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认为我们所发现的真相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是个人的真相意志强(will to truth)(也译为“求真意志”——编者)加给它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混乱无序的。人类理解世界的体系不过是哲学家们的意志的纪念碑。这样的系统不是依逻辑而建构,反而更像是一种艺术创造。既然像上帝爱万物这样的虚妄观点能在痛苦的现实中为世人带来安慰的话,那么科学家无条件地选择偏好“真理”而不是“虚妄”只不过是一种道德上的偏见而已。它甚至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偏见,以为在尼采认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独立于我们的知觉的“真实”世界的信念,转向内部并否定了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础。这个过程从柏拉图就开始了。正如尼采所言,所谓“真实”世界本是“无用而多余”的。尼采并不担心他用来攻击其他哲学家的方法,会被拿来攻击他自己的哲学观点,他对和别的哲学家进行逻辑辩论可说是毫无兴趣。因为他认为,创造与毁灭真理的能力,高于辨别真理的神秘能力。于是尼采的思想便高于其他对手的思想,根本无须与他们争辩。他打造了一把“锤子”,用于哲学思考。他用它来试探各种“偶像”。在尼采看来,当我们寻找真理的意志的体现伪装成世界的客观真理时,观念就变成了“偶像”。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自欺,同时也侮辱了人类塑造真理的创造性驱动力,这样等于拿贬低自我来换取挂念的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