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花土

读太白酒桶的《教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21 23:55 发表
如果把小说的容量比作一座梅花山,那散文的容量就是一棵梅花树,散文就是靠抓住某一个美好的画面或难于忘怀的经历来打动你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散文诗比作是一枝梅花,把诗歌比作是一朵。诗歌依靠鲜活的意境和含蓄不 ...

理论要实在,不要玄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俩切磋,什么时候都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那两下子,都快卖弄玩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高兴了,吱一声,我就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具有散文倾向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真难界定。阳光,你得有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6-22 15:52 发表
这个还真难界定。阳光,你得有说法。


酒桶为难我哈

我觉得:诗歌最大的表现特征是想象力和超越散文的发散机制。我觉得这首对想象进行理性的归纳,对发散进行谨慎的(或是说对喻体过于谨慎)限制。因此我说它是具有散文倾向的诗歌,关键在于它有想象和发散的内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上火车从教堂后面开过就是诗,
看火车从教堂后面开过就是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与散文的分别在于:诗歌中心力量是内敛的,散文恰恰相反,是外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施世游诗歌观(9):诗歌的语言,不管是用于叙述还是其他,它的语言都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太阳的语言,既要有向外辐射的光芒,更要有内心引力,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散文的语言。就论太阳,如果只有内心引力而没有向外辐射的光芒,那么它就不是太阳,呵呵,而是月亮或者黑洞。如果它只是向外辐射光芒而没有内心引力,那么太阳也不​会存在,或存在不久!

他早年总结的。我搬过来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6-22 16:25 发表
诗歌与散文的分别在于:诗歌中心力量是内敛的,散文恰恰相反,是外向的。

诗是开了一小口的花苞,散文是全开的花朵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施世游诗歌观(18):欣赏一首诗,要看到以下四个方面才能算是完整的。
第一是要清楚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探究作者因景或物或事而生之情,因情生发之思,情思汇合上升,最后以诗歌面目出现的文学形式所要表达的志,到底是​属于奋起修身之兴呢,抑或世俗盛衰之观,抑或表达某种友或爱之群,还是讽议为政之怨。在要深究之前,也许有一个步骤是需要的,那就是剔除处于两个误区之内的一些作品,一是​过于玄乎的,二是过于戏作的。属于这两类的作品就像两座大山,一前一后阻碍了我们观察中央盆地的目光,使我们迷失了方向。过于玄乎的作品,一句话,就是那些过于灵动之诗,​爆发后就不加琢磨的过于跳跃的半成品。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他自我感觉是早已表达得完美无缺了。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式的错觉,他(她)把更多的东西遗留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了​,表现出来的其实不过是未完成之作而已,并没有抵达精神的核心。而过于戏作之作,当然是那些口水之作了。一览无遗,是不需要我们去深究的,当然得像道路上的积雪一样,拿起​扫帚和铲,二话不说地扫除。回过头来,再说表达的欣赏。要还原其生发象征意义之前的本象,再在阅读后从本象追究其象征或者所谓的精神内涵。那么第二步,也许也是不可或缺的​了。
第二,要领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关键还是要从手法上去入手。因为“比”之象征就是其一种手法,另外,还有求之于韵的“赋”,或求之于逻辑或意境之“兴”,还有以韵律节奏、​叠字等带动篇章前行、运气行情等各种手段。这里,需要对赋进行一番“正义”。把赋理解成铺陈叙述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诗经》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我就拿大家​最熟悉的开篇《关雎》浮光掠影的印证一下我的一个观点,用《蒹葭》印证我的另一个观点,然后综述一下,你们也许会更易于接受我的看法。在《关雎》里“左右采之”和“左右芼​之”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层层推进的。“芼”的意思是“拔”。采和拔是有程度的轻重之分的,所表达的心绪也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全篇。而在《蒹葭》里,赋的另一种​效果得到了呈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那就是以“苍”带动“霜”、“方”、“长”、“央”,用“凄”行进“晞”、“跻、“坻”。现在我可以归纳一下我对赋的表述了。赋,应该是一种​从多角度或单向深度推进挖掘,并且时常带韵转动的一种手法。
第三,要分析诗歌所体现的风格,看是属于细致灵秀的南风呢,还是刚劲、爽朗、质朴的北调。(现在的诗坛是多南风而少北调啊,遗憾之至!)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用词,也可以从构​句入手。词是有特性的,坚、柔、温、冷有其特征。构句是有个性的,平叙、倒装、省略有其独到之效。当然入手并不只限于这两处,他处如语调的陈述、诘句等所表达反应的情态也​可入手。
第四,要与自己的诗歌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吸收前三点,也可以参照超越,更可以另僻蹊径。欣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创作,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的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教堂,从外看是散文
从内看是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花土当引为知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句
坐上火车从教堂后面开过就是诗,
看火车从教堂后面开过就是散文。


中一句
所以,教堂,从外看是散文
从内看是诗

加一句
外表与内在和谐统一,诗意与风格完美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