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2 15:41 发表 我在公园里会碰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各种老头当他们面对一些穿着时髦,甚至是奇怪的少女走过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反映。一些人显得沉默,一些显得和祥,一些会泛酸。但那些少女是不会理会他们的,她们沉浸在自己年轻 ...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6-12 19:08 发表 学习诗歌和评读,对于读者是个很好的引领。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2 14:20 发表 照样还是先给出这里有阳光的文本,如下: 《打电话的女孩》 她在里里街上把自己吹起来 像塑料玩偶。 黑帽檐上 有热烘烘的咖啡味道。 她要打电话了,每个指尖 都亮着彩色的号码 她说:嗨~ 一边对橱窗 ...
原帖由 呆瓜 于 2012-6-12 20:21 发表 他在渲染一种情绪,一个女孩的情绪。感觉线条有点散,主次线条不够合理。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2 15:41 发表 我在公园里会碰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各种老头当他们面对一些穿着时髦,甚至是奇怪的少女走过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反映。一些人显得沉默,一些显得和祥,一些会泛酸。但那些少女是不会理会他们的,她们沉浸在自己年轻的快乐中,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新意。我们都有替代性满足的时候,这也是天赋人权的,我有时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替代性满足的批判需要对审美对象的性质首先加以确定和衡量,否则批判就被批判所批判。如果少女的替代性满足是一种被社会所灌注的商品消费意识,并奢侈化,那么这是可以批判的。但如果少女是出自于美和快乐的天性,则这种批判就是反人道的。换言之,“真实性含括真理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把主旨指认带向模糊,同时又会把审美理解带向不同论域,或合理,或不合理。于是带出无谓的争议(典型的事例就是那次赵诗的评论),一个简单的问题被其技术性地搅得高深莫测的样子。也就是西方后现代美学上的互文性折中主义,就是策略化写作的眼球主义和制造话题,带有艺术创作本身的免责性。艺术比它所批判的事物还要虚伪,还要商品化。
原帖由 琪琪格 于 2012-6-12 15:57 发表 帮你喊声阳光
原帖由 琪琪格 于 2012-6-12 15:58 发表 建议 天放兄也给莫00的“ 磐安之行”写个解读champion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