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静仔

[随笔] 宽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25 12:44 发表


道德范式是文化精英的产品!


明白了

虽然这在我看来也该是质疑的,虽然我关注道德问题,不过我关注的是道德固执问题,至于起源,我倒是没有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2-7-25 12:47 发表


明白了

虽然这在我看来也该是质疑的,虽然我关注道德问题,不过我关注的是道德固执问题,至于起源,我倒是没有发言权。


一直以来,我们的身份被自己所无视,就是这个无限界的道德假相在作祟。《道德经》应该被写成《道得经》,我需要回到甲骨文看看这个“德”的原意是什么。道德的修养在先秦时期本就是来自君子论,孔子把道德的修养推向教育的民间,这才是历史正确的表达。最早的文化者就是那些巫师(部落酋长),过去的德不过就是祖先的崇拜,有德之人而已。比如黄帝(文化之祖)、炎帝(神农氏)、蚩尤(战神),之前还有什么燧火氏、筑巢氏。所以德就是先觉者,它不是个体的知识和智慧的力量又是什么?至于民间,那就唯有通过广而推之的教育。那些草根的情结不过就是一层好看的遮羞布,而且这层遮羞布本身对草根也没有什么好处,老百姓也从来不喜欢那些空说上帝(大爱)的“无得之人”,我们这里的老表把过去那些上帝的传教士叫做“耶稣鬼”,把废话叫做“讲耶稣”。所以过去中国的道德范式是由“士”阶层完成的,读书人、文化者、有知识的人、有学问的人。圣者本就是实在的人,后来无限界的假相又把圣者说成圣仙、人神、诗仙。。。。。都是半仙。爱老百姓不等于纵容老百姓,不要神化“老百姓”这个概念,把它当作是一个全尺度的道德试金石。事实老百姓本身的问题多的是,“人民”当中多的是奸诈之徒,离开具体空谈人民就好像是避难所。我又得说回列宁那句说话,无产阶级还有流氓呢。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7-25 16: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宽容首先要做到承认他人言论自由或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25 16:31 发表
宽容首先要做到承认他人言论自由或发言权。


才不是呢,宽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取缔别人的发言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读下来:)

说起来,已经有4年多没有看哲学书了(大学白读了呵呵),

我不能说你讲的“宽容”就是哲学范畴,但我喜欢哲学“爱智慧”的这一解释,

思想具有神奇的光束,当我们向某一现象、某一问题的深处挖掘,这种劳作本身就具有激情与欣喜。

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与你讨论这个话题了,这次细念下来,

确实有些名词(定义,特别是石先生的回复中)不明白,却觉得不是枯燥或深奥,

而是有许多流畅明朗的地方,可以懂。只是看着这里的对话,只是看着了。

似乎难以抓住其中一个可以让我灵光一现句子,做出补充。

那,就继续看看吧,呵呵,问候静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说到尼采,也说到道德,尼采有一个关于同情的观点,不知道你怎么看:

“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

这句话出自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也许不是尼采的原话,而是周国平从尼采的观点中延伸出来的。(是我高中时候看到的,看到后我就很仔细地在想这个问题,当然我的想并非论据论证结论或是逻辑性的,我只是从常识和心理上非常简单地问自己有没有,是不是)


因为那段日子我在想关于乞丐与施舍的问题,也联想到了身边的一些事,比如公交车上的让座,比如生活之中的帮助。我跟老师说过有这样的一种观点,然后老师没有回答我,只说这样想就很难受了(他该是觉得,如果这样想,我们许多的付出与帮助就变得没有光环或是保护层的保护了吧)。



(原文为:尼采认为,从心理上看,同情首先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一个坚强的人,自己受过痛苦,并且能够忍受痛苦。他在人前隐匿自己的眼泪,怀着对自己的不满悄悄擦干。这样的人知道痛苦的价值,往往希望别人也不要看轻痛苦,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轻易流露同情。相反,弱者缺乏承受痛苦的能力,神经脆弱,对恐怖有着活跃的想象力,因而最容易发生同情。参看《朝霞》第133节。其次,同情与尊重是两种相反的感情,在同情中蕴含着对他人的不尊重。譬如说,我们对某人非常尊敬,羡慕,甚至崇拜,后来突然发现他有痛苦,并且需要我们的同情,这时我们就会欣然同情他,同时也削弱了我们对他的尊敬。同情一个人,意味着把他看成一个弱者,谁会去尊敬一个弱者呢?〔3〕参看《朝霞》第138节。在同情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一种不真诚。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痛苦也感觉痛苦。可是在尼采看来,人们的痛苦是很难相通的,无论你怎样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只要不是身临其境,还是体会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他连同他的痛苦,不要用你的同情使他的痛苦平凡化。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最明显的证据是,倘若他们的同情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受了侮辱,由同情一变而为愤怒。〔3〕更有些人所谓的同情,不过是拿别人的痛苦当消遣。尼采讽刺地写道:“他居于不幸中了,‘同情者’于是走来,将他的不幸描画一遍,——于是他们满足而且飘然走开了:他们哀不幸者的痛苦,犹如哀自己的痛苦,很好地消磨了一下午。”《朝霞》第224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221页。我们不要说尼采太刻薄,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热心地议论着,啧啧地叹息着,这样的人还少吗?其中有谁对别人的痛苦真正感觉到了切肤之痛呢?一般小市民热衷于“同情”他人痛苦,与他们热衷于嫉妒他人幸福,实在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尼采在“同情的基督徒”标题下写道:“对于邻人痛苦的同情的反面,就是对于邻人快乐的疑忌”《朝霞》第80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79页。小市民们喊叫起来了:这个尼采,真缺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2-7-25 17:34 发表
既然说到尼采,也说到道德,尼采有一个关于同情的观点,不知道你怎么看:

“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 ...


这个星星是看到问题了,有如此洞彻,不同反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乞丐多数都会施舍,但我最怕看见他们给我叩头什么的,钱一扔我就走。因为那些钱非常卑微,比乞丐还卑微,把那些小钱施舍给他们,简直是对他们生命的侮辱。但你又不得不那么做,你有什么办法,所以每次这样做后,我就会沉默很长时间。过去有一个朋友情感看不开,说什么三长两短的事情,我就把窗口推开跟他说:你跳下去。以前在学校也是,一个一米八个头的男人因为失恋爬在我床上哭,我就一把扯起他叫他滚。因为你越是去同情他们,他们的精神就越不能自立,一发作就找人搀扶。嘿,结果他们都没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2-7-25 17:34 发表
既然说到尼采,也说到道德,尼采有一个关于同情的观点,不知道你怎么看:

“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 ...

你的话让我在想:宽容的问题结构与同情的问题结构相同,即二者是否是同一问题。但是同样的,我的问题关注点在固执如何产生,同情为何并非善良。

尼采的问题核是:如何克服虚无主义。但他的出发点和实际的思想中心是:悲剧的快感如何产生?但是对他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悲剧为何伟大?他其实已经设定了悲剧的伟大而不是相反,以此再问悲剧如何可能,虚无主义如何克服,其实一切都已在前提中注定错误。据我个人的分析,悲剧的快感是人们对自己赞同人物的认同快感,而并非尼采认为的一种意志的增强感,或其早期的与生命本质融为一体。当然由此也得出一个令人不快的结论,同情他人要还原起来,其实也只是满足自己的价值观,你的价值观是要乐善好施,那么你在满足此观念时便会有快感,这和作恶其实一样,你喜欢做坏事,那么你做的时候也会有快感。当然这个一样不是说善是恶,恶是善。石侃 用强硬激励朋友,与其说是尼采的强力意志不如说是自我价值观的认同,这种价值观可能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有效,因材施教嘛,不是谁都吃这一套,万一他朋友真跳出去了呢?表面上看,做好事也只是为了自我快感,但往深里说,一种既为自己又为他人的两全之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也有人喜欢吃硬的,那就让他们吃硬的好了,不必强求。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2-7-26 10: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2-7-26 10:27 发表

你的话让我在想:宽容的问题结构与同情的问题结构相同,即二者是否是同一问题。但是同样的,我的问题关注点在固执如何产生,同情为何并非善良。

尼采的问题核是:如何克服虚无主义。但他的出发点和实际的思想中 ...


静仔不要担心那些事情,每一样东西都有它适用的论域,这点我是懂的。你还真的以为我会让他跳下去啊,呵呵。。。。这个价值观的问题本身就有认识境界之分,一些事情他们没经历过来,不知道其中哪些事物才是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被依赖和信任的自己。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7-26 1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26 13:15 发表


静仔不要担心那些事情,每一样东西都有它适用的论域,这点我是懂的。你还真的以为我会让他跳下去啊,呵呵。。。。这个价值观的问题本身就有认识境界之分,一些事情他们没经历过来,不知道其中哪些事物才是重要的 ...


你还真以为我会以为你会让他跳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2-7-26 16:00 发表


你还真以为我会以为你会让他跳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其实已经设定了悲剧的伟大而不是相反

————不是设定啊,是命定啊,所以我删掉了上面的一些回帖内容。如果知道唯物主义的“目的论”,就知道什么叫命定论,尼采从他选择叔本华就被他自己所定了。知道自己要死的人,才叫别人活下去,这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总之好好活下去就是了,不活,我就抽他。这鸟天放说,“时光的老脸要不停地抽打”,把我气死了,哈哈。。。。。。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7-26 16: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25 19:29 发表


这个星星是看到问题了,有如此洞彻,不同反响啊。

我倒是觉得,你总能够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提炼出你想要的盐粒,

并像孩子般兴奋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25 23:10 发表
我看到乞丐多数都会施舍,但我最怕看见他们给我叩头什么的,钱一扔我就走。因为那些钱非常卑微,比乞丐还卑微,把那些小钱施舍给他们,简直是对他们生命的侮辱。但你又不得不那么做,你有什么办法,所以每次这样做后 ...

呵呵,你是在使用激将法:)

他原是遇到了坎跨不过去想到你这儿寻求安慰的,你以反向的力让其自己站起来。

而关于施舍的问题,我在七年前写过一篇《脆弱的哀叫声》,那时候面对这一切,心是柔软的,敏感的,而我也会给每一个乞丐,自己能够给予的。记得之后的某一年,我高中暑假补课回家,会有一个乞丐一直在车站,我每一天都会给他一块钱。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元钱的车费了,就跟他说不好意思我今天没零钱。他没说话,就在我旁边坐着。

我后来翻钱包的时候发现还有五块钱,就拿给他,他拿到后有些惊慌地藏进了衣服口袋里(而不是碗里),然后什么也没有跟我讲,走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觉得有些些奇怪,至于哪里奇怪了,却说不出来。那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同情不同情的概念,只是觉得他需要,而我正好有而已。

再后来,我补课结束就没有再去那个车站了。再再后来,我似乎不会每一次都给他们钱了。我意识到自己有些变了。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变化有些可怕。

人大一些,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施舍”,而“施舍”这个词马上又会让我联想到自尊(很奇怪,会觉得施舍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会想到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会对一些欺骗、不劳而获、失去尊严的行为而心生排斥(以前是不知道这一些的,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后来周围的人会同我讲,家里人会同我说,社会以及许多都会给我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但我记得另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和尚把冲到沙滩上的鱼放生到海里,有人奇怪地问他,这样能救多少,和尚说,至少能救手中的这一条。再有一个故事,有位老母亲每一次都会给乞丐一些钱,她的儿女怕她受骗,她却毫不在意,她说:“也许十个人之中有九个是骗子,但我至少帮助了那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我想,你之所以看到乞丐多数会施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随时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我感到这个世界变得具体而微起来,世界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而我也渐渐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己的天真无知。然而或许这是一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1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