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2),我另起一行,和文字、诗意继续热恋下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晨,我的想念是一块薄脆饼,有着轻且薄的欲望,香而脆的内容,易碎又想碎的甜蜜与无私。它的周身,沾满了黑白的芝麻粒,就像这夜以继日——醒着的文字,醒着的目光,醒着的琐碎人生与所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怀念童年的大雾,迎面会遇见让你惊喜的事物。长大了却是面临残酷的清醒……”是啊,一颗童心无比珍贵,唯有诗人才会珍藏童年,越老越像一个孩子。只是这个老孩子,开始写诗,开始多情,开始对时光变得敏感。他用“梦中梦、身外物”的方式,替梦中的自己,找回童年,诠释境遇,呈现多彩的别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起书卷,收拾心情,穿好晨练的衣裳,我要到广袤的大自然里,去读它们的天地之诗。聆听它们的地籁之声,观赏它们的百色之魅,汲取它们的生存之道、自然之美。灵魂如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5-2-1 07:50 发表
合起书卷,收拾心情,穿好晨练的衣裳,我要到广袤的大自然里,去读它们的天地之诗。聆听它们的地籁之声,观赏它们的百色之魅,汲取它们的生存之道、自然之美。灵魂如是说。

《感谢》
薛省堂  

“我应该感谢这张温情的床,
它尚不曾对作我永久的挽留。”
醒来,他对自己这样说——
“我应该感谢屋前树梢的那只鸟,
它每天准时向我问好。”
他看着墙壁上的相框,
“多精致的一副棺木,故我就葬在那里。”
他打开窗,风景挂上眼帘
“我每日都会逢着新的希望,
如果我叫这世界亲爱的
世界将以恋人落入我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诗人很漂亮
每次写字都些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只醒了两次。痴迷于语言的人,也被语言日夜簇拥。当满天星光和晓月清辉褪去后,今晨的天空清朗明净、毫无晦暗,干净的没有一朵遮蔽的云,像忧伤的美人沐浴后白净安详的脸。整个天空,更是一张洁净的稿纸或宣纸,它在等候太阳之血,血性之墨的涂染,温暖之光的充实。也在等我仰望,从黑夜走向白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一首诗,理解一首诗,倾听一首诗。是读者接受语言和内容,感受气息与韵律,理解作者的旨意和境界的唯一途径。唯有逐字逐句的潜心阅读,才能打开语言之光,找到两者之间契合或分歧的按钮与钥匙。诗歌文本的存在,有时摆脱了作者,有时牵连着作者。那些启示并召唤了人们的诗,才能完成两者之间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倾听的阶段,不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就像一个欣喜与忠实的听众,跟随一首诗的旋律与语言电码,感受它们的暗示,有时这些感受指向超验与神秘,不立文字,又并非虚幻。诗人的创作,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抽象思维全息具化的“语言化”过程。是从个体的直觉、神性思维上升到历史文化性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读者的接受过程,则是一个消化语言、由彼及己的“反语言化”过程。读者会从文本中的历史性、文化性的语言,层层剖析,返还到自我个体性的直觉,或某种神秘性的体悟:渐悟或顿悟中。任何阅读欣赏,第一步面对的就是语言,这是绕不过的关键要素。精彩的语言是阅读之纽带。但一首好诗同样要求一个好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接受和理解一首诗的过程,并非是一张稿纸的简单接纳,也就是并非空白被动的容纳者。而是以意识中先前存在的某种观念、经历等为基础,参与理解并诠释、顿悟的全过程。这种先见包涵读者本身的修养,文化积淀、诗学理念、审美趋向、生活履历等,这些会直接影响作者的阅读和理解,接纳或拒绝一首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外之意、韵外之音的诗,是诗意和诗境产生的一种多义之途径与技法。一般来说,真正的好诗,大多具有这般特质。就如同橄榄之味,唯有不停地咀嚼,才能感受千般滋味,在舌尖弥漫、辨识的感受。产生这般特质的技法很多,不仅仅是传统的象征、比喻、起兴、通感、铺排等能达到这般效果,即便直白的口语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大巧如拙,来形容白描和口语的技法,或是恰当的。这也是口语入诗的基础。但恰恰是最简单的白描和最日常的口语,却是最难入诗的一种技法。某种意义上,直白就容易陷入面对面的简单干脆,美丑黑白一清二楚。很容易就丧失了诗意,如一杯白开水。最后我们只能看这杯白开水是谁倒入杯中,普通人还是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造成了诗坛的一种怪象。那就是投机取巧和矫枉过正。投机取巧之徒,是语言不过关,才情和想象力缺失,他只有口语表达的能力,却无大巧如拙的境界。而矫枉过正之人则抱着传统的技法,口诛笔伐,否定了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其实口语入诗,古来有之。白描大师更有李煜、白居易等。任何技法都可造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排斥明朗、单纯、轻松、直白的口语,但我讨厌不厌其烦、单一的重复者,并且将一种技法无限拔高,寻找理论依据的投机取巧之徒。象征和比喻等技法,是许多好诗产生的基础。拼贴、用典、悖论、去个人化等,是诗歌发展途中,不断出现被重视的多种技法呈现。对于一个诗人而言需要不断地运用,蜕变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作者在写作中,并没有刻意去想到运用某种技法。这里日常的语言和技法练习及作者的学养储备、生活经历就变成尤为重要。就如同学武之人,他的武功招式和内功心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本人的聪慧。正因为作者日常的练习具备了好手艺,胸有成竹。一旦进入一首诗的创作之时,他所需要的只是妙悟与成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