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87|回复: 21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作者:田雨
在此,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诗歌的地位。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原始的一种文体,种种迹象表明,文字产生以前诗歌就产生了,文明前夜的原始人在向后世代代传递先民的历史、生活经验、宗教禁忌等内容时就大都采用诗歌这一易颂易记的形式。也可以说,诗歌是一切其他文体的母源,它为文字产生后的它种文体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营养,考察一下早期文献,韵文的痕迹很明显,早期四书五经的学习关键是靠"颂"的,这正体现了它们与诗歌割不断的联系。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文字系统不发达的民族诗歌越发达。比如,我们周边落后的少数民族有许多宏大美丽的史诗及其它类型诗歌。这可能是因为文字系统的落后限制了表达方式的多样选择性。但是,是否可以这样说:文字系统的完善是诗歌地位式微的决定因素、其他文体的发展排挤了诗歌的可应用范围呢?恐怕这就要牵涉到诗歌的进化发展问题。汉语诗歌很早就面临这一问题。
   汉民族没有史诗,《诗经》商颂、周颂里一些有一点史诗味道的篇章,形象即单薄,事迹有很简略,不足以称是。可能正因为这样脑蚓龆撕罄吹氖璐蠖家允闱槲鳎?诗缘情而作",短小精致,而将叙事议论的功能让位给了散文。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号称泱泱诗国的中华,诗歌其实并没有取得文学上的统治地位,它甚至很大成分上是文人业余消遣的副产品,与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宋明理学等著述相比卑微得多。中国诗歌很久就有强劲的竞争者。
   一直到现在,诗歌"缘情而作"的观念都很流行,"缘情而作",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对其片面的、缩小的理解上。';缘情"。也就是触动了自己的感情,引起了心灵的波动,这指诗歌写作的起因,在美学上就是产生了美感。诗歌的写作正因为对某些事物产生了美感,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可就有些人喜欢"感情用事",一句一个"我"字,以"我"为中心,没有节制。
   诗歌的异化还体现在形式上,这点在前几章多有描述,不复在论。所有这些都需要散文化来改造。诗歌散文化应包括语言的散文化和内容的散文化,忽视任何一点都是不彻底的。
   大家都知道,语言只不过是工具,不是诗歌应关照的最重要方面,但语言运用不好直接影响意思的传达,因此也是基础性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成熟的语言,几千年的散文创作为汉语构造了完备严密的语法系统,而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为了压韵对仄的需要,前置后置的现象很多很杂,不能形成语法。所以诗歌要吸收散文严密的语法,构成清晰的诗句,不至于让读者模棱两可、不知所云。即使是现代诗歌,也有许多不合语法之处,名词动词相互交换、胡乱运用形容词、名词代词乱放等现象很突出,这明显是对汉语的异化,此风不可鼓励,应当批判。且,散文化比口语化更中性,更易于实现和大众接受,我认为应当有优势。
   散文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准确地说古典时代的史书、策论、祭文、墓志等都是散文的。现代散文成了一个独立的问题,内容有所分化,但散文语言却融入到其他文体之中,杂文、社论、报告文学甚至现代小说都具备描写抒情性文字。诗歌比散文更古老,因此也仿佛比其它文体更保守;诗歌有独立的体系,也因此更流与自我束缚。总地来说,中国诗歌向来内容单薄,抒情性文字多而叙事性议论性文字少,虽有杜甫、白居易等的努力,但影响不强。中国文人的喜怒哀乐等被写遍了,而一些更应该关注的东西却很难入诗。诗歌的内容需要开拓,自然景色、农家琐事、历史事件、人物命运、所观所感等等,在心里留下痕迹的事物皆可为诗。而且不应在乎写不好,或写出来的不象诗什么的,要象写散文一样大胆。这样才能内容丰富、清新自然。
   也许会有人,这样以来诗歌就会滑向散文诗,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关键是要把握住一个度,篇目所限,在此先存而不论.
   诗歌的散文化当然也不排除技巧的运用,技巧是对前人好的写作经验的总结,这笔财富弃之不用岂不可惜。在忠诚于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越是能够吸引人,越是能够传达我们想法,就是越应被我们采用的。
   比喻是最基本的,也是运用最多的一个技巧,就好比一座矿藏,富矿已被采掘的差不多了,什么白如雪、轻如风,快如闪电,疾如流星等现在再用就显得俗套。因此比喻的运用要注意一个"有"字,出奇制胜,发掘本体喻体更深层的联系。象征比比喻更需要想像力,象征的效果就是让读者读此及彼,使读者的经验与作者产生联系。象征有总体象征和局部象征,运用得当,如虎添翼,运用不当,适得其反,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奇诗怪句就是象征运用不当,造成跳跃性过大,读者的想像被迫脱节所致。而应和是更高深的想像,它要求作诗者调动自己的眼、耳、鼻、口、舌等身体一切器官,真正达到神人合一,这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抵达,它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天赋。
   上面所述都是写诗的常用技巧,对于诗歌的散文化而言,还有一项技巧需要重视,那就是"赋"。"赋"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技巧,但运用不好容易流于庸俗。诗歌背景的构造,一些必不可少的描写,议论都要"赋"的加如,,甚至象征和应和语境的营造也是非"赋"不可。"赋"在运用上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铺陈,直接将读者带进你的诗歌世界。诗歌散文化关键也在于这一个"赋"字,它要求向散文一样自然的语言,但要特别注意长句短句、内在韵律的搭配,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气势上震撼人心。  
   诗歌散文化最基本的思想是:内容重于技巧、整体美胜于个别句之美、句与句搭配好、段与段搭配好,全篇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乎汉语语法,不出现让人费解的句子。这就是我对诗歌散文化的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有不同提法,请看——
〈根除新诗的散文化倾向是新诗走向新生的关键〉
               董培伦
       中国新诗经过80多年的曲折发展,时至今天越来越走向低谷,越来越变成令人厌恶的丑小鸭,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有条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时至今天,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抒情形式.目前诗坛上流行的形式就是散文化的白话诗。
新诗的散文化首先表现为毫无诗意可言的口语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诗的散文口语化越演越烈,过去一些写作比较严谨的老诗人也一反常态,跟随所谓的先锋派、后现代派效仿西方现代派写一些枯燥文字,或者学习网上那些毫无诗意可言的所谓的口语入诗,成为口水泛滥的泡沫诗。
可能有一些喜欢现代诗的理论家或写作现代诗的诗人反对我的提法。他们可能搬出我们所崇拜的已故诗坛泰斗著名诗人艾青先生早在1939年就提出的一篇“论文”《诗的散文美》来反驳我。其中可能会引用这样的论点:“有人写了很美的散文,却不知道那就是诗;也有人写了很丑的诗却不知道那是最坏的散文。我们嫌恶诗里面的丑陋的散文不管它是有韵与否,我们可酷爱诗里面的那种美好的散文,而它却常是首先就离弃了韵的羁绊的。”“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
艾青先生以上的论点,是在中华民族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时提出的,当时,对于抗战诗歌的发展,使诗成为炸弹和旗帜,鼓舞全民抗战,争取民族的最后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勿需讳言,对以后新诗散文化倾向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是这不能归罪于艾青先生。这是那些片面追求散文化倾向的诗人曲解了艾青先生的原意。他们忽视了艾青先生在这篇短文的结尾部分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即:“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那种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而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决不会因于它有好的音韵。”在这里艾青先生反复强调的就是诗的形象性。因此,诗的散文美,诗的口语化都离不开诗的本质——形象性。
口语入诗,一定要坚持口语的形象性,即口语的诗意化。
著名诗论家、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诗的格律》一文中谈口语入诗时,曾这样说:“我并不反对用土白作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口语入诗,必须经过选择,或经过锻炼加工过的口语,成为具有诗意的口语,才能入诗。记得我的家乡诸城市,在解放前流行这样的口语:“家里穷得上吊找不到一根绳子”;“十冬腊月穿一条灯笼裤”;描写大自然的口语有:“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初春的柳枝绿成了鞭”等。我认为这样的口语是具有诗意的口语,才是有生活气息,有生命力的口语,这样的口语入诗才能提高诗的质量。然而当今诗坛一些所谓的现代诗人提倡语言的本真口语的本真,既不选择也不加工,把一些毫无形象毫无诗意可言的口语写进诗里。成为令人厌恶的口水和泡沫。
新诗散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零乱散漫没有节奏感。使新诗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艾青先生在提倡“诗的散文美”一文中,并没有反对诗的押韵或反对诗的节奏。只是反对比坏的散文都不如的押韵的伪诗。他在同一年写的“诗与时代”一文中在分析了新诗的发展历程后,强调指出:“目前中国新诗的主流,是以自由的素朴的语言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致相近的脚韵,作为形式;内容则以丰富的现实的紧密与深刻的观照,冲荡了一切个人病弱的唏嘘,与对于世界之苍白的凝视,它们已在中国的斗争生活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儿请注意、艾青先生强调:“目前中国新诗的主流是以自由的素朴的语言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致相近的脚韵,作为形式。”这种提法和五十年代人们写诗所遵守的原则:“押大致相近的韵”是一致的。这与他沉默20年复出后所写的大致押韵的新诗创作实践相一致的。
这种肯定和坚持新诗的节奏与押大致相近的脚韵,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顺应中华民族对诗歌的欣赏习惯的。因为中国是诗歌大国,而且具有四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从古歌谣到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古体诗词等,一路下来,源远流长。无论是三言还是四言诗,或是五言诗、七言诗、九言诗,绝大多数是押韵诗。而这些诗的精粹之作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陶冶着人们爱美的心灵,培养着人们欣赏诗的习惯。这习惯不仅深入写诗人的骨髓,而且也使热爱诗的读者刻骨铭心。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后,胡适等先进的文化名人提倡写白话诗,抛弃束缚思想的格律诗即文言诗。这是符合时代潮流、顺应民心,推动文化发展的文明举措。新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不仅有理论的鼓吹而且有创作的实践。新诗在脱离旧体诗写作方式的同时,依然保留了诗的节奏与押韵。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说:“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他的诗集《女神》中的诗是坚持了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新月派一大批诗人对新诗的节奏与押韵不仅在写作实践中而且在理论的阐述中同样坚持了诗的韵律与节奏。可以说他们对新诗形式的建立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像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就是指的诗的韵律与节奏。著名诗人陈梦家在“新月诗选”序言中指出:“我们不怕格律,格律是圈,它使诗更显明、更美。形式是感官赏乐的补助。格律在不影响于内容的程度上,我们要它如象画不拒绝合适的金框。”此处的格律就是指诗的节奏与韵律。
新月派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坚持了他们的理论探讨与追求。像闻一多的代表作《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拉扬娜》等,藏克家先生虽然不是新月派诗人,但他是闻一多的高足、得意门生,他也深受闻一多的影响。他于1932年写下的传世之作《老马》的创作风格与格律化的严谨性,完全是属于新月派的。我认为新诗发展到上世纪的30年代,在形式的探讨上已经出现端倪,已经俱备了诗的形式的雏形。只是由于八年抗战三年的解放战争,以及日后的三反五反,反右派搞文革等天灾人祸,在走马灯般的轮番轰炸下,至使新诗的发展特别是形式的探讨上没有得到继承和延续。使本来已俱备雏形的新诗形式完全夭折。新时期开始后,新诗又开始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一些所谓的先锋派,后现代派不要传统不要祖宗,一个劲的反反反,反修辞、反文化,最后走向反诗歌的道路,把新诗写成天书,写成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分行排列的散文。更有甚者,有的诗人提出要用小说的语言来写诗。遗憾的是有些诗评家对这种没节奏的诗作,不仅不加批评,反而大捧特吹,进一步将新诗导向散漫化。最近某大学一位年轻教授选编了一本厚厚的近两年来发表的“年度诗选”,我翻了一遍找不到一首诗是押韵的,我不知道他懂不懂诗韵。懂不懂中华民族对诗的欣赏习惯。
新诗的散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令人不堪卒读的冗长化。俗话说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21世纪的今天,裹脚布已经绝迹了,但又臭又长的散文化的诗却没有绝迹,而且越演越烈。
诗是语言的艺术。就是以最简洁最节省最少的语言表达人类最丰富的七情六欲。假若把一首诗比作一座诗的圣殿,那么每一行诗应该是支撑这座圣殿的不可动摇的栋梁和柱石。撼山易,撼这些梁柱难。自古以来,有很多锤炼诗句的佳话在诗坛流传,像杜甫的写诗座右铭:“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推”、“敲”等,一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锻炼诗句,为写好一首小诗而辗转翻侧。现当代诗坛泰斗藏克家先生在锤炼诗句上,也是我们效仿的典范。他的追求是:将每个字句像拧螺丝钉一样恰若其分的拧在诗行里。他生前曾亲口对我说过,他的名篇佳作,八句小诗《老马》,从灵感爆发到构思成篇,整整用了四天时间。其认真琢磨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和钦佩。这也告诉我们经典性的诗作必须有千锤百炼的功夫。
可是当今的诗坛,正在粗制滥造着诗歌垃圾。越写越长,越来越小说化,越来越散文化,而且堂而皇之地登载在一些大型刊物上,让人望而生畏。在这儿我想举一个例子。今年6月我在某刊物上读了一位诗人的一首三四十行的诗,读完之后,令我大失所望。我觉得对一次车祸的剖析,不是诗的形式所能胜任的,但它是按诗的形式排列的。这首诗的前面说了翻车的过程,然后是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起车祸。分析的结果是,因为刚刚下了雨,他乘的车子又恰巧来到这儿,所以翻了车,原来是机缘造成的,没有这凑巧的机缘决不会翻车。好像告诉读者一个人生的哲理。我不反对向读者进行诗的哲理的启迪,但我反对将一篇散文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诗去完成。因为诗不是哲学,不是说理文章,诗中的哲理是抒情中折射出来的。因此,不管怎么说我不愿承认这是一首诗,尽管它也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遗憾的是在很多刊物上所发表的诗歌,动辄三五十行。有的诗句竞然长达二三十字。如此看来诗的精炼、短小、紧凑早已被抛上九霄云外。写诗者与编诗者真是不谋而合。
以上罗例了当今诗坛出现的散文化倾向三个方面。即:没有诗意的口语化;没有节奏的散漫化;没有节制的冗长化。仅这三个方面就已经败坏了新诗的名声,一提到新诗令人皱眉摇头。难怪一些诗坛前辈,写新诗的老将有的改行写旧体诗。而一些爱好诗歌的读者,重新回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优美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后来者,青少年们也爱押韵上口的古典诗词,不爱读杂乱无章的现代诗。可以说新诗已经到了没人接受的地步。因此,抢救新诗,必须先从革除新诗的散文化入手。追求诗意盎然,恢复音韵节奏,提倡短小精干,是新诗走出低谷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表于 2005-11-1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建议,大家都来看看,学习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大家有兴趣可探讨呵
发表于 2005-11-1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晕倒,正好针对偶
发表于 2005-11-1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这样的帖子好,大家论论,百家争鸣。
发表于 2005-11-1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汗,两篇都好极端:(
发表于 2005-11-1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诗是语言的艺术。就是以最简洁最节省最少的语言表达人类最丰富的七情六欲。追求诗意盎然,恢复音韵节奏,提倡短小精干,是新诗走出低谷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好长  看的眼疼了  写的真好  受益天子辛苦



发表于 2005-11-1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对史诗的理解是一种误会,是把诗定义为音韵的修齐以便于内容的传记。这是诗歌理解的一种低级层次。诗是一种不断拔高的要求,不是一种过往的看齐,放任轻狂易修身律己难。散文诗化是一种审美的取向认同,但诗歌散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人格的堕落。
发表于 2005-11-1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这个贴子最后由空手道在 2005/10/31 09:37pm 第 1 次编辑]

而判断一个文本形式是否可以定义为诗歌我想也可以下面几个要素中寻找依据:第一是诗要有所指征,诗是一种表达冲动因而引发的对语句和词汇的寻觅,是内心恐惧和欣慰的外象。第二是诗要有所建构,是一种语序和语境的安排,让人必由的通过解读来获得恐惧的信息和欣慰的分享,同时诗是一种可以健康生活的能力,让自身和外在保持着一种关联的能力。第三是诗要有所包藏,人的快乐是一种游戏成分,它自动选择心智尚向,如果解读诗歌的过程能产生寻宝趣味和闯关趣味就能留驻更多的关注。第四是诗要有所体谅,无论是诉求还是给予诗的目的是人群,而保持心态上的平和和更多的对自我性命之所在的认识是诗的基点,诗要成为诗要有“不亢不卑”的人格修养。如果可以归纳我想它们是尚诚、尚仁、尚智、尚德的四尚标准。如果失却了这样的标准那么会失去诗的崇高性,也就失去了诗对于我们所要坚守的意义。
发表于 2005-11-1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还应该重温一下诗歌的三要素:
1、丰富的想象力
2、精练的语言
3、实足的韵律
发表于 2005-11-1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象懒婆娘裹脚步一样长的长句诗,意象杂乱繁锁的思绪紊乱诗,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发表于 2005-11-1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散文诗化是一种审美的取向认同,但诗歌散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人格的堕落
发表于 2005-11-1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诗和散文区别的根本界定是什么?不过是众口不一的个人感悟。
发表于 2005-11-1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诗歌散文化的必要及一些应用上的技巧》

我进来学习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3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