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完《流水集》,想写篇读后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在诗歌论坛乃至其它地方,想觅得一首好诗是十分难的,很多时候往往需要机缘。《流水集》于3月23日发在诗歌报红颜板块,如果不是别淡若春天一句话,我能读到它的可能性就十分小了。真的感谢淡若春天,虽然我不能确定她说的人是不是捻儿,当然也感谢捻儿,感谢陌上花开!
有人说,好的诗无须解读,我认为这是对的,中国诗歌的标志,眼下来说仍然只属于唐诗宋词,每一个有基本语文基础的人,唐诗宋词会阻碍他们欣赏吗?答案是,不!虽然每个人能领悟的深浅不同,但这并不会动摇诗词中美的神韵。解读,某种程度只适合中上层次的诗词爱好者,可诗词受众却不只是区区那么一拔人呀!
对于《流水集》,用目前流行的诗歌理论是解读不好的,而其人见人爱的样子却是事实,我甚至找不到什么时髦的词汇去形容《流水集》里面的诗,唯有两个字,“可爱!”
诗之可爱,犹如见人,人之可爱,形象可感,一个可爱的人,用可爱的心态,写出了可爱的字,此外,我们没必要深究什么。
《布娃娃》
作者:这里有阳光
我一直爱的布娃娃
骑自行消失了。
你说总有一天它会经过我们
带走它的旧故事。
我差一点就喊出来
还有它的蓝头绳
这是秦可卿发表在诗歌报大厅《小可日记》中的最后一首诗,读后非常喜欢。
《布娃娃》是我附加上去的题目,我想它会使这首诗更趋完整。有了《布娃娃》之后也就可以独立在《小可日记》之外了,当然也为了方便写下这篇诗评,希望本诗作者谅解。
《布娃娃》是一首小诗,从结构看很简单,整首诗六句,每两句为一小节,从诗面上看有布娃娃,自行车,旧故事,蓝头绳,你,我。很显然,布娃娃是主角。作者是怎么串联它们的呢?
来读前两句
我一直爱着的布娃娃
骑着自行车消失了。
作者给主角布娃娃设置了一个场景,并略去这一场景的前半部分,布娃娃骑自行车在我的眼前消失了,我们可以还原场景的前半部分,那就是我和布娃娃共同相处的时光和刚发生不久的道别。作者把布娃
娃和自行车并置在一起,说布娃娃是骑着自行车离开的,那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心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布娃娃是未成年人的玩偶,作者将它拟人化,显然,在布娃娃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寄托,而这一情感被移植到具有童真意味的布娃娃里,作者的用意就相对明显了。
再来看三、四两句
你说它总有一天会经过我们
带走它的旧故事。
作者在这里加入了一个”你”和“我们”,这个”你”的指代意义不强,有可能是叙述需要虚拟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和我一起送别布娃娃的同伴,这样就有了“我们”的出现。第二节是承接第一节的叙述补充,第一节写布娃娃走了,这里自然地给读者留下了疑问,布娃娃为什么要走?它又去哪里了呢?补充的内容是,它总有一天会回来,因为它的故事还在我们这里。第二接在补充的同时加强布娃娃的拟人效果,布娃娃不光会骑自行车,还有很多故事呢!这样一来,布娃娃就只能是活脱脱的人了。
应该说,无论作者想用布娃娃来指代什么,写到第二节结束,布娃娃的形象已经非常丰满和招人喜爱了,但是作者不肯罢休,又补上第三节。
我差一点就喊出来
还有它的蓝头
第三节第一句是顺应第二节而来,这一句原本可以不要,把二.三节缩四句为三句,变全诗三节为两节,但是这样做就损伤了最后一句的表现力。在第三节里,“蓝头绳”是”旧故事”具体化的结果,我们通过”我差一点就喊出来”可以想象,布娃娃的蓝头绳好似捏在我的手心里,仿佛布娃娃并没有走远,还可以追上去把旧故事和蓝头绳交给它。蓝头绳的出现不仅
一步活化了布娃娃,同时又把布娃娃和我的关系明朗化,布娃娃把旧故事留下来了,还把系头发的蓝头绳留下来了……
整首诗采用的是徐徐推进的写法,一边推进的同时一边补充细化,并不断牵引深入,把几个简单的角色演得层次分明又丰富饱满,既互相映衬又不纠结,一个不起眼的布娃娃,和同样不起眼的自行车与蓝头绳组合搭配之后,散发出明净而又
、含蓄的艺术效果,透出惆怅中夹杂着一丝甜蜜的气息,着实令人喜爱。
湖心亭
湖水和亭子窃窃私语
把穿红衣的
变成锦鲤
把撑灰伞的
变成八爪鱼
2012、5、18花土
我个人的读诗习惯首先会将题目和正文分开阅读,而且在读题上会花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自己比较喜欢和陌生的题目,我会先试图进入题目,将题目所能携带的信息温习一遍,若是陌生或了解较少的题目,就尽可能地补充知识。对题目不了解或一知半解,这会影响对正文的判断。
有人说,好的题目本身就是一首诗,对此深有同感,好题目能带给人愉悦一感,又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好题目像一个人的脸,像一把开门匙,
也像是三军统帅。总之,题目并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好题目是有纵深的。
《湖心亭》应该算好题目,作为意象,它是自足且饱满的,湖心,即四面环水,亭,有不同的造型,但功能都差不多,从前多为歇脚用,现天建造的亭子大多都是景观亭,建造观念完全不同了。
《湖心亭》从人文思想这个角度去阅读,它的承载量十分有限,因此,要在它身上挖掘出什么厚重的东西十分难。但作为一种景致,它是极具个性魅力的。你想,亭子本身经过设计,造型美观,亭环水,连曲桥,倒影。湖岸可能还有树木,山峦等等。
当把《湖心亭》作为抒情对象时,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两相比较,艺术性应该成为读诗的主导方向。
带着这种预判再转读正文。
湖水和亭子窃窃私语
乍一看,正文与预判相距甚远。
把穿红衣的
变成锦鲤
把撑灰伞的
变成八爪鱼
完全与心理期待不同。
问题出在哪里呢?从诗的语言看,不先锋,属正常。从风格看,童话色彩很浓。
我们再把诗中陈述的主要成分抽出来,“红衣”,”锦鲤”,”灰伞”,”八爪鱼”,其中”穿红衣的”和”撑灰伞的”应当是指两个人,”锦鲤”与”八爪鱼”属水生物,没有特殊指义。因此,思维走到这里就卡壳了。
诗的线头显然捻错了。
诗剩余唯一有价值的只有“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将”湖水”与”亭子”拟人,湖水和亭子变成了人,那穿红衣的和撑灰伞的两个真人怎么办?窃窃私语之后,决定把穿红衣的变锦鲤,而撑灰伞的,就把他变成八爪鱼。其中的”变”字是打通情景回归主题的要点。
能变吗?怎么变?
从肯定的语气看,变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将他们变成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能从“变”这个词联想到”倒影”。当”倒影”这个风景中关键的点清晰后,脉络便畅通了。然后画面就可以推开---
湖心亭中有两个人,一个红衣,一个打伞。
《湖心亭》写的是倒影中的湖心亭。
至于”锦鲤”和”八爪鱼”这既是客观存在,也是自由想象,当你从岸边往湖心亭看,湖水微漾,倒影在水中的红衣人像极了锦鲤,打灰伞的就像一条八爪鱼,亭子倒影在湖水里,就是在与湖水窃窃私语…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幅画,画的是倒影在水中的湖心亭,选取这个角度也很正常,诗的结构和脉络简单到了极点,但所呈现的美感却活灵活现。
◎湖心亭
湖水和亭子窃窃私语:
把穿红衣的
变成锦鲤
把撑灰伞的
变成八爪鱼
亭子是人造景观,古代人造亭更多实用思想,比如长亭,半山亭等,多用于歇脚,避雨。今天的人造亭子虽然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多作为景观亭。
湖心亭,湖中的亭子,四面环水。更多就没有了,当然,亭子里还可能有人,各种各样的人,亭子和湖水之间还可能有倒影,倒影当然因风而定,风平浪静,则倒影清晰,狂风四卷,倒影则不辩。
湖心亭,不似长亭,长亭有人文思想承载,也不似半山亭,半山亭更有寓意,也更有景深。湖心亭,只有作为一个别致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意象时,和它们是平等的。
湖心亭与水朝夕相伴,这是我们最容易将亭子和亭子以外的事物快速联系起来的东西了,当你正在观赏湖心亭的时候,湖水是甩不掉了,它必然进入你的视野。基于亭子和湖水的亲密关系,亭子与湖水“窃窃私语”,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湖水和亭子窃窃私语
这里,湖水是占主导地位的,为什么不是“亭子和湖水窃窃私语”呢?这细小的差别却大有文章,我们想,“窃窃私语”,身体上必然靠的很近,才能窃窃私语,亭子离水有多近?很近很近,这不是在写水面的亭子和湖水的距离,因为还有更近的距离,那就是,当亭子倒影在水中的时候,也就是零距离。打开这层思维,接下来便顺理成章了。
把穿红衣的
变成锦鲤
把撑灰伞的
变成八爪鱼
“穿红衣的”和“撑灰伞的”自然是两个人,亭子在湖心,人自然不可能是在别处,人当然是在亭子里的。
“变”,可能吗?能把“穿红衣的”变成“锦鲤”?能把“撑灰伞的”变成“八爪鱼”吗?当然可以,因为人随亭子一起倒影在水中,水中的“红衣人”和“撑灰伞的人”自然会变形。而变成“锦鲤”和“八爪鱼”这里有什么必然关系吗?当然有,“红衣”入水,倒影中的红衣人就像一条“锦鲤”,“灰伞”入水,倒影中的伞人就像八爪鱼。这里还有“锦鲤”和“八爪鱼”的对比关系问题,带有选择倾向,即一美,一丑。这种选择的因果关系又是什么呢?原因是,亭子里打伞是多余的,况且是灰伞,这种人自然成了湖水和亭子的反感对象,而穿红衣的当然也顺理成章成了湖水和亭子的喜爱对象。
要说这样的诗有什么障碍,那就是您想的太多了,整体来说,《湖心亭》就是一个简单的画面,亭子倒影在水面,水面微波荡漾,亭子和湖水在倒影中窃窃私语,私欲的内容就是讨论把亭子里的两个人变成什么,才既形象,又合乎心意。
◎夜行
你说,我身上
还携带着另一辆火车身上的味道
灯火急速冲涮眼帘
两辆火车,在夜风中擦肩而过
酒桶说,这首诗味道淡了。我想,他指的是诗中情感,或可供思考的东西薄了。我的直接反应是酒桶进入诗的角度少了,可以说,他只用一种角度去进入诗。像多数人那样,只是看看这首诗有没有触碰点,感觉没有,就撤了。
我认为,进入诗起码有两个重点,一是诗思阅读,二是诗写阅读。当然,两者还有细分余地,细分的结果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抒情诗,有人就会把它当成爱情诗来阅读,有的爱情诗,有人也会把它当情乡愁诗来读。
一眼扫过,从情思入手的人可能会大失所望,一句不痛不痒的描述,两句毫无新意的描写,只能用平淡无奇来形容。
换个角度进入,行吗?当然,也看不出技巧上的特色,说这种诗一点也不吸引人,并不为过。
有两个原因造成这首诗不显眼的结果。一是小说元素的融入,二是写作手法的隐蔽性。
“你说,我身上有另一辆火车身上的味道”,这显然不是原话,而是浓缩后的一句话,这里是借小说(说散文也行)开篇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但凡具有这种安排的诗,情景还原是必须的,如果不做情景还原,我们就根本不可能体会到话中的深意。而要还原这一情景不难,我们假设,作者和“你”同乘一趟火车,他们在车内聊天,相淡甚欢。“我身上携带着另一辆火车身上的味道”。这里有个关节点,就是“我身上的火车味”,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呢?要理解,这就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坐火车的体验了。
那个能觉察出我身上有火车味的人,当然是个经常坐火车的人,而我呢,一个身上有火车味的人,当然也是个经常坐火车的人。因此,这是两个经常在火车上度过的人之间的谈话。
后两句同样可以还原进去,就在话浓之时,前方来了一辆火车,于是,黑暗中,车窗晃动,灯火冲刷眼帘,谈话暂时终止。到这里,诗也结束了。
写法上有什么隐蔽性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字句中推敲出来。“我身上还携带着另一辆火车身上的味道”,这里有两个推敲点,一是将火车拟人,二是将人拟火车。人身上有了火车身上的味道,这是一句双拟。火车身上的味道被人带着走,这是一,人长期在火车上,人也变成了火车的一部分,这是二。实际上,因为情景还原,“你”,也是一个身上有火车味的人。这就好似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中的戏剧效果,李白举杯,邀月,月成了人,月照李白,影子又多出来一个人,于是乎三人畅饮。而在《夜行》中,两个火车人在火车中畅聊火车见闻,这时正好仰面来了一辆火车,擦肩而过的火车使车中人暂时陷入沉默。李白的月人一体,和这里的车人一体是相同的。
在外面
·太白酒桶
一座山覆盖着树木和草地
一条大河之上覆盖着薄雾
有时也是一柱缭绕的青烟
或者一朵朵白云
呆上一整天,你看到的山
肯定是静止的
你看到的河也不曾流动
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
你会发现那些青烟和云
也是静止的,唯一移动的
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子
和鸟鸣
2010,08,03
读诗,读什么呢?我的答案是读它的迷人之处。
一首好诗,肯定有它的迷人之处。有的缠绵忧郁,味道重,有的明净淡泊,味道轻。比如酒桶这首《在外面》,就是味道轻的一首诗,从取题《在外面》就可见其无插柳之志。
我是一个对题目有严格要求的人,不是好题目,宁可无题。有人说,好题目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也觉得,好题目就像一个人的脸,又好比三军统帅,亦好比开门钥匙。好题目与诗互相补充,好题目能引领读者更快捷更准确地体会出诗意。
对于《在外面》这个题目,我曾经质疑过。原因有二,一,在外面,太宽泛了,二,诗的正文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在外面”的随意性不合。但酒桶自己说过,没有更好的选择,虽然他也知道其中的不足,而他认为,为什么当时用这个题目是有道理的。那么酒桶所谓的道理是什么呢?
通过题目《在外面》进入诗也没什么困难,这是一首类似于禅定的写景诗。诗中的景物有可能离“家”不远,或许“家”就在山上,家门口就可以俯瞰大河,目睹青山。当然,这个“家”也完全有可能是一种愿望,是种设想。
读写景诗当然要从所描写的景物去体会作者的感触,那么来吧。
[ft=teal,,]“一座山覆盖着树木和草地
一条大河之上覆盖着薄雾”[/ft]
这里连用了两个“覆盖”,从画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粗放的笔触,宛如泼墨。兜头而下,是树木和草地,河是视觉最低点,自河而上,是轻纱似的薄雾,树木草地覆盖着青山,薄雾覆盖着大河,这里要的是空间感。
[ft=teal,,]“有时也是一柱缭绕的青烟
或者一朵朵白云”[/ft]
第三句突然转换笔锋,“有时”的使用打散了画面的写实感觉,从而进入一种虚实相间的“冥想式”语境表达之中。读到这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要跟着作者转换了。
[ft=teal,,]“一柱缭绕的青烟”[/ft]
这里显出的人间烟火味,当然仍然是诗意的。
[ft=teal,,]“或者一朵朵白云”[/ft]
作者加入了更多的覆盖物,当然还是诗意的。
[ft=teal,,]“呆上一整天,你看到的山
肯定是静止的”,[/ft]
到这里,作者开始正式表达自己的个人领悟了,“山”为什么在“呆上一整天”之后是静止的呢?
紧接着
[ft=teal,,]“你看到的河也不曾流动”
“河”为什么又是“静止”的呢?
“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
你会发现那些青烟和云
也是静止的”[/ft]
作者开始反向推开,“青烟”和“白云”也是“静止”的了。为什么呢?
[ft=teal,,]“唯一移动的
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子
和鸟鸣”[/ft]
作者没有进行回答那些为什么,而是再将笔锋一转,把前面的所有叙述推翻了。
这是间接的回答吗?
不管如何,诗的主轴出来了,即“动”与“不动”,一种禅思味便营造好了,作者的颠覆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判断作者这种对景物的颠覆是否是正确的,我们就必须是一个有类似体验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至少,我们不应该是个山水盲。
景物的“动”与“不动”,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这样的,当我们站在某处看山,看河,我们看到,山上的云雾是掩荡的,风吹过,树木是摇摆的,我们看到的河水是流淌的,白云是飘动的,这没错,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因此作者有意强调,“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为什么是很多年?,很多年和只看一眼有什么区别?作者整首诗的重心全在这里。其实我们只要往深想一层,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比如说我们出去游山玩水,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基本上只能走马观花地看山看水,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所看到的山水自然是表面上的山水,我们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山水的神韵。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看,慢慢玩,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能陪伴山水左右,到那时你看到的河水就是“静止”的了。
而从另一个方向看,山水的“动”与“不动”是符合因果律的,比方说,我们在山上看见云雾,看见的次数多了,云雾就好像一直在那里不动的了。
作者通过这种禅思,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多维大门,禅外之意是空阔而惬意的。
回到题目《在外面》,这个“在外面”,你觉得合适吗?我觉得问题不大,能伸也能缩,好像没有更好的选择。
诗的味道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看似味道重,但不一定绵长,而有的诗味道轻,但却绵长。这首诗的神韵正在于此。
2012年6月9日
教堂
太白酒桶
湖水
青山
细雨
一刻不停
当我这么细心描述
雾茫茫中
火车就从它背后
疾驰而去
如若一枚
脱线的飞针
这些都
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带不走的
就留给暮色吧
暮色悬空
暮色多么好
汽笛是汽笛
钟声是钟声
新诗发端时期的诗作,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都是散文,无论是闻一多的,还是徐志摩等人的。散与不散,时至今日仍然是个常见的话题。每个人区别散与不散,都有自己的一套样板。
酒桶这首《教堂》,是散文还是诗呢,先给它来个常规检查。
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当我这么细心描述,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如若一枚脱线的飞针。这些都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定,这是散文,顶多算个散文诗吧。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
2,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
3,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
1是过去时
2是进行时
3是将来时
对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描写,相对于进行时,比较容易写散,用定格产生诗意的话来说,对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描写只能线性描写
你看这句;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这种断实际上不是断,更不是跳跃。
再看这句;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这里总共6句,222之间也不是跳跃,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是暮色多么好的延续。再加上‘吧’与‘多么’两个语气助词的使用,散是显而易见的。
来看2;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这句是最接近诗意描写的,但是‘就’字的出现还是使句子散化了。
如果我们只是这样去区分散与不散,这是不对的。因为123不是这首诗的重心,这首诗的重心在这两句里面。
1,当我这么细心描述
2,这些都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其它的都可谓轻描淡写,而这两句则是刻意强调。在如此舒畅的描写中,酒桶为什么要夹入这么生硬的东西呢
湖水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青山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细雨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当然还有,就不一一罗列了,进入抒情主体,教堂。火车从教堂背后一闪而过,注意是‘背后’不是教堂的正面,或侧面,而且雾茫茫。回去,‘当我这么细心描述’,注意‘细心’,酒桶的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