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8-3 22:59 发表 可是我读过很多外国诗人的现代诗歌,也有用典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3 22:59 发表 你找个来说服我吧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8-5 12:59 发表 这个臨时要找有点费力,改天不小心瞄到时,我就帖给阳光光看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5 13:04 发表 我认为,用典将会损失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典的遮蔽和覆盖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对弱小的体验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就是我说的去蔽性问题。当然,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的,但聪明的人会很少用哈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8-5 13:09 发表 不是聪明人会少用,而是聪明人会用得让读者不覚得是用典,是直接把典当意象去对境,而不会造成阅读时太大的隔阂
原帖由 猴头L 于 2012-8-3 20:02 发表 按照你自己的要求,你这个,还是有点差强人意哈。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5 13:05 发表 用典,有点像亲友团求助的样子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8-5 13:14 发表 用典是看创作者的需求,但用典时,有些必需创作者主动去加注,好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行去了觧意涵,所以适当的使用典故,其实也是增加读者的阅读性或學习性,同时对某些读者而言,也增加了探索性和求知的需求,这 ...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5 13:10 发表 恩。通典,比如魂断蓝桥,但食神这个是孤典。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8-5 13:19 发表 所以,他在写作完成时,就須要事先加注说明 比如:皂角树,又名感恩树。因..... 短短的二十字內说明。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5 13:17 发表 我开始对海那边的文化发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了,我发现文化的根系虽然一致,但这里花开的不多,而那边鲜花茂盛哈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5 13:20 发表 如果故事效果大于诗歌效果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