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159|回复: 31

【挑战者中秋诗会】之国庆系列《来不及敲你的门扉》待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喷泉太高了,无法确认阀门失控
还是广场上黑影密集。一群白鸽放飞

槐花灯找不到水流方向
时间混淆了视觉,视线移动

泊船的流浪画家比量风景之间的距离
钟表店师傅叼着烟斗藐视嘀嗒与滴嗒声

对面不是很远。人群疏散在更远地方
拍打而来的风说着今夜的脚步

来不及敲你的门扉
喷泉次第熄灭膨胀的欲望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这样写,画面有没有构成文本的效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氛围营造得很紧。先赏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10-4 00:00 发表
若这样写,画面有没有构成文本的效果呢?



大妹子这么写,块状的阵容之间需要设置内部的联络,也就是暗渡,否则会有断裂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氛围很不错,意也炼出来了,语言再选漂亮些,给诗最好看的“衣服”。
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来看看妹妹。欣赏妹妹好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柔刀 于 2012-10-4 00:11 发表
氛围营造得很紧。先赏一遍。

是一个理论让我想到这样尝试着写。
刀刀可以给我好的意见,别留着给你自己哦。
很感谢刀刀这个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0-4 10:21 发表



大妹子这么写,块状的阵容之间需要设置内部的联络,也就是暗渡,否则会有断裂的感觉。

是看了小宇宙博客里的一个帖子这段话,再根据范例诗歌去按照自己构思写的:

读布衣郎子的短诗《黄昏》
——文/天涯社区小杨柳  

《黄昏》作者:布衣郎子
  
  
  一只白鸽飞过黄昏
  坠落六点的钟声里
  
  灰衣的僧人翻着经卷
  那农夫燃不起炊烟
  在上一句钟声里落了发
  
  风扫地而来
  凡有水的地方浪拍打着时间
  
  美国评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名的评论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这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文本,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如果用这种视觉去观察布衣郎子的这首《黄昏》,我们会发现,诗人更偏向于文本本身,由此视觉去进入文本,我们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猜测和麻烦。

  作为一个自足的文本来说,这首诗首先是印象的,是诗人脑子中不停跳跃的画面的聚合,是诗人自己的一部“微电影”,是一部用文字绘出的图画,只不过这图画是动态的,是意识流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了解了诗人的写作方法,这方法是感觉碎片的组合,他偏向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之外的“所指”。如此,我们不妨细看这首诗,它究竟传达了什么?“一只白鸽飞过黄昏”,这是一幅画面,这一幅画面经过诗人的意识,立刻进入到“六点的钟声里”,而“坠入”这个词是“中介”,这两幅图画的叠加,就成了摄影大师杰利?尤斯曼的构图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查查杰利?尤斯曼的构图)。随后,诗人的镜头由远到近,又来了几个特写:灰衣的僧人翻着经卷、那农夫燃不起炊烟、在上一句钟声里落了发,这三个特写让我们看到三个形象:翻阅经卷形象、农夫燃炊烟形象、落发形象,这三个特写画面就构成了第二幅图,至于这幅图想要表达什么,或是说“僧人”与“农夫”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就不必要探究,我们只要知道这里的场景是在寺庙里就行了。而最后一小段,镜头又再次推到远处:风扫地而来,水拍打河岸。这首诗我这么一解构,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三幅动态的图画,或者说是三组镜头,这三组镜头营造的氛围则是“空旷、宁静”,这三个画面又都和“黄昏”有关,“黄昏”就成了链接这三个动态画面的支点。至于诗人究竟想用这三组镜头表达什么,那并不重要了。

  这样说来,大家会觉得我在否定“诗的意义”,其实不然,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他隐含在动态的画面里,就好比我们看了一部王家卫的电影,看完后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但是,电影中的画面却能时刻在我们脑海里浮现。这就是我读到的《黄昏》,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太想知道诗人表达了什么,而踏进诗人制造的迷宫。所以,我们平日理解的诗歌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诗局限于某一个框架,某一种理论,作为这首诗歌,就超越了我们的惯性思维。由此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诗歌中的词语和诗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我读过很多诗,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是想用“理智”去控制“词语”,而没有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如何让词语恢复它的本来状态。前一种对待词语的态度是“管制”,后一种对待词语的态度是“解放”,词语一旦失去自由,我们用词语组合起来的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从布衣郎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正在恢复词语的自由,让词语自身去说话,而不是让诗人替代词语说话。

——断裂感在这个理论里或许可称作独立的画面存在,不在于之间的联系。不知道我是否歪解了?

[ 本帖最后由 圣歆 于 2012-10-5 1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谈笑指间 于 2012-10-4 10:22 发表
氛围很不错,意也炼出来了,语言再选漂亮些,给诗最好看的“衣服”。
问候。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还在思索中。。。谈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10-4 10:49 发表
俺来看看妹妹。欣赏妹妹好诗情。

其实我应该标注试验品在题目才好。
我还没把握好这样的写法是否站得住脚呢,谢谢姐姐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顺了一下,还不成熟,特别是结尾,供你修改时参考:

《来不及敲你的门扉》

喷泉太高,无法确认
喷起的是白鸽,落下的是黑影

槐花灯光在水流的密聚里
找不到方向
时间混淆了视觉,视线移动

画家与风景,像在初恋
钟表店师傅熄灭烟斗,在专听
大珠小珠往下落的声音

对面不是很远
人群预定疏散在更远地方
拍打而来的风说着今夜的脚步

来不及敲你的门扉
飞起的夜晚,在渐渐坠落

[ 本帖最后由 谈笑指间 于 2012-10-4 19: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形的阵域,暗流涌过来挺多的想象。问候圣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强大到足够照进任何领地。嘿嘿,阳光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稍有块状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10-4 11:35 发表

是看了小宇宙博客里的一个帖子这段话,再根据范例诗歌去按照自己构思写的:

“美国评论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名的评论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这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 ...


他这几个要素是作品之外的关联性。作品作为独立的本体体现出来。而作品本身应是有机的整体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