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790|回复: 120

读太白酒桶《在外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外面
·太白酒桶

一座山覆盖着树木和草地
一条大河之上覆盖着薄雾
有时也是一柱缭绕的青烟
或者一朵朵白云
呆上一整天,你看到的山
肯定是静止的
你看到的河也不曾流动
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
你会发现那些青烟和云
也是静止的,唯一移动的
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子
和鸟鸣
2010,08,03

读诗,读什么呢?我的答案是读它的迷人之处。
一首好诗,肯定有它的迷人之处。有的缠绵忧郁,味道重,有的明净淡泊,味道轻。比如酒桶这首《在外面》,就是味道轻的一首诗,从取题《在外面》就可见其无插柳之志。
我是一个对题目有严格要求的人,不是好题目,宁可无题。有人说,好题目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也觉得,好题目就像一个人的脸,又好比三军统帅,亦好比开门钥匙。好题目与诗互相补充,好题目能引领读者更快捷更准确地体会出诗意。
对于《在外面》这个题目,我曾经质疑过。原因有二,一,在外面,太宽泛了,二,诗的正文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与“在外面”的随意性不合。但酒桶自己说过,没有更好的选择,虽然他也知道其中的不足,而他认为,为什么当时用这个题目是有道理的。那么酒桶所谓的道理是什么呢?
通过题目《在外面》进入诗也没什么困难,这是一首类似于禅定的写景诗。诗中的景物有可能离“家”不远,或许“家”就在山上,家门口就可以俯瞰大河,目睹青山。当然,这个“家”也完全有可能是一种愿望,是种设想。
读写景诗当然要从所描写的景物去体会作者的感触,那么来吧。
“一座山覆盖着树木和草地
一条大河之上覆盖着薄雾”

这里连用了两个“覆盖”,从画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粗放的笔触,宛如泼墨。兜头而下,是树木和草地,河是视觉最低点,自河而上,是轻纱似的薄雾,树木草地覆盖着青山,薄雾覆盖着大河,这里要的是空间感。
“有时也是一柱缭绕的青烟
或者一朵朵白云”

第三句突然转换笔锋,“有时”的使用打散了画面的写实感觉,从而进入一种虚实相间的“冥想式”语境表达之中。读到这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要跟着作者转换了。
“一柱缭绕的青烟”
这里显出的人间烟火味,当然仍然是诗意的。
“或者一朵朵白云”
作者加入了更多的覆盖物,当然还是诗意的。
“呆上一整天,你看到的山
肯定是静止的”,

到这里,作者开始正式表达自己的个人领悟了,“山”为什么在“呆上一整天”之后是静止的呢?
紧接着
“你看到的河也不曾流动”
“河”为什么又是“静止”的呢?
“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
你会发现那些青烟和云
也是静止的”

作者开始反向推开,“青烟”和“白云”也是“静止”的了。为什么呢?
“唯一移动的
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子
和鸟鸣”

作者没有进行回答那些为什么,而是再将笔锋一转,把前面的所有叙述推翻了。
这是间接的回答吗?
不管如何,诗的主轴出来了,即“动”与“不动”,一种禅思味便营造好了,作者的颠覆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判断作者这种对景物的颠覆是否是正确的,我们就必须是一个有类似体验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至少,我们不应该是个山水盲。
景物的“动”与“不动”,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这样的,当我们站在某处看山,看河,我们看到,山上的云雾是掩荡的,风吹过,树木是摇摆的,我们看到的河水是流淌的,白云是飘动的,这没错,但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因此作者有意强调,“假如你住在这里很多年”,为什么是很多年?,很多年和只看一眼有什么区别?作者整首诗的重心全在这里。其实我们只要往深想一层,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比如说我们出去游山玩水,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基本上只能走马观花地看山看水,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所看到的山水自然是表面上的山水,我们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山水的神韵。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看,慢慢玩,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能陪伴山水左右,到那时你看到的河水就是“静止”的了。
而从另一个方向看,山水的“动”与“不动”是符合因果律的,比方说,我们在山上看见云雾,看见的次数多了,云雾就好像一直在那里不动的了。
作者通过这种禅思,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多维大门,禅外之意是空阔而惬意的。
回到题目《在外面》,这个“在外面”,你觉得合适吗?我觉得问题不大,能伸也能缩,好像没有更好的选择。
诗的味道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看似味道重,但不一定绵长,而有的诗味道轻,但却绵长。这首诗的神韵正在于此。

2012年6月9日花土
草就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6-9 20:52 编辑 ]
发表于 2012-6-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位子先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9 19:51 发表
这个位子先坐了

圣上万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被解读者读出来的,当然不能否定是作者的用心。
对于借景抒怀的诗歌,或许很多人会说,那是否很简单?但对于融入写意和写实,画境和诗意共融的诗作,特别是里面的静止思想,是否具有禅这个效果,乃至这个题旨是否很到位?我想花花这么多的解析,凭其个人经验足够彰显诗评的深厚。
亮读先,大家多发表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问题我想提出来,关于画画的元素介入,是多一些好呢,还是少一些好?专业的说法就是美学元素哈~~花花比较拿手,所以设问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9 20:01 发表
有一个问题我想提出来,关于画画的元素介入,是多一些好呢,还是少一些好?专业的说法就是美学元素哈~~花花比较拿手,所以设问一下!

画画元素,我们要正确理解为借用,借用别人的东西,自然是要适用,什么是适用的呢?当然是能增加美感,增加表现力的元素,比如国画构图,构图实际上就是错落感,这和园林是一样的。有错落感,就会增加表现层次,至少不会出现拥堵现象。从前诗画不分家,我想不光画画,书法,建筑,等等能借用的东西有很多,要借用,就要熟悉。能借用的,能增加美感的,增加表现力的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实际上是思维艺术,当然,视觉艺术有一大半也需要借助思维来完成,而诗离不开读,读,实际上和看画也是相通的,读需要节奏韵律,我们看画需要从笔触色彩去看,笔触和色彩也是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从这点来说,诗画是相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6-9 19:55 发表

圣上万福!

花花万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花土与我们分享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土花土你真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苦海葬雪 于 2012-6-9 20:44 发表
  感谢花土与我们分享心得

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苦海葬雪 于 2012-6-9 20:45 发表
  花土花土你真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花土 的帖子

但就诗单元体来说,画画的技巧很可能就用不上了,比如你在写口语诗的时候,也就是适可而止。个人以为哈~~

“从前诗画不分家,我想不光画画,书法,建筑,等等能借用的东西有很多,要借用,就要熟悉。能借用的,能增加美感的,增加表现力的东西当然是越多越好。”——这在如今也有说的,不过,它们的相异性越来越强烈,因为诗歌的语言能力在现代诗坛被颠覆的程度过大,传统的相容性或借用对于诗者来说更倾向于思想的冲击或灵魂的抵达。毕竟诗歌承载的内容是和美学相悖的。诗歌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事物的进程或人类历史中带给人类的丰厚哲思。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能是“各为其政”。个人更喜欢以专业的诗评术语来解读诗歌,其中画画的感觉物归原主比较好。

——只为探讨,花花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6-9 20:21 发表
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实际上是思维艺术,当然,视觉艺术有一大半也需要借助思维来完成,而诗离不开读,读,实际上和看画也是相通的,读需要节奏韵律,我们看画需要从笔触色彩去看,笔触和色彩也是有 ...

韵律和节奏也只是感同身受罢了。
不是不想让诗歌也诗情画意,但基本的格调还是以语言为主要掌握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6-9 20:46 发表
但就诗单元体来说,画画的技巧很可能就用不上了,比如你在写口语诗的时候,也就是适可而止。个人以为哈~~

“从前诗画不分家,我想不光画画,书法,建筑,等等能借用的东西有很多,要借用,就要熟悉。能借用的,能 ...

诗脱离姊妹艺术而独自发展,前景堪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2: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