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囫囵食神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逸鸥的《心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以为:这首诗的题目还不够贴切;在表达上缠绕过多也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低处的迷雾 的帖子

其它的都赞同迷雾姐姐的说法,但第二节估计没有人说这个介入的突兀感吧?比如“犯罪嫌疑人”“一支枪”这样的表达很牵强。点到这里,不多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25 00:14 发表
其它的都赞同迷雾姐姐的说法,但第二节估计没有人说这个介入的突兀感吧?比如“犯罪嫌疑人”“一支枪”这样的表达很牵强。点到这里,不多说。

这可能他在写作时用了两种思维来写的,一是清醒的想像的景,一是无意识的。对于一种状态的写作最怕意识游离。而写作时经常又是这样的,问题在于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宇 于 2012-6-25 00:27 发表

这可能他在写作时用了两种思维来写的,一是清醒的想像的景,一是无意识的。对于一种状态的写作最怕意识游离。而写作时经常又是这样的,问题在于取舍。

这样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诗歌犯了这样的毛病,还有成功可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逐一看了各位的批评及鼓励,一并致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25 00:14 发表
其它的都赞同迷雾姐姐的说法,但第二节估计没有人说这个介入的突兀感吧?比如“犯罪嫌疑人”“一支枪”这样的表达很牵强。点到这里,不多说。


我感觉,“一辆警车”“犯罪嫌疑人”“一支枪”这些个意象的出现是作者运思的再次跃起。使第二节于全篇而言有了思绪的变换跌宕之姿。有了调动读者思维再次开启的能量并增加了阅读趣味。第二节“一辆警车”、“犯罪嫌疑人”“一支枪”这些意象的生成既是外在环境服务于主题《心态》开掘上的一种补充,也是折射内在因为虚空而不安、惶惑的自觉境遇的一种有力透视和呈现。所以这第二节不仅使诗意有跌宕之姿,还运用运思的再次跃起、外在之象的大胆调动将内在之意精准的散射,使诗歌内外互映的功力尽显,全篇也是意脉相连。所以我没感觉到突兀牵强之感。忘了是谁说过,读诗就像看山,有起伏才让人有想象。

切磋中,请亲爱的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低处的迷雾 的帖子

亲爱的姐姐,很开心你来这里给我们示范评论功底,其实我不是不赞同使诗意有跌宕之姿,但就我们目前对文本分析的角度,《心态》是一个面对社会存在不符合常理的人,的反应。而第二节的介入,仅仅用警车经过,就翻起真如一个犯罪嫌疑人那般的行为方式,未免太言过其实了。意象又不是,难道要诉说一个罪人的心态,诗歌本身并不是这样指向的。我很喜欢姐姐对最后的提升所做的解析,而第二节不敢苟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25 09:32 发表
亲爱的姐姐,很开心你来这里给我们示范评论功底,其实我不是不赞同使诗意有跌宕之姿,但就我们目前对文本分析的角度,《心态》是一个面对社会存在不符合常理的人,的反应。而第二节的介入,仅仅用警车经过,就翻起真 ...



我不是来做示范评论功底的 亲爱的,我也没那能力和想法。在写诗读诗评诗的路上,我只是一个学步的孩子。再说评论也没有示范可言。只有对诗歌的感应不同。只是在你的提醒下再次感受一下诗歌内蕴的来龙去脉,何来示范?是阳光信息我,我只是来支持一下活动,学习品读各家精评,增长见识来的。是因为你的质疑,我再次自圆其说一下而已。我那文字充其量只是读后感,谈不上评论,更谈不上示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的角度与个人的体验会对同一个作品读出不同的理解
欢迎争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宇 于 2012-6-25 00:27 发表

这可能他在写作时用了两种思维来写的,一是清醒的想像的景,一是无意识的。对于一种状态的写作最怕意识游离。而写作时经常又是这样的,问题在于取舍。

“问题在于取舍”,删繁就简,有时候是诗歌创作的必修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给逸鸥提个建议:

1、题目可以更深刻些或是更突兀些,你的诗歌已经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这对你的意识形态和体验厚度是个严峻的考验
2、结尾不要向概念上收,要向更远的地方收,事实上你真的还没想好更远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6-25 10:56 发表



我不是来做示范评论功底的 亲爱的,我也没那能力和想法。在写诗读诗评诗的路上,我只是一个学步的孩子。再说评论也没有示范可言。只有对诗歌的感应不同。只是在你的提醒下再次感受一下诗歌内蕴的来龙去脉,何来 ...

可能是我崇拜姐姐的缘故,说话重了。姐姐别见怪,各人理解不同,仅于此吧!抱抱姐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 这里有阳光 的帖子

这个建议倒很受启发,逸逸和我们都要思考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腋窝 于 2012-6-25 10:28 发表
其实很多人忽视了语言上的隔离,写的多,呈现的反而少。一些独立意境的穿插有时能有不同的效果。

穿插要符合线索的贯穿和整首诗歌的逻辑。呈现是很重要的功课,单元格和多元格,大叔有很多见解,我想这首诗歌腋窝应该有话说的。上面的诗有借鉴作用,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25 14:48 发表

穿插要符合线索的贯穿和整首诗歌的逻辑。呈现是很重要的功课,单元格和多元格,大叔有很多见解,我想这首诗歌腋窝应该有话说的。上面的诗有借鉴作用,很好。

——我选择的那首诗歌不是很好理解的。一些意象看似很独立的,但要说出所以然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林俏龙先生,对音乐是情有独钟的,他是用意象来构建自己的诗学境界的。比如:最早看见我的那只泉眼/已涌出了月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