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876|回复: 26

【那只通向天堂的垃圾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只通向天堂的垃圾箱》

就是那只垃圾箱。黑色的口,却有洁白的内心
欲望和情色在口角外浮着腌臜的泡沫
所有经过它的人,在怎样无动于衷地经过死亡
那些最后的来不及喊出的呼救声
必快乐地熄灭于,一瞬间天堂敞开的门

多么安静。此刻我愧说自己是一位母亲
甚至无颜告诉你们,我在流着苍白软弱的泪水
滔滔不绝的眼泪,是说不出口的忏悔
那掩埋了你们花儿一样纯洁笑脸的垃圾啊
我也是,它们其中腐烂恶臭的一枚

谁诞生了你们啊,孩子?谁推给你们尘世的罪
这汪洋的海,良知在怎样被吞噬
游荡在海里的灵魂,它们不再拒绝糜败
这一只带你们去天堂的垃圾箱
竟然是没有人间欲念,最干净的暖房

还能给你们什么呢,孩子?
你们已经触摸到最洁净的白云和天空
看到最自由的鸟儿,呼吸到最新鲜的风
烧我不值一文的字吧,烧我的疼痛
烧我不能坦然举起的那个身份:母亲

多想烧掉那个垃圾箱,为它成全你们天使的梦
可是我不能够。它要留着。好好留着
像给绝望的黑夜留下希望的黎明
像给淤积的呐喊留下慈悲的倾听
像给世上所有冷漠和堕落,留下无可逃避的罪证
发表于 2012-11-2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无忧。腌臜的泡沫,是不是吧词打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倾诉、控诉、忏悔、悲情、悲愤、悲悯之心、以及主观的深情和省思交织于字里行间,揭示了现实的冷漠、无情。感觉揭示的同时,建设性的独到见解可再透视一层,引领读者进入更深的、新鲜的思考。

语言气质适合散文。乱说了。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提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魔幻现实主义。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四 于 2012-11-21 00:50 发表
问好无忧。腌臜的泡沫,是不是吧词打错了?

没有吧。是腌臜。谢阿四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11-21 07:00 发表
倾诉、控诉、忏悔、悲情、悲愤、悲悯之心、以及主观的深情和省思交织于字里行间,揭示了现实的冷漠、无情。感觉揭示的同时,建设性的独到见解可再透视一层,引领读者进入更深的、新鲜的思考。

语言气质适合散文。 ...

迷雾说的是。痛的时候来不及理性思考。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2-11-21 08:21 发表
先提上

谢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2-11-21 08:23 发表
读到魔幻现实主义。问好!

其实现实更魔幻。问好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不是活在象牙塔里。那么,诗人首先应该是“人”。
但诗人和“非诗人”之间,是该有些区别的,比如对待这个世界中的“日常性事件”的发现及表达。无论从方式还是从层次上,都该有所不同。
对于作者这首作品,如果就“人文主义”情怀而言,无可厚非。但如果就事件及事件及后“深层之恶”的挖掘上,我几乎从作品中未能看到。
有时,在个时代里,在愈来愈多类似事件的冲击后——抒情,显得是如此无力且苍白。无论这种抒情的背后是否含有作者巨大或者微小的悲悯。
我并不想批判什么,或者批评什么。只是衷心的希望作者在写作类似题材时,能够更多去发现与关注事件背后的“真实”。而对于“真实”的揭示,也许更有力量。
诗歌的确需要些力量,尤其中国诗歌。

个见,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母性的视角发觉,世界最终是要干净的。垃圾箱的隐喻有待商榷,整体硬实。问好无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2-11-21 13:31 发表
诗人不是活在象牙塔里。那么,诗人首先应该是“人”。
但诗人和“非诗人”之间,是该有些区别的,比如对待这个世界中的“日常性事件”的发现及表达。无论从方式还是从层次上,都该有所不同。
对于作者这首作品,如 ...

我想这应该是一位女性作者的“发现及表达”,她的主观在于人性(母性),不管是向善还是向恶。再深层次的抒发一旦挣脱了这个主观意愿,其诗的视觉和味觉就都不是这个样子了。诗人是“人”。问好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我恰说的是“人”的问题。
性别写作最终是会被“人性写作”所替代的。在“大写的人”之下,男性诗者或者女性诗者无非是视角不同,而终极关注的“真实之本”是无异的。
而视角并不等同于“主观意愿”,视角更多不过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而一个诗人的“主观意愿”势必是向善的、向美的、向真的。否则,那势必是伪诗人。这好比波德莱尔在写《恶之花》时,我对其题目的理解:恶之反面便是善,恶之其上生长出的“花”,势必是对于善的追求及憧憬。(虽然,他的笔尖上沾满了苦难与丑恶)
我眼中,当下中国很多的所谓诗人们,太多“消费苦难”之徒了。也许我的这个说法过于恶意,但当我看到在一起起“中国式悲剧”发生后,中国诗人们的“集体狂欢式”写作,内心便不由自主的生出一股恶寒,这尤在四川大地震时为甚!
而说上述这些话的人,自己也恰恰是一个诗人。呵呵。。。你看,这算不算是一次极具“黑色幽默”的表达呢?
“我们成了我们想逃避的体制的一部分,于是这个体制从内部而不是外部战胜了我们;我们的心,按照这个体制的节奏而跳动”。这句话我深以为是,与君共勉。

[ 本帖最后由 玫瑰之冢 于 2012-11-21 18: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2-11-21 13:31 发表
诗人不是活在象牙塔里。那么,诗人首先应该是“人”。
但诗人和“非诗人”之间,是该有些区别的,比如对待这个世界中的“日常性事件”的发现及表达。无论从方式还是从层次上,都该有所不同。
对于作者这首作品,如 ...

谢谢你来读。你说的很是。确实没有挖掘,只是浅浅一哭。我是女人,深挖的事留给男人们。否则,这个世界真的就,阳衰而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帕萨 于 2012-11-21 16:35 发表
从母性的视角发觉,世界最终是要干净的。垃圾箱的隐喻有待商榷,整体硬实。问好无忧。

谢谢帕萨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