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堂
太白酒桶
湖水
青山
细雨
一刻不停
当我这么细心描述
雾茫茫中
火车就从它背后
疾驰而去
如若一枚
脱线的飞针
这些都
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带不走的
就留给暮色吧
暮色悬空
暮色多么好
汽笛是汽笛
钟声是钟声
新诗发端时期的诗作,在今天看来,绝大多数都是散文,无论是闻一多的,还是徐志摩等人的。散与不散,时至今日仍然是个常见的话题。每个人区别散与不散,都有自己的一套样板。
酒桶这首《教堂》,是散文还是诗呢,先给它来个常规检查。
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当我这么细心描述,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如若一枚脱线的飞针。这些都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定,这是散文,顶多算个散文诗吧。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
2,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
3,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
1是过去时
2是进行时
3是将来时
对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描写,相对于进行时,比较容易写散,用定格产生诗意的话来说,对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描写只能线性描写
你看这句;湖水,青山,细雨,一刻不停,这种断实际上不是断,更不是跳跃。
再看这句;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这里总共6句,222之间也不是跳跃,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是暮色多么好的延续。再加上‘吧’与‘多么’两个语气助词的使用,散是显而易见的。
来看2;雾茫茫中,火车就从它背后疾驰而去,这句是最接近诗意描写的,但是‘就’字的出现还是使句子散化了。
如果我们只是这样去区分散与不散,这是不对的。因为123不是这首诗的重心,这首诗的重心在这两句里面。
1,当我这么细心描述
2,这些都即将消失在你眼前
其它的都可谓轻描淡写,而这两句则是刻意强调。在如此舒畅的描写中,酒桶为什么要夹入这么生硬的东西呢
湖水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青山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细雨迎面而来又一闪而过...当然还有,就不一一罗列了,进入抒情主体,教堂。火车从教堂背后一闪而过,注意是‘背后’不是教堂的正面,或侧面,而且雾茫茫。回去,‘当我这么细心描述’,注意‘细心’,酒桶的刻意强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细心,细心有什么用呢,有些风景不是细心就能欣赏得到的,它就在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溜走了。
因此,后一个强调就顺水推舟,带不走的,就留给暮色吧!暮色悬空,暮色多么好!汽笛是汽笛,钟声是钟声。画外音就是,让风景是风景吧,不要自作多情去打扰。
2012年6月21日傍晚
花土草读
《散与不散》
文·花土
(之一)
如何断定一篇文章是散文而不是散文诗呢?用文字来说明这个问题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把一首诗写散一点,就有可能是一篇散文诗,而把一篇散文诗写散一点,也有可能是一篇散文,把一篇散文再写散,可能就是一篇短篇小说了。
从诗到散文诗到散文再到小说,是一个“渐变”过程,其间没有明显的分野。完全有介乎诗和散文诗之间的文章,也完全有可能有介乎散文诗和散文之间的文章,介乎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作品也同样会有的。区分散文诗和散文之间的那个值还真不好定!如果再加上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试图说清楚这个问题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还是从形式来找找突破口吧。因为诗歌有分行的形式,散文诗、散文和小说有分段的形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一句可以为一段,因为诗是以“首”、散文诗和散文、小说是以“篇”来量题的,“篇”比“首”存在用字差别,所以我觉得,一首五言绝句,就是分为四段,只是每段只有一句而已。相比于小说,小说的段就长得多了,十句几十句的长段随处可见,我想这是小说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小说反映的是生活面貌,描述的是人物内心,事无巨细,都铺开写,所以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为完成小说服务,如果小说也像诗歌一样每句一行,一行一段,浪费纸张且不说,这样的小说还能不能读恐怕就是个问题了。散文的字数比小说少的多,但是和诗歌比字还是多很多,相对而言散文的段要比小说短,比诗歌长。又因为散文诗的语言要求比散文更浓缩,更精炼,所以散文诗的段又要比散文短,如果非要给散文诗的段给出一个参考值,散文诗适合三到五句为一段。四种文体,段有长有短,但他们分段的意义应该是一样的,就是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把意义不相干的分开,便于阅读理解、思维转换,避免混乱。
诗为什么适合一句一行呢?我想,一是为了提高句子的表现力,达到炼字炼意的目的,从而体现以少胜多的作用。而小说则需要深入描绘,这样自然就需要大段大段的笔墨。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用字越多就越有“散化”的危险,如果散文诗的段写长了结果会怎样呢?很显然散文诗的段不适合长段,不光思维无法跳跃,“诗味”只怕也出不来。所以段对诗和对散文诗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给散文诗一个合适的“段长”也完全有必要。一个合适散文诗的“段长”不光能有助于这种文体的发挥,我们如果能一眼就从散文中把散文诗分辨出来也有实用价值。
小说有没有意境暂且不说,小说之所以可以打动你主要依赖故事情节。但是我们没有听过有哪一篇小说是用意境来打动你的。这就是小说的特征,小说的表现手段。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命运,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或战争画面可以滴水不漏地融入到小说之中去,所以小说的美在于大气。
而散文就好像是抓住了小说中某一个精彩的局部。
如果把小说的容量比作一座梅花山,那散文的容量就是一棵梅花树,散文就是靠抓住某一个美好的画面或难于忘怀的经历来打动你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散文诗比作是一枝梅花,把诗歌比作是一朵。诗歌依靠鲜活的意境和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来打动你,那么散文诗呢?散文诗用什么来打动人心?或许是盎然生机,或许是别致的情韵,或许是像宋词一样的妩媚.....
(之二)
散与不散,是区别诗与非诗的主要特征。为了把这个问题阐述明白,我们先从简单一点的题目开始说起。
有一天,一位网友来邀写同题诗,“夏日情怀”,我一看题目,笑了,说,这个题是散的,不适合写诗。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诗的题目来和这个题目相互对照,看看它散在哪里。另一个题目是“夏雨”。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夏雨,我们或者可以说它是“夏天的雨”,我们知道“夏雨”是一种典型的雨,有和他相对应的“春雨”、“秋雨”、“冬雨”等等。作为一个题目,“夏雨”是有指向性的,它告诉你,诗是写雨,不是春天的雨,不是秋天的雨,也不是冬天的雨,而是夏天的雨。也有可供发挥的想象空间,夏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夏雨”是一个具备压缩型的题目。而反观“夏日情怀”,空有夏日的想象,但是何种情怀没有指向性,是散的,它收束不了诗意,起不到统领全诗的作用。
像“云端的日子”、“忧伤的蝴蝶”、“阳光灿烂”,都是属于散化了的题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语焉不详,指向性不清,没有性格特点。
不妨再举两个题目来进一步说明“散和不散”的道理。一个是“红豆”,一个是“相思”。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想不用多说。“红豆”是浓缩的,作为一种植物的种子,它既有自身的美,更有可供挖掘的象征意义。而“相思”只是一种散状的情绪,它是一种已经得到释放单元,不具备再扩张的能量。当然,散不散,有多散,是个不便争论的话题,散了的题,能不能写出诗来,也不是绝对的,我只是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什么样的题目适合写诗,尤其是适合更多的人发挥想象,写出更多更精的诗。如果把一首诗比喻成一个军团的话,那么,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这个军团的统帅,我们选择自己的统帅,是不是可以随意地选呢?我们肯定会考虑再三,这个题目是不是有能力统帅三军,很显然,一个松松散散的题目是是担当不了这样一个使命的。
(之三)
越来越多的诗格式上是诗,实质上是散文。诗歌的散化,有大环境的原因,主要是那些看不懂的诗开始招人唾弃,而写看得懂的诗的人逐步增多。这样一来,自由诗散化是在所难免,成了诗歌的新病。
以句子为单位,如何区分散还是不散呢?
我们以雪为例,排列三个句子,分别是:
1)洁白的雪花,踏着欢快的舞步落下来。
2)雪花静静飘落。
3)雪,应该是溜出天宫的吧!
三种落雪,头一种进行了精细的描绘,因此最散,也最容易懂。第二种采用的是冷色调,情感没有头一句热烈,仿佛被压制着似的,意思也就相对朦胧些。第三句用的是一个大胆的猜想,意思你懂不懂无所谓,因为句子本身有了足够的美感,懂不懂都不会妨碍你去欣赏它。
从这三个句子可以看出,第一句是散的,第三句是诗的,第二句介乎两者之间,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你越是细致地描摹,诗意就越淡,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少,就好像油画,油画是写实的,而诗歌更适合写意。
白话新诗,有些特别的句子很难说清楚它散还是不散,有的诗人喜欢使用整体隐喻,只读一句或两三句你无法领会诗意,所以你也就不能单句单句地去阅读,而必须把诗的脉络理顺,而后才能看清它的作用。但是,作为基础,诗歌依然只能从单句学起,然后慢慢融通,就像一位玩钢琴的人,如果他从来不做各种难度的指法练习,就只能去拼凑音符。
2009年秋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6-21 19:3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