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玫瑰之冢

《筒子楼》组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帕萨 于 2013-7-25 22:41 发表
毋庸置疑这是一组有强烈质感和缜密构思的诗歌文本。诗者的生存方式大抵可以折合成诗的生成方式。即如果他没有所谓庸常事物的砥砺,如果没有对生活于筒子楼这个阶级的洞悉,他生存的信息和意义就不可能在汉语中发酵或 ...


毋庸置疑,每每你细致的阅读及回复都让我感到愉悦。昨天参加星星大学生夏令营的活动,梁平在回答大学生诗人问题时谈到关于经历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其中很多部分我深以为是。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真实丰富的生存经历,而只是依靠书本中而来的间接经验,就我个人看,是很难“成就”一个诗者的。
诗人,首先是人。对于生活的观察,我想还只是诗者的基本功,这不值称道。只是更多人大约对于“日常化”经验会熟视无睹,会逐渐麻木。而一个诗者,敏感的去体察这个世界的、关乎自我的、进而关乎更普遍人群的生存状态,也许是一种“本能”。
而至于你最后的疑问,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一个诗者,首先是遵循自我的内心而书写,当书写完成,他便是他的文字,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读者。而如若那些文字与更多人进行了交互并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衍生,这都非作者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所以,杂菌“长势是否喜人”这真也无关他人的事情,这只关乎杂菌自己的生命经历。而那一刻,如果你恰巧站在“木梯”背面窥见什么,幸或不幸,各安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忧郁的青蛙 于 2013-7-26 07:24 发表
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那本书,精致的平庸,磨平的锐利,进入依然很慢,


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首大诗。
而每个人都“可能”活成一首诗。也许诗歌,真得不是单纯依靠写作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更多时间与苦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马丁 于 2013-7-26 11:17 发表
令人窒息的底蕴与嘈杂的意念


呵,老兄你能来读且回复,我很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诗,像作画。你的笔迹与色调总是很特别,

稠密疏散流散或聚合,你说你的文字没有巫术,像一片云,像一棵树,

你用沉默对我们说话。嘻嘻,但你写的字,却像是被你施了巫术哩,

总不似我们平时看到的风景,而是拼接着各种场景与意象。虽不能以“哥特”形容之,

却又真的会呈现这般暗色调的瑰丽图景。可你的内心又是那般醇厚和温柔的~

你的诗我有时读懂了,有时看不清。但却总愿意点开来看看,

你文字里的坟头的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想到诗歌"向低处的书写".或许可以触摸到更多的生活真相.这一组深沉,冷静,沧桑.
被你描画的事物却是有一层淡淡的光芒.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6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缓慢推进,不经意间转换和纵深挖掘,有点像我老家的喀斯特溶洞,别有洞天。一直喜欢你的作品,每首都不错过。精华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庸常生活里提取诗感,这本身就于不经意中透视了诗人的对于生活的深刻感知。生活里真实的嘈杂跃然于字里行间,于真实生动的再现中延伸着诗人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延伸着把对于生活的认同与关照视为写作与思想必要的灵修这样的经验与气质,诗歌内蕴引人生发诸多感慨和思考的内涵。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玫瑰之冢 的帖子

祝贺诗友!支持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读得不够仔细,今天重新读吧,来看看筒子楼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杂菌

诗句呈现了杂菌往上爬的动态,以及途中所见。

一些平常的事物,但在诗句中又显得如被镜头放大般触动内心,

许我们平时忽略了一些什么。



2.事件

视角很独特。小老鼠、苍蝇,不是以厌恶的语气,而是将之当做花草一样平凡平常的存在,

他们与阳光下光鲜的、干净的或说正常的庸常的生活场景共存。对于两者,你都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感情,

而只是描述,异常冷静地描述着。



3.声音

失眠者最敏感的,是光和声音。这些声音哪怕细微,也能清晰入耳。

坟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这么多的声音保持着敏感,对这么多光线下的事物保持着敏感,

你也在大白天的生活里失眠了吧,或你在梦里。恩,不像,更像是失眠者。而且像是淡出生活的失眠者。



4.梅雨

我突然想,这些小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是从你的想象里长出来的吗,还是在你的眼前长出来的。

你是生活在怎样的地方呢?我在诗歌的场景中,光与暗中,都找不到你生活过的痕迹,

但这一切的描述中,又分明有你的影子。



5.欲壑

我像看了一部蒙太奇般剪切(也许这样说还不太贴切)的电影,筒子楼里的生活,细微事物被放大,

镜头的取材来源于最庸常的所在,呈现出画面时又惹人心惊。很特别。



再来看看坟头,特异的画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3-7-26 20:14 发表
你写诗,像作画。你的笔迹与色调总是很特别,

稠密疏散流散或聚合,你说你的文字没有巫术,像一片云,像一棵树, ...


我想,每个写字的人,久了,便都会有自己的气息。
而对于诗歌,我已谈不上“热爱”,书写之于我更多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呼吸之于生命。
那么,你能够喜欢或者说时常的去关注它们,这更多或许是潜在中的某种契合。
或许是对于生命的感认,或许是对于世界的体验。
之于文字之途,我们大概算是“偶遇者”,终会在瞬间的相聚后,各自上路。
但,如今我越发的珍惜这样的相遇,因为诗歌之途注定是一条孤独之路,更多时候,只有独处,也唯有独处。
无论如何,你的回复都让我感到很温暖,小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下午百合 于 2013-7-26 20:40 发表
最近想到诗歌"向低处的书写".或许可以触摸到更多的生活真相.这一组深沉,冷静,沧桑.
被你描画的事物却是有一层淡淡的光芒.

赞.


向低处的书写,也许不光指向诗歌作者的着眼视角,还是一种文字所传达出的气息。
书写习惯与关注视角,一定是随着人生的阅历与时间而变化的。
一个痴迷于文字的人,也注定是一个“不停找寻真相”的人。这样的真相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关于内部的。
最后,感谢你来读它们。如果它们与你的内心能有所交集,这让我很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3-7-26 21:41 发表
镜头缓慢推进,不经意间转换和纵深挖掘,有点像我老家的喀斯特溶洞,别有洞天。一直喜欢你的作品,每首都不错过。精华推荐。


你能喜欢,我很开心。当然,如果你能从中感受到一些“陌生”的部分,并有所感悟,那就更好。
谢谢高山流水版主一贯的关注的厚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3-7-27 06:51 发表
从庸常生活里提取诗感,这本身就于不经意中透视了诗人的对于生活的深刻感知。生活里真实的嘈杂跃然于字里行间,于真实生动的再现中延伸着诗人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延伸着把对于生活的认同与关照视为写作与思想必要的 ...


很久不见了,迷雾。你的身体好些了吗?希望你身体完全康复,一切如常。
对于这首诗歌,上面在对帕萨版主的回复中有所提及。观察与感悟,这本就是一个诗者起码具备的素质,不值赞美。其实,与其说我的关注是指向“社会底层”,不若说是指向自己。在我看来,一个诗者对于这个世界的体察,一定是缘自自我世界,进而向外发散,最终又回到自我世界的。这种“东方式”的哲学构架,注定是一切西方语境外衣不能替换及遮蔽的。这也绝然不是在无谓的进行二元对立,只是
无论,曾经是如何的迷恋西方哲学(美学)语系及文本。做为一个中国诗者,其骨头里根植的“东方式”哲学无可替代也绝然不应该被抹杀。
对于生活,我们都会试图会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其实,如果不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我就是你们”,而总是试着伏下身体,那么,一切所谓独特都不过是个笑话。
借你的回复,多扯了几句,算是很久未有的与你的交流吧,再次祝你一切安好,迷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寂寞的眼睛 于 2013-7-27 07:04 发表
祝贺诗友!支持好诗!


谢谢寂寞的眼睛版主给我发“钻石”,呵呵。。。
也问好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8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