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831|回复: 60

不说诗,只说句——看张力是如何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说诗,只说句——看张力是如何来的?
文/  山城子

句:

看到以往的任性,看到以往每每提过的风景;
生活溃败的人,往往喜欢聆听
(摘自也许不懂你的《风一直这么柔》)

说:

这是个复杂的单句,恢复原状应是:一个生活溃败的人,当看到以往的一些任性的事情和看到以往每每提过的一些风景的时候,往往喜欢聆听别人的忠告,或自己内心懊悔的声音。——诚然,这样的恢复就是散文句,而不是诗句了。

诗句必须是精炼的含蓄而有张力的。上面的散文句,比诗句多出27个字来,当然就不精练了。因多了27个字,说得很明白,也就不含蓄了。还是因为说得明白确定,也就没有张力了。
精炼,在于把复杂的单句分行重组,亦即把复杂的状语,变成简单的两个并列无主复句,后面语段再省略复杂的宾语,变成简单的单句。
含蓄与张力,则都从省略的宾语“别人的忠告,或自己内心懊悔的声音”而来。不省略时,只限于复杂宾语固定了的含义,只两项,而无第三项。而一旦省略,“聆听”就具有了宾语的意味,就变成了名词的性质。同时所要“聆听”的,就不单单是可以想到的“别人的忠告”与“自己的懊悔”,也还可以有亲人的叮嘱,朋友的批评,抑或静静地反省。这样多的意思,都由“倾听”带出来,这就叫有张力。

2012-9-5于黔中
发表于 2012-9-5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亮读。俺也在研究不懂你的句子呢。大家来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请不懂你来说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9-5 16:57 发表
亮读。俺也在研究不懂你的句子呢。大家来读读。


问好阳光!我是学习探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9-5 16:57 发表
也请不懂你来说说吧


期待诗人自己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张力,我认为应该是具体一种弯弓待发的感觉。如“势”。手中“执”着“力”。
    古人云:“势不可使尽”。散文或诗歌中,如果把话说的太满,则如泄了力,也就弱了势,失去了张力,杀掉了文字的美感和质感。
    文字张力不够,丫子认为有三个原因:1、没有足够的文字驾驭能力。不能把多义、饱满的情感容纳进文学意象里;2、情感沉淀不够、不足以收放自入;3、对读者不够信任,担心读者跟不上,所以狗尾续貂。
    举个例:山顶一块巨石,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会掉下来,砸着人。当它还没掉下来时,过往的人都会胆颤心惊,此时的这块石头就最大限度的具有了“势”,最大限度的形成了自己的张力。一旦它落下,则势尽,此时的巨石,就只是个“凶”器了。换到文字上来讲,如果文字卸了势,也就只是个“凶”器了,杀死的是文字美感和质感。
    丫子浅薄,一贯喜欢把张力和势混一起来论。随性谈谈自己的小看法,并力求用了最口语化的方式来谈这二个东西。请高手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山城子老师,阳光,还有丫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9-5 18:30 发表
文字的张力,我认为应该是具体一种弯弓待发的感觉。如“势”。手中“执”着“力”。
    古人云:“势不可使尽”。散文或诗歌中,如果把话说的太满,则如泄了力,也就弱了势,失去了张力,杀掉了文字的美感和质感。 ...

丫头说的有道理,其实花土觉得,很多说明方法不同,殊途同归,比如我对张力的认识是,张力是含蓄的近义词,一般的含蓄,算不了张力,含蓄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张力,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丫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9-5 18:30 发表
文字的张力,我认为应该是具体一种弯弓待发的感觉。如“势”。手中“执”着“力”。
    古人云:“势不可使尽”。散文或诗歌中,如果把话说的太满,则如泄了力,也就弱了势,失去了张力,杀掉了文字的美感和质感。 ...

巧的是,花土也用弯弓射箭来谈过张力。呵呵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城子 于 2012-9-5 16:52 发表
不说诗,只说句——看张力是如何来的?
文/  山城子

句:

看到以往的任性,看到以往每每提过的风景;
生活溃败的人,往往喜欢聆听
(摘自也许不懂你的《风一直这么柔》)

说:

这是个复杂的单句,恢复 ...

张力是含蓄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看来花土和老师意见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9-5 18:56 发表

张力是含蓄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看来花土和老师意见相同

引而不发,必形成张力。势,执力也,引而不发也。
含蓄,也正是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哈哈。

[ 本帖最后由 竹丫头 于 2012-9-5 19: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9-5 18:30 发表
文字的张力,我认为应该是具体一种弯弓待发的感觉。如“势”。手中“执”着“力”。
    古人云:“势不可使尽”。散文或诗歌中,如果把话说的太满,则如泄了力,也就弱了势,失去了张力,杀掉了文字的美感和质感。 ...


丫头早有研究,山城子学习了——势大则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9-5 18:55 发表

巧的是,花土也用弯弓射箭来谈过张力。呵呵有意思


看来都研究过,所见略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城子 于 2012-9-5 19:21 发表


看来都研究过,所见略同!


汗,我长这么大从没认真研究过什么,干什么都是玩的心态。顽竹是也。我老家有句土话“一瓶子不晃,半瓶子只荡”。丫子是喜欢荡的半瓶子。算是抛转引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