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渔郎

众说太极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在参悟太极图内涵基础上创造的拳,所以叫太极拳。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鱼阳鱼的图案,分别代表阴阳二气。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2.1太极拳定义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2.2太极的含义
是指一个范畴内(混元体,混元是指形、气、质,是指有形物质的三个根本要素,其中的形可比附于现代科学称述的物质的“质”,气可比附为“能量”,质则比附为“信息”。因此可以用现代语言做如下说明,即:混元气是由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混化而成的一种标志该事物整体特性的特殊物态。)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状态,即犹无而有,犹有未分的状态。
无,即是无极状态,形同大霾,一片混沌,阴阳不分。
有,即是两仪状态,天高地厚,万物分明,阴阳已分。
2.2.1太极的性质
第一、即是有无共存状态,似有非有,将有未分,一念初萌。初萌是一念萌发过程中的状态,一旦形成,阴阳立分。
第二、太极貌似于无,但阴阳之道已存,蓄势待发。而一经发动,阴阳就真切地显现了。
第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元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元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元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2.2.3古人如何表述太极
第一、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第二、“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2.3太极拳特点
第一、风格上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
行云流水。
第二、拳势上圆转的、弧形的、螺旋的。
第三、追求上用意不用力。暗合太极拳道,不求力猛拳快,而是阴胜。
2.4太极拳理论基础
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2.4.1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2.4.1.1太极拳与阴阳
太极拳经典王宗岳拳谱多次提到了“阴阳”,并指出要避免双重之病就必须知道“阴阳”,只有“阴阳相济”才能懂劲而拳术愈练愈精,可见“阴阳”对于太极拳的至关重要。必须要注意的是,古人习惯将有的中心词的定语省略掉。比如《黄帝内经》在论述健康因素“喜”与致病因素的“喜”,就将这不同之“喜”的定语省略掉了。王宗岳拳谱中的“阴阳”,明显就是一种省略说法,就是说王宗岳拳谱中的“阴阳”是有具体所指的,与“有名而无形”的哲学概念的“阴阳”不是同一层次的抽象概念。“知阴阳”并非单单指知道太极拳中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是指要知道太极拳有特殊、具体内容之阴阳。那么,太极拳特殊、具体内容之阴阳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指太极拳练用者肢体的各个部位特殊的动作反应,就是指有关特殊的拳术、拳功、拳法、拳理等,正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遗论解明》中所说:“太极分阴阳,由阴阳演为变化万象也。凡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中定也。”再进一步地说,太极拳之特殊阴阳包含了太极拳中可抽象为“阴阳”的各种关系,比如神与气、用意识与不用意识、动与静、不动手与动手、被动与主动、从人与由己、虚与实、轻与重、虚腹与实腹、松腰与竖腰、疾与缓、刚与柔、用力与不用力、发劲与运化、耗气与养气、上顶与下沉、向前与向后、方与圆、弧与直、外开与内合、外棚与粘回、轻灵无根与沉稳有根、开展与紧凑、明显与暗微等等。《杨氏老谱·太极阴阳颠倒解》就明确地将有关太极拳的所谓特殊的“阴阳”抽象为属于阳的: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属于阴的: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而这些阴阳的特殊性则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又体现了相反互根、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与相济等阴阳的基本原理。
第一、阴阳相反互根
阴阳相反互根就是老子所说的“负阴而抱阳”,说的是阴阳最具特征性的普遍规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而太极拳具体阴阳有其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相反互根规律,这一规律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有大量的反映,比如: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胸背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有上即有下”;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腹内松净气腾然”;
“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等等。
以“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为例,“虚灵顶劲”向上为阳,“气沉丹田”向下为阴;表现为感觉头向上顶,全身向下松沉;但这种“顶”是“不顶之顶”,即头部并不上升并且毫不用力、毫不主动,是“顶而不顶”;这种“沉”则是“不沉之沉”,即整个身体站立高度并不下降并且是不用力的下沉,是“沉而不沉”;只有这样的“沉”,才会有“顶”的感觉;也只有这样的“顶”,才能发生这样的“沉”;“顶”和“沉”是相反的,但这“顶”却由“沉”而生,如果无“沉”即无“顶”;这个“沉”又是以“顶”作为保证的,如果无“顶”即无“沉”;所以,“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中,“顶”和“沉”这对阴阳是既相反又相互依存而互根、相互不能分离的,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一方,或者分离﹙如不同时﹚,“顶”和“沉”也就都不存在了。外家拳也是讲究头上顶与身躯下沉的,但其头上顶与下沉都是主动与用力的。因此,虽然,太极拳与外家拳共用同一个词汇,具体的内容却是有内在性之迥然不同的。太极拳中有许多阴阳关系都是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相同的原理,有许多形态、感觉、劲力都表现为对撑互展,有前即有后、支撑八面,如不以这一具有太极拳特殊性的规律作为法则,也就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
第二、阴阳相互消长
阴阳相互消长是万事万物发展动态的普遍规律,太极拳之具体阴阳也有其特殊的消长规律,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反映这一规律的歌文也很多,比如: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上下相随人难进”;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沾连粘随不丢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本是舍己从人”;
“无使有凹凸处”;
“无使有断续处”;
“往复须有折迭”;
“运若抽丝处处明”;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等等。
以“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为例,反映太极拳与人接触的运化,表现为“不丢不顶不瘪”地随人而动和如环无端地无始无终,著名太极拳家叶大密先生还借中医针灸理论将其形象地说成“逢虚必补,逢实必泻”;从军事理论看,其中还包含了“避实击虚”;太极拳的许多动态都表现出这种不断消长的规律,如果违反了,比如表现出“寸土不让”、“必争一分一厘之地”、正面以力堵截对方的进攻,也就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了。
第三、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阴阳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太极拳武术和健身目的的达到都是太极拳阴阳转化的反映,太极拳许多动态也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转化。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太极拳具体的特殊阴阳转化歌文,比如: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忽隐忽现”;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由着熟渐至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等等。
各种阴阳关系的不断转化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重大特性,尤其是虚实、刚柔的转化,太极拳并不是一虚到底,一柔到底,太极拳以柔为特征,但柔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高效地使用刚,如果认为太极拳没有刚,只有“四两拨千斤”的柔就能够“何坚不摧”,可以不需要内劲的培养锻炼了,就反映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了。
第四、阴阳相济
太极阴阳的运动和存在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易传·系辞上》所说的“动静有常”,文中的“常”即法则的不变性。“动静有常”之意就是阴阳的运动存在必须有相对静止不变的状态,这一状态就是“易”的本义之一“不易”。《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文中的“气”就是指“万物”,而“中”就是平衡,“中”是一个使动词,“和”就是正常;“中气以为和”的大意就是:使万物的阴阳平衡以致使得万物阴阳运动的正常。《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揭示了大自然存在着惊人的“权衡”阴阳变化之能力而使得气候、生态等各方面保持着相对的协调平衡,因而使得各种生命有一个共同的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指出:“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文中的“权衡”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中”。对人而言,生理上的阴阳平衡是维特生命正常的根本条件,即《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文中的“治”是安宁、平静、旺盛之意,也即正常,“精”是指人体有形的组织物质等,“神”是指人体无形的精神,“平”即平衡,“秘”指稳定保持;“阴平阳秘”为互文句,应该理解为“阴阳平秘”,全句的大意是:人的阴阳能稳定牢固地维持相对的平衡,人的精气和心神就能平安而强健。《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文中的“期”就是希望、企图,“阴阳”是指失去平衡的阴阳,也就是“阴阳”之后被承后省略了“不平”;全句大意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大法就是谨慎地察辨清楚人体哪些阴阳发生了偏差,从而加以调整,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阴阳平衡是阴阳相济的一个重要形式和结果,“相济”之“济”字有流通、资助、充足、相平等义。必须指出:相对平衡表现为相对静止,但相对静止不等于没有运动,相对静止是运动正常进行的条件,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如大自然的气候平衡并非全年每天的气温都是没有变化的一样,而是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交替的;相对平衡也不都是等于相等,即平衡虽然往往表现为相等,但也往往表现为不相等,比如人的饮食必须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钙、硒、盐等物质的摄入与蛋白质的摄入在数量上是绝对不能相等的,如果相等,饮食反而是不平衡了。所以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阴阳平衡的形式是气象万千各具特殊性的,如此的宇宙世界才是无穷丰富多彩的。
由上述可知:阴平阳秘,也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宇宙中所有太极正常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和普遍规律,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当然太极拳的阴阳平衡也有着与非太极拳武术不同的特殊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阴阳平衡的歌文如: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正其四体”,“立如平准”,“尾闾中正神贯顶”;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等等;
此外,“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腹内松净气腾然”等反映负阴抱阳的歌文也都包含有阴阳平衡。太极拳的动静充分体现了养气与耗气这一阴阳的平衡,反映为养气存在于耗气之中;太极拳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体现了阴阳平衡,但反映为“视若柔而无刚”,这“刚”是难以觉察的。太极拳动态的阴阳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其平衡又集中体现在“中定”上,所以,许多太极拳先人都把“中定”视为十三势之根本,孙禄堂先生甚至说:“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它妙也”﹙《孙式太极拳诠真》﹚。
综上所述,太极拳之“阴阳”并非现代有的人所说的是玄玄虚虚难以捉摸的,太极拳之“阴阳”既不同于哲学“阴阳”而是有具体所指的,又是具有一定“有名而无形”的抽象性而可以有多种具体所指,总之,太极拳之“阴阳”是太极拳特殊的具体实在一切的代称。学习太极拳“须知阴阳”指的主要就是在太极拳的学练实践中逐步掌握反映为相反互依、消长、转化等的太极拳所特殊的各种要领,而不是仅仅从主观认识方面去辨别判断什么动是阴、什么动是阳。太极拳学练只有掌握了体现为各种阴阳关系和规律的特殊性的要领等,才能真正进入太极拳之门,“由着熟而至懂劲”,从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渐渐“阶及神明”,达到太极拳健身和武术的上乘境界。
2.4.1.2太极拳与五行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是按生克乘侮关系进行推演的,在太极拳法中,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生克变化规律的。
2.4.2中医经络学
中医经络学详解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经”即径,如通达各处的路径;“络”即网,如错综连缀的网丝。经是纵行的干线,络是横出的旁枝,它们互相贯穿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从而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调运作完成各项复杂地内在功能。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背景下,古人将其比为流经中国的十二条大河。经脉的命名和分布在经脉的范围内,计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类。十二经在六脏(含心包络)六腑的统摄下,各自建立一经。由于经脉与脏腑有直接的联属关系,同时阴经与阳经之间又有一定配偶,在整个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故又称“正经”。
这十二条正经,六条是分布在上肢和躯干的,即手六经,还有六条是分布在下肢和躯干的,为足六经。阳经和一部分阴经都上达于头部。又由于人的肢体都有内、外侧两边,而分布在内侧的属阴,分布在外侧的属阳。
于是把手六经中三条分布在上肢内侧一边的叫手三阴经,另三条分布在上肢外侧叫手三阳经;同样,在下肢内侧的三条叫足三阴经,外侧的三条叫足三阳经。
由于古人把易学中阴阳概念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复杂情况,常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把阴分为少阴(阴气初生)、太阴(阴气大盛)、厥阴(太少两阴交尽);把阳分为少阳(阳气初生)、太阳(阳气大盛)、阳明(阳气盛极)。
手足各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把阴阳的三个阶段适当分属,于是就有了十二种不同的名称。又由于十二经与十二脏腑是有直接联属的,再在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上把所联属的脏腑名称加上去,就成为如右所列的十二经脉名称了;十二经还有阴阳、表里配偶的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能互相亲联和影响。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这八条脉的特点上:一、即不与脏腑直接联属,也没有阴阳配偶,所以叫奇经。二、八脉当中,只有督、任两脉有其自己的腧穴,其余六脉的腧穴都是寄附在正经上。三、八脉的命名,是根据其作用和分布的部位而定的。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生理方面: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营”:、“卫”的功能活动是与经脉分不开的。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此外还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 、阴 、等六脉和经别,以及若干络脉,都是错综贯穿在老一辈四经之间,共同完成功能活动。
病理方面:经络的功能正常,能够抵御外邪、保卫身体;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由表入里、由上传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体表。
治疗方面:自古迄今无论用药内治,还是用针灸外治及传统养生,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把经络作为根据的。以用药内治而言,立方选药,都须明确病属何经,然后才依药物的归经法择而选药。在养生方面“内气”则按经脉自运如:心理养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脉路线走行的。
2.4.2.1太极拳与中医经络
太极拳运用说传统中医经络学,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要求以腰为轴,内气发源于丹田,通过缠绕运动,到达任督两脉和布于周身,从而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境地。太极拳运动因其富有独特的韵味和较深的哲理以及对人身、心均有良好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人亲身体验,受益匪浅。太极拳为增进世人健康,益寿延年,加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有益于健脑养生,具有许多特点,表明很适合于中老年人锻炼强身。   
太极拳动作精细优美,锻炼全面,便于健脑养身   
第一、全身锻炼,身心兼顾。太极拳十分强调动作要“一动无有不动”。要求全身凡是能动的部分,都要同时参加活动,不可偏废。以运动量而论,太极拳的运动量是比游泳小。但是,就其全身动作的和谐和细致上来说,与游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身心锻炼”。第一,打太极拳时,要求四肢和身躯各个部位,同时完成协调柔和的动作,而且要求呼吸系统肌肉,包括胸腹部肌肉、膈肌等,同时进行协调运动。因此,心、肺、肠胃等内脏机能,同时受到良好促进作用。第二,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识引导”下完成的。人体在精神高度集中,排除各种杂念,使心境到达一种愉悦的纯净心态,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最佳调节。要求做到内外兼顾,身心同步。   
第二、趣味浓厚,陶冶性情。太极拳动作在设计上,行拳走的要求是圆形的或者弧形的路线。双腿动作要一虚一实,不断地虚实交替变化;呼吸也应该进行有规律的调息动作。太极拳动作要求做到柔和、轻灵、贯串,动作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而使太极拳动作变化层出不穷,充满趣味。浓厚的锻炼乐趣,提高了锻炼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太极拳很突出的优点。   
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使人提高敏感度,一面又讲究沉稳安静,使人消除浮躁。通过太极拳锻炼,性急者,可以改除性急习惯;性慢者,可以培养平稳渐进品格,不至于拖延。潜移默化中陶养性情,在理论上和实际上也都有肯定效果。   
第三、全神贯注,健脑养神。打太极拳要求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眼随手转,步随身移;动作连贯、圆活、稳健、协调;动中取静,静中有动。这些要领,十分有利于大脑兴奋、抑制功能的调整。太极拳行拳时要求做到“用意不重在用力”,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练拳时,应当多以“意识”、“意念”去带动动作,以意识引导动作,而不是靠多用“力气”(拙力)去求得锻炼效果。   
第四、动作柔和、缓慢、轻松自然,利于躯体和心理调整。太极拳是一种“柔性武术”,其动作始终是以柔劲为主。“柔、缓、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柔”的运动方式,肌肉舒缓少用力,不会过于紧张。柔和动作,柔中有刚,肌肉收缩舒张富有节奏,对于肌肉锻炼,对于调节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都有独到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强调以“慢动作”为主,动作“缓慢”,是其又一个重要特点。练习“刚劲”、“明劲”的拳术,动作要求要快要用力;太极拳要求以慢动作为主。“缓”有3大好处:缓慢与柔和在动作时密切配合,对调和呼吸有更积极控制作用;缓和可以节制体力消耗,是健脑强身的有效方法;同时,缓慢适应“用意识引导动作”所要求。缓慢的运动方式,便于意识的引导。   
●太极拳要求行拳必须放松。太极拳的“松”,要求在行拳中做到“无处不松”,“无时不松”。这样,练拳时,不但动作的主要部位,如手腕、臂、肩、胯等部位首先应当放松;胸、腹、腰、背等处,也必须放松。   
“松”的好处是不会引起情绪紧张;其次是保证在呼吸运动时,胸腹部肌肉和膈肌运动都不会受牵制,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柔、缓、松”三者结合,是构成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基础。太极拳练习者必须认真掌握。这些,正是达到健康有效锻炼效果的关键所在。   
第五、太极拳动作和谐、连贯,圆转曲折,自然流畅,引人入胜,有益于调整心理与情绪。   
●太极拳要求的动作“和谐”,它强调全身各部分的动作,都要与手的动作密切配合,做到“一动无有不动”。这样,全身,即从头到脚的所有的动作,便构成一个整体。行拳时,不但动作的进退起落、上下左右要处处相互呼应。同时,在呼吸方面和意识方面,也要尽可能与每一姿式相呼应。做到虚实动静相结合。 动作和谐的作用,使全身各部分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得到锻炼机会;在动作过程中,通过腹部呼吸动作,充分促进人体内脏的活动与代谢。   
●“连贯”,是指整套太极拳在各个动作之间,要做到前后衔接,不能停顿,切不可露出衔接、断续的痕迹。全部动作应该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有如“滔滔江水”一般。   
●大多数的锻炼,身体动作都是走直线的。太极拳则要求走弧线,要求每个动作都走弧线。由于动作是前后连贯,以弧线往返相接,整体动作自然就变成圆形。 圆形动作使肌肉、骨骼和韧带都能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太极拳的连贯、和谐与圆形动作的结合,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既提高动作效果,还可以引人入胜,提高行拳趣味,活跃练拳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家哥哥威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我一起打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郎 发表于 2016-3-23 17:33
跟我一起打拳吧

我这小胳膊小腿的。算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蔓哚儿 发表于 2016-3-23 17:34
我这小胳膊小腿的。算了吧

弱小者最适合玩太极拳了,四两拨千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太极拳不一定用来攻防的,可以养生健身,怡情自乐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这么多很费气的,不如跟我走一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放 发表于 2016-3-24 01:16
说这么多很费气的,不如跟我走一趟吧~~

这么说兄弟也是武林高手了。
你练过什么,老师何许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贴了好多,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O0o 发表于 2016-3-24 15:34
又贴了好多,好多

还有好多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2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渔郎 发表于 2016-3-24 14:49
这么说兄弟也是武林高手了。
你练过什么,老师何许人也。

多年前勤学苦练,现在就只剩下一点底子了,高手?另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放 发表于 2016-3-24 22:18
多年前勤学苦练,现在就只剩下一点底子了,高手?另找吧~~

达到什么程度了。阶及神明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4.3导引术
导引亦作“道引”,导引术,相当于现代的气功和体育疗法,气功、保健按摩、养生武术(比如太极拳、大成拳)都可以归入其中。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传统导引术是中华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法,来调动和激发人体内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导引术治病原理
导引术的理论基础是经脉学说。
其目的就是疏通经络、活跃气血。使经脉正常发挥其运行气血、联络全身的功能,从而达到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维持人体上下左右经脉平衡,调养脏腑气血伤损,调整人体机能失调,恢复保持人体自身天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第一、 改善气血津液的运行以优化身体素质的作用
经脉是人体气血津液的信道,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有赖气的推动、血的濡养,津的滋润,液的润滑,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疏通周身经脉,并且是逐经、顺经、沿着经脉,循环疏通周身经脉,从而改善气血津液的运行、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因此能够产生优化身体素质的作用。
第二、加强人体各部的沟通联系以提高整体协调性、适应性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实现的。经脉操逐经、顺经、顺经、循经、循环疏导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脉疏通,经脉的沟通联系作用得以较正常发挥,从而人体的整体协调性、适应性便可以得到优化、提高,整体素质也因之而提高。
第三、疏导经脉,气顺情和,提高情商
气不顺则情不和,情不和则气逆乱。如肝气不舒则怒,心气不顺则烦,脾气不和则怪。导引对情绪的调节:
一个是是可以消解各种不良情绪,如消怒、除烦、解忧、化悲、解闷
另一个是是改良人的性格、脾气、及性情的稳定性。
导引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绿色、无创伤的养生、保健方法,导引术适合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对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系统以及心理方面的慢性疾病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对于精 神疾病、急病,比如急腹症、骨折等急性病和外伤就不适合。因此学习导引术治病最好要有相关的老师指导,以便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导引术的练习方法
导引属于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它不同于现在的某些以展示人体极限能力为目的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必须竭尽全力,因而在运动中难免会受到损伤。因此,竞技体育与养生锻炼并不相同。中国传统的养生原则,讲究“闲心”(精神要悠闲)、“劳形”(形体要运动)。导引正是为“闲心”、“劳形”而设。就“劳形”而言,又必须“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说要轻微运动,不要精疲力竭。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传统锻炼方法不谋而合。
如印度“瑜珈”的“体位法”,也是为“骨正筋柔”而设。它缓慢平静的动作,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锻炼。高明的瑜珈师,其肢体柔软如婴儿,这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老子的养生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可见,柔软意味着生命力旺盛,僵硬意味着机体趋向老化。人体衰老的先兆之一就是关节僵直、活动欠佳甚至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因此,中国的导引、印度的瑜珈,都是为柔筋软体而设,并不追求肌肉发达,力量强大。
2.4.3.1太极拳与导引术
导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它最早的形态起源于战国以前。后来发展成多种分支。
太极拳就是一种导引。导引有几个要素,要有丰富的动作变化,引气运行:要配合呼吸,有时配合得很紧密;有象形成分,叫做“熊经鸟申”;要结合意念,还要动静相生。这些特点太极拳都具备了。后来的太极拳套路发展变化中,甚至有意识引入了一些没有直接技击作用的导引动作,来丰富套路。所以从纯养生的角度,你也可以把太极拳套路作为一高级的导引健身术来练,强化、突出它的导引效果,甚至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针对某一脏腑、系统进行锻炼。
太极拳家陈鑫在其拳论中就阐述了导引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之根本。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太极拳也是导引、行气的功夫。在传统内功养生中,有行“周天”之说,“大周天”行气路线遍布全身,“小周天”为练任督二脉。太极拳中不完全刻意要求意念引导内气运行周天,但一些拳论认为,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自然能使气行周天。太极拳的很多动作本身就是导引,有导气的效果。
2.4.4吐纳术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属道教内丹筑基功法。
2.4.4.1功理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间,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甚至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长短亦发生变化:初生婴儿,则吸长呼短;渐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则呼长吸短;及至临终,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2.4.4.2功法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一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第一、身法。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干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于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
练功时要求舌抵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第二、心法。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则无法炼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心法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可以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第三、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做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补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 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白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人气中,气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谓之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赋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2.4.4.3吐纳须知
第一、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气,则无饥渴之感,所谓“气满不思食”。种种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第二、练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道经曰:“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练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辅助,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第三、《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欲行真道,须如上士勤而行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养生功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憋端。
第四、平日注意保养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气,《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试看哪位气功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第五、荤胆香辣之物不利养气,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腥荤属沉浊之气,食之必使先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气散而不聚。故均宜避之。饮食宜清淡,以养真气,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气,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练气者不可不知。
第六、不可当风吐纳,练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第七、练气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气。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则情欲不节……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气耗,故宜戒之。
2.4.4.4太极拳与吐纳术
太极拳的调息,也就是太极拳的呼吸。太极拳的呼吸十分重要,要调好呼吸,不但要做静功,站桩,也要在动功中实践、培植、发展。
第一、太极拳吐纳有两层气。打拳时,先天之气从涌泉上升至丹田,后天之气从百会下降至丹田,这样,太极罡气在丹田中混合,并在一开一合、小腹一凹一凸中,完成太极拳的拳势呼吸。 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靠吐纳术练出来的。
第二、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3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重点分析两者之不同,以利于初学者辨别真伪,更快接近太极拳。
3.1什么是太极操
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3.2两者的区别
第一、套路设计上,太极拳讲究攻防方法、变化方法,而太极操讲究美观好看。
第二、目的上看,太极拳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技击对抗为一身,体悟拳道。而太极操是为了锻炼身体和获奖或者好评。
3.2.1太极扇介绍
现代太极扇是太极操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属于太极拳中器械的一种,太极扇的创编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太极扇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武术健身项目,它融合了太极拳与其它武术、舞蹈的动作,太极与扇的挥舞动作结合之下,刚柔并济、可攻可守,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是同时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
太极扇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武术健身项目,它融合了太极拳与其它武术、舞蹈的动作,太极与扇的挥舞动作结合之下,刚柔并济、可攻可守,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是同时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
“太极鱼”为扇面的"太极扇"。这种“太极扇”的质地材料有硬纸、竹编、竹框或塑框布面等多种,不过近年来以塑料制品为多。
挑选太极扇注意事项:
第一、看扇茎和扇面粘合是否牢固。
第二、扇面展开时应呈半圆型,两条扇骨成一条直线。
第三、合扇时扇茎能否完全闭合。
第四、两条扇骨要有一定的厚度,以便开扇。
第五、扇握在手中要有一定的质感。
建议初学者选择竹制扇。
健身器材
“太极鱼”为扇面的"太极扇"。这种“太极扇”
的质地材料有胶木、塑料、竹子、塑钢、不锈钢扇骨,扇面最好的为绸缎,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为仿绸,其价格低效果好深受喜爱。
为竹子扇骨的太极扇,有13根竹子组成,竹子经过打磨,喷漆处理,比较光滑,开合容易,响度大!
该扇骨适合训练者使用,重量可达300克,初学者不易使用。并且扇骨薄,使用者会感觉到磨手。
3.2.1.1太极扇风格种类
第一、陈式太极扇
陈式太极扇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健身项目,它突出了陈式太极拳传统性特点,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穿插蹬腿、摆莲、翻腰、跳跃,集中了东式太极拳典型动作。该套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扇势多变、造型优美,极具健身性、观赏性及艺术性。
第二、杨式太极扇
杨式太极扇是一种深受大众尤其是女性喜爱的太极健身器械。它集太极拳基本功、扇法基本功、武术技击基本功和舞台造型基本功于一体,不仅动作优美流畅,造型典雅大方,而且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经常习练,可以收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动效。杨式太极扇动作紧凑,节序清晰,中正雅致,舒展大方,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动作劲力势势贯劲,劲力内含。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永开合贯串,严格遵循太极原理的要求,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第三、莲花太极扇
含单扇和双扇两个套路。这两套扇是宗老师为喜迎澳门回归而创编的,因而有回归扇的美称。两个套路均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扇术技术,整套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扇面时开时合,武舞共融,潇洒飘逸,富有情趣,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庆典中,1200名太极拳友集体表演的莲花太极单扇,气势宏伟,盛况空前,成为整个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澳门人至今引以自豪。
套路、口令内容:
闻鸡起舞,凤凰展翅,柳穗迎风,美人照镜,
丹凤朝阳,豹子回头,翻身斩蟒,坐马观花,
左右横扫,老鹰啄食,哪吒探海,神龙探爪,
迎风拦截,左右还击,白猿献果,推窗望月,拔草寻蛇;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白鹤亮翅,肘底藏花,仙人指路;
猛虎下山,大鹏展翅,力劈华山,声东击西;
独立跨虎,转身摆莲,顺水推舟,犀牛望月;
风摆荷叶,一柱擎天,金龙吐珠,展翅纷飞;
银龙昂首,泰山压顶,一字天平,金童献宝;
白蛇吐信,狮子摇头,孔雀开屏,九九归一。
第四、四维太极扇
四维太极扇是“四维太极”系列运动套路之一。它以太极拳理为指导,吸收内外家技法融冶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扇子为运动器械,表现各种武术攻防动作。全套38个式子,以横弓步、歇步、仆步、跪步、独立步、交叉步等步型为主,有多种平衡难度动作,扇法凌厉,姿势优美,形式活泼,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强的武术攻防意识;有以意导动、柔和连贯、虚实互变、动静相兼、节奏鲜明、击拍清脆、气氛活泼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表演娱乐性、攻防实用性和健体强身性。
3.2.2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汉族民间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 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一书的主编和执笔者、该套路首个中国教练员培训班执教者李天骥,字龙飞,1914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父亲李玉琳是山东国术馆教务长、著名武术家,李天骥幼承家技,并得孙禄堂、李景林等前辈的直接训导,精形意、八卦、太极,尤擅武当剑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4 15: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