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我来写】《撘错马车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11 21:32 发表
《夏季》

我回忆可琛
和里里河
是一片十七岁的寂静。

你深深地注视过被河流拥抱的渡船吗
像灰色的小鞋子,像我曾跑丢的
张着小嘴儿的岁月。每个夏季

都有里里河的宁静落于
惆怅的彼岸,落于那渐远
而 ...

就是这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歌我是练习悬浮写法,撘错车是练习多元嫁接。也就是说,前一个是语言练习,后一个是结构练习哈,一般来说,我前者成功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11 21:29 发表



恩,这首结尾其实没写好,前半部分我挺喜欢的。

我曾经跟朋友谈论大陆跟港台的歌手,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喜欢港台的歌手唱歌,港台的歌手能把你唱哭,而大陆的歌手能把你唱困。
他问原因,我说:
大陆的歌手,讲究艺术唱法,而过于注重了艺术就失去了情感的真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也不例外。不管小我还是大我,不管冷静还是热情,总会有自己的观点蕴含其中,失去了自己,就没多大意思了。
我个人比较狭隘,说了点离谱的狭隘话,也不怕人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7-11 21:38 发表

我曾经跟朋友谈论大陆跟港台的歌手,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喜欢港台的歌手唱歌,港台的歌手能把你唱哭,而大陆的歌手能把你唱困。
他问原因,我说:
大陆的歌手,讲究艺术唱法,而过于注重了艺术就失去了情感的 ...



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7-11 21:42 发表
诗歌也不例外。不管小我还是大我,不管冷静还是热情,总会有自己的观点蕴含其中,失去了自己,就没多大意思了。
我个人比较狭隘,说了点离谱的狭隘话,也不怕人笑话。



问题在于当下能给你纯粹的情感感受太少,大陆太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11 21:57 发表



问题在于当下能给你纯粹的情感感受太少,大陆太假。

所以我比较看好兄长的《夏天》,尽管你说自己的这首诗歌结尾没处理好,但我还是比较看好这首诗。
老实说,我对诗歌是什么样的写法没感觉,但从字里行间里有能让我怦然心动文字就是好诗。
诗歌到底是啥?很多人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比较中意的还是那句:
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感动后来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7-11 22:02 发表

所以我比较看好兄长的《夏天》,尽管你说自己的这首诗歌结尾没处理好,但我还是比较看好这首诗。
老实说,我对诗歌是什么样的写法没感觉,但从字里行间里有能让我怦然心动文字就是好诗。
诗歌到底是啥?很多人都 ...


恩,是的,诗歌费劲就在这里。比小说难度大,所有对我有很强大的诱惑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兄长的这首诗真的触动了我,尤其是最后,看似哀而不伤,但又不乏丝丝的苦涩,我感觉这个结尾就很能让人进入一个妙境了——
每个夏季

都有里里河的宁静落于
惆怅的彼岸,落于那渐远
而我至今深深羡慕的那一瞬微弱的春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开始就勾住了我的心,那个腼腆的姑娘、那个让人联想到穿着一双美丽的水晶鞋的灰姑娘,渐行渐远身姿,在你的眼前摇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回复1:《夏季》最后一句很恼火,本来渐远了,烟波浩淼,迷雾中的寂静。结果被“一瞬微弱的春光”硬是破坏了  
回复2:
你深深地注视过被河流拥抱的渡船吗
像灰色的小鞋子,像我曾跑丢的
张着小嘴儿的岁月。每个夏季

这种类比无疑是无效的



这些回复确实也使我很纠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11 22:19 发表
可是,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回复1:《夏季》最后一句很恼火,本来渐远了,烟波浩淼,迷雾中的寂静。结果被“一瞬微弱的春光”硬是破坏了  
回复2:
你深深地注视过被河流拥抱的渡船吗
像灰色的小鞋子,像我曾跑 ...

是的,这只是你当初写这首诗的初衷,但对于我来说,的确勾起了我的一些情绪。
不是说自己为别人吊丧时是各哭各的悲伤吗?也许死者是个男的,可哭的人却心里念叨着自己的母亲。
这个比方尽管不太恰当,但是实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我并不计较这些回复,我理解他们还在自己的诗歌创作环境里,并且无法接受别人的形式,如狮群嗅到奇怪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跟我自己的写的文字一样,其实有时候你们都想错了一样。但要是我说白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接受。
其原因就是,我们都不是未成年人,自己的思想体系早已固化,没有人能说通的,除非经过一段时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后自己去慢慢改变。
说到这里,我想说咱们的诗功夫,其实诗功夫在短期内是不会给别人在思想上带来任何转变的,转变是要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并不是说这个诗功夫就是毫无意义的,而是要有坚持,只有坚持了,于作者、于读者才会有一个慢慢地量变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