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囫囵食神

浅析夏萧的《蔓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食神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少林酒桶 于 2012-7-17 18:23 发表
严格来说,一首诗存在一个硬伤就完了
存在两个以上的小问题也是如此
因为信不过

问题是有连锁反应的,这点不能视而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能容忍这个问题那个问题
如此容忍,随便敲敲都是一首绝世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继续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从诗歌的艺术性来看,整体格调不高,只是小我的情绪抒发。
创作的手法,也没有独有的特色,一条单线——依情绪的变化,结合不同的时空变幻发展开去,只是多了些新鲜意象而已;与精有距离。
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并问好大家了!

整点相关知识

  当前,“硬伤”一词使用得最多最热的领域莫过于语言文字方面了。语言文字中出现“硬伤”的,有普通的报纸杂志,也有厚厚的大部头的学术著作;有普通的记者编辑的文章,也有著名的作家学者的作品;有著作,也有译作……甚至于中小学教材都存在不少“硬伤”,去年关于全国历史教材和新编的高一语文读本中的“硬伤”,就曾闹得沸沸扬扬。要了解此类“硬伤”的具体含义,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1.古乐府《上邪》被译成了“上边真邪门儿”,“怀刺”就是“心怀刺杀的念头”,“赤地千里”即“千里一片红”。此类硬伤、讹误不一而足——一位研究古典文学大半辈子的老教授痛心地形容道,“触目惊心”。(199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2.该书(注:指《世说新语笺疏》)整理确也有不少由于草率粗疏造成的“硬伤”,诸如人名、书名、引文等标点符号尚存在许多疑误,令读者甚感惋惜。(《<世说新语笺疏〉纠谬》1987年11月10日《读书》)   这些“硬伤”也是由外伤的意思比喻引申而来的,大多数是指文字、词汇、语法上的错误,史实典故等资料引用时的失当,等等。
  为了能恰当地理解并运用“硬伤”一词,人们比较关心一点,即它所指的毛病是大还是小,语意是轻还是重。其实,只要想一想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些错误称为“硬伤”而不是别的什么“伤”什么“病”,就不难找到答案。因为内伤多为器质性疾病,即组织结构上有病理变化的疾病,不是懂医的人是不太容易发现并确诊病情的;外伤则不同,什么地方皮肉破了,血流出来了,什么地方肿起来了,明眼人都能看出点名堂来。而我们把那些语言文字上的、知识性的毛病叫做“硬伤(外伤)”,主要是由于它们是十分明显的,一看便知的,是“常识性的错误”。因此,这样的毛病说重吧,都是一些小问题,说轻吧,往往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影响全篇的质量。之所以称之为“硬伤”,并无意于强调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而是从易发现、易察觉的角度而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硬伤的理解是这样的,假设,两支条水管对接,一头大,一头小,怎么接呢?接不上是肯定的,要接上去也可以,那就只能蛮干,塞点东西,‘漏水’是在所难免的。硬伤的方式有很多,但无论那种方式都会体现在措辞用句上,文字是有局限的,文字不是可以随意弯曲的东西,如果文字可以随意弯曲,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一首诗就是很多条大大小小的水管对接,硬伤就是对不上口径。这样说是不是简单又好理解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硬伤简单地说,就是明显的不合理,从文本开始就不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7-18 16:33 发表
我对硬伤的理解是这样的,假设,两支条水管对接,一头大,一头小,怎么接呢?接不上是肯定的,要接上去也可以,那就只能蛮干,塞点东西,‘漏水’是在所难免的。硬伤的方式有很多,但无论那种方式都会体现在措辞用句 ...

谢谢花土,很感谢的!
其实我并不是想给大家解释什么是硬伤,而是企图验证我心存很久的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正是我对诗功夫的信心。
因为从你的回帖中,我看到我潜移默化的想法是对的。
每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一个固定评判诗歌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改变,要说真能改变,就只有下大功夫去坚持,我说的是对诗功夫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辩论和分析中才能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循序渐进地发生改变,改变以往固有的诗观。
至于硬伤一词,上边的说法并非我创,而是我名词解释中借来的。你说你对硬伤的理解,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毕竟不是大家公认的,也就是说,对一首诗歌的认知、分析优劣,不是你我他以个人的观点来衡量的。

也许你会问我,你这个回复回错了吧,这不是诗功夫小结的那个帖子,我没错,我就是借这个解读帖来验证诗功夫活动未来的艰辛程度。
再次感谢花土,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18 16:51 发表
硬伤简单地说,就是明显的不合理,从文本开始就不合理。

哈哈,又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有关硬伤一词的解释出处:http://baike.baidu.com/view/282349.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大家还坚持自己对硬伤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诗功夫或者说大家对诗歌评判的硬伤是很难消除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这个名词的正误都不愿意认可,诗功夫的评论还能不能分清孰是孰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硬伤指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也指非软件性伤害,一般就是指人为损坏或者碰撞等发生的硬件损坏。   也指科幻小说中的技术设定上无法自我圆满解释或者与当前科学技术理论有冲突矛盾的描述。   网络意义:弱点,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觉得我们对硬伤的理解,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