚对语言重视如此,今人又何必忽视呢?
我说语言之重要,并不是忽视内容的重要性,如果语言是衣裳,身体是内容,情感就是灵魂。没有身体人就没有灵魂。身体高矮胖瘦,是其给人的外人感觉,如果穿着得当,会给人种很舒服的感觉,不然你上身穿西装下身穿短裤,不伦不类,或者冬穿短袖夏穿棉袄,都会让人觉得很不合习惯,而且为之难受,而恰恰现今许多诗歌就是如此。人是衣服马是鞍,一件合身得体的衣服会给人的整个气质为之涣然一新,还有人审美的观点先从其表面看起,因为一个人的接触都是先从视觉进入的,相对诗歌来说语言更加重要,要求诗人们要极其认真负责任的对待,不然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为人多笑。身体给人的感觉从你那一刻就定型了,胖有胖的好,瘦有瘦的美,高有高的秒,矮有矮的巧,内容也就是这样,简约有简约之美,复杂有复杂之美,这还不是决定因素。俗话说的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其的内在气质,就是灵魂,就是情感,灵魂付之身体以增加其生命力,情感付之内容以呈现其美感。而身体和情感多合而为一,不可分的,分了就都不存在。我在这里是为了更能表明一些,余下的我就他们作为一体,通称“内容”
内容是一首诗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内容的好坏,取材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地方。它关系到能否令读者达到愉悦之感,也就是美的核心。一枚果子如果外表是完好的,而内部是坏的,那也只是不能吃的,就是个花瓶可观不可碰。
散文化的诗歌要求语言的自然清新,不做作,就是为了力图避之内容的空洞,我前面关于这些语言说了很多就是为了此打基础的。但诗歌的散文化更倾向内容,它的本意就是为了回复诗歌的真实,避免无病呻吟,给读者最美的感受,这一切内容的重要性不言可知。它力求语言上的清新自然,内容上的充实饱满。内容如何表达,取决诗人自身的感悟,和对语言的控制和运用。内容应尽量做到“少一寸则显守,多一分则显肥”,肥胖适宜是最恰当,这要求对内容上的要求甚高,诗人不能知难而退,本着一个诗人应尽的责任要力图做到。田雨已在那篇文章中其进行了适当的规范,在此不多说。
5、诗歌散文化的节奏和韵律
大家都对诗歌的散文化会丧失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大可不必,诗歌的美就美在它的韵律和节奏在内心造成一种波动。
诗歌的散文化并不是不要节奏不要韵律,语言依旧是诗的语言,但更体现在内容上,宋诗在语言上和韵律上做的都比唐诗要好,为什么它没有唐诗的成就高呢?原因就在于它的只注重形式了,而忽略了内容,汉魏诗歌为什么会评价很好呢?原因就在于它注重的是内容。诗缘情而作。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诗歌的散文化并不是坏事,白居易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方面了。
诗歌的散文化只是想把情感更真实自然的传递给读者,而诗歌的节奏和意境就在这个传递过程中悄然让读者过渡到其领悟的诗歌氛围之中。至于节奏和韵律只要他的情感表达到位,二者会自然出现,不用作者刻意为之,当然适当时也要注意调整一下。
余上为我一点小感触,希望大家给我指正。
作者:西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