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2-8-10 22:13 发表 呵呵,其实也没事的,并不影响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2-8-11 19:56 发表 很好的学习资料,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2-8-10 12:53 发表 休谟的叉子——如何串起荒谬 自以为聪明的人最喜欢的娱乐便是性格研究。这种流行的性格学认为,你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方式、握手姿态、因何而笑,或是遇到紧急事件时的反应,来判断他的“真实性格”(在中国则有“三岁看老”、“字如其人”等等——编者)。不管这行为多么微不足道,比如点香烟的姿势或折叠手帕的方式,总有人声称可以由此看出此人的人生轨迹。对这些说法的信心是盲目的且常常被误用,而要是认为通晓此道即代表具有智慧也相当可笑。那些宣称以此法即可“认识他人”之人,认识的其实不过是一些虚构的东西罢了。要建构人类性格这门科学之所以前途暗淡,原因不只在于——正如哲学家麦金泰尔所指出的——人类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看透他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别人看透自己。依靠他的说法,每一个个体之所以对他人而言显得难以理解,原因在于某个更深层的理由——这个理由所带来的冲击远大于前述的人类行为模式,那就是:“任何事物只能证明自身,无法进一步证明其他事物。”一个人如何处理危机只是显出了他如何处理危机,如何折叠手帕也只是显示如何折叠手帕,仅此而已。苏格兰哲学家休谟便以此种观点为其哲学思想基础。休谟相信科学有能力理解世界,但不认为这种理解可以发现事物之间任何逻辑上必然的关联性。虽然苹果从树上落下,打破了树下睡觉的人的前额,但我们不能因而证明第一个事件“必然”是第二个事件的原因。休谟认为,必然性仅存在于数学和几何学的世界,一旦涉及感官对象,一切皆为偶然,任何其他的说法均为不适当的推论。休谟的结论是:人类一般对于必然性的信念根本不是由推论而来,而只是一种不断观察到某一事件紧跟着另一事件发生所养成的习惯。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2-8-15 21:16 发表 要打破必然,只需取一反例即可,但若要证实其必然, 却是需要把无法说尽的各个偶然相串联。 作者在这里对 ...
原帖由 雨珠儿 于 2012-8-16 09:30 发表 人类依生长环境或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也不尽相同。 学习的份。
原帖由 雨儿 于 2012-8-16 15:43 发表 很好的学习资料,仔仔这摘抄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我比较懒惰,通常看书看到精彩之处,也只是圈圈画画, 仔仔比我认真,是勤奋的小蜜蜂,学习! 问好~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