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612|回复: 52

表达,或说心境(5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个季节的童话

岁月的火舌  不断地
蔓延  进入夏
夏天让河水加深
沁凉
水的反光里
太阳在石头上走动
在同一天空和我们相印
留下的日戳
是一只新鲜的秋果

秋果  秋果
潜入夜  使鸟倾斜
使我们的血液上升
上升,并触摸到月亮
千古的伤痛
而秋天一到河水清浅
石头变圆
我们就剩下这些
往事的石头啦

现在  我们必须义无反顾
走进冬天真实的布景
雪白的栅栏外
一树静静地燃烧
温柔的夜晚  有红狐
窜出
而冰河之上   大鸟沉默
爱情挂在十二月
像一片久违的叶子


风吹向陌路

然后是一只蜜
一只蜜从凝脂的肌肤
窃走了香气
它在夜光中潜行
是一阵风
把它带向了陌路

带向花园的中心
在露水的村庄
你一定会遇见那个饮风的人
和她的一次温柔的睡眠
她说:被蜜窃见的人是幸福的

而今夜的风吹向陌路
饮风的人在风中沉醉
她微颤的唇  在一支口琴上
开合
像蜜一样吸吮
月亮的汁液

风之后  谁在窗下应声而歌?
一只蜜
让我们梦见了落花与流水


表达

荻花飘起 又落在水上
然后没入青草深处
犹如郁结于我们心头的旧事
一些隐语,等待
在季节背后的烟波之中

渴望是月光下的紫藤
一半幸福一半苦痛
我们不说那句话
任泪珠打湿语言和空间
打湿眼膜不敢松开的花朵

失去这样的表达
我们的心境 时枯时荣
像风中疾飞的鸟
像淡然飘落的荻花


一种过程

最初是蝉的蜕化
后来一些善变的思想
在一首唐诗里
长出点嫩嫩的花叶

到了秋天 才发现
一些属于灵魂的叶片
纷纷坠落 变成可感知的
鱼,悬于一面
空壁
……既然不能享受水的快活
只好体验种子暴裂的痛苦



回忆一生

一生中
我们管流浪的饥饿
叫做节日
爱情的孤独是幸福

这样的日子不可言喻
幸福昏眩是一刹间的事情
然而时间 诗歌 水
从我们眼眸淼淼而过
清明如一

一生中 我们在同一树上
做梦。蚕食我们自己
唯一的果

青黄不接的季节
我们饿着活着
瓜熟蒂落
我们 死去
发表于 2012-1-1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在石头上走动
在同一天空和我们相印
留下的日戳
是一只新鲜的秋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之后  谁在窗下应声而歌?
一只蜜
让我们梦见了落花与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中 我们在同一树上
做梦。蚕食我们自己
唯一的果

最喜欢这里,来读姐姐。
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人在湘江畔 于 2012-1-16 16:20 发表
风之后  谁在窗下应声而歌?
一只蜜
让我们梦见了落花与流水




你是否早就看过我这些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12-1-16 19:45 发表
一生中 我们在同一树上
做梦。蚕食我们自己
唯一的果

最喜欢这里,来读姐姐。
问候~


妹妹,你的诗歌呢,来这里放放!我们排排坐,聊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一首首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广东阿樱 于 2012-1-17 16:42 发表


你是否早就看过我这些文字?


是每封信里找不到的新一代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七个小矮人滴;南方薄薄的霜

所有这些偶也是最先阅读者之一吧

[ 本帖最后由 人在湘江畔 于 2012-1-18 09: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仍在急促地远离

            读阿樱的诗歌有一种时间回溯的感觉,这不仅关涉到诗歌中带有强烈的对审美主体过去的人生体认,更主要的它们让我回到蒙胧诗的时代。朦胧诗的韶华已去,相对很多新的创作群,特别是80以后的对那段诗歌的“青铜时代”则不曾经历过。那时的诗人生活比现在拮据多了,但精神的蓬勃和活跃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朦胧诗相对于其后的各种主张和试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朦胧诗的诗人,在审美中依然保持着较为显著的精神完整性。主要的创作群把诗歌当作一种神圣物,而不像当代的诗人对理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分流、归谬和争执。

       建国以来的中国诗人,在我个人看法中,最幸福者依然是建国初期的。诗人的幸福感和写作水平是两个不一定交织的事物,而审美接受和评价在时间中是相对的,即不可以以当下的审美范式去衡量过去的水平,毕竟我们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牛头不对马嘴的。这个时代的诗人,抛开其语言和艺术手法较为单纯的线性,其实他们的世界感非常强烈,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一贯的广阔性。
       那么经历了各种政治上的恶作剧后,中国诗歌从黄金时代向白银时代转变了,一部分信念的怀疑开始生发,但这白银时代尚不及将怀疑浮于水面。所以实际白银时代的表征并不明显,作为蒙胧诗的父代,我不认为当时那些多数的,知识分子年轻的父母们是不幸福的。尽管社会在政治中产生巨大的分裂,但他们的精神对神圣的持重,就好像他们的年轻那样忍着饥饿,在世界信仰的庇护中闪闪发光。那依然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即使先进者也被广阔的气候所覆盖,而更多将就在政治的样板戏中。

       然而对社会信仰的怀疑就好像过去古典哲学时期那样,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如此蒙胧诗歌其实交接在信仰和解构之间。社会信仰和世界信仰在中国现代哲学的混沌期,其实是相等值的位移性事物,当社会信仰不再提供其庇护性,那么诗歌精神则转身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求诉,个体从社会中回到其自身,以自身为世界的担当和化解。因此蒙胧诗歌其实是诗人自我的觉醒,是个体与社会理想的分道扬镳的初尝。
        然而个体的人学,即自由和独立的价值依然是完整的,其在本质上沟通于世界,所以蒙胧诗歌并不取消人和世界的同构性,相当一部分诗人依然能从社会的枯枝中,通过个人行而上化回到世界力量的温泉中,只不过这伴随着对社会信仰坍塌时的诅咒。然而个体对社会堕落的批判,在现代社会对人的既定的解构进程中,并不能通过蒙胧诗改变其周期性,诗人企图通过个体的抗争去修复世界完整性信仰在社会中的作用,困难是巨大的。这实际已成当下中国诗歌的主要历史任务,即通过个体完成社会在精神层面的重建。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的异化作用实际把后蒙胧诗逼向一个以死相拼的角落,蒙胧诗从一开始就带有那种殉葬式的宣言,因为社会人的死亡同时意味着绝对个体人的死亡。当然一部分蒙胧诗人在抗争中,也不断受到爱的浪漫性的滋润,以及艺术本身固有的对创造性的认同。蒙胧诗歌的杰出成就其实只有少部分在社会的呐喊中,多数成就在爱情的表达和新艺术的创建中。爱情和艺术成为诗人自我危机感的庇护所,当他们感到外在社会的巨大的压力,他们就逃往那里,获得新的光照和温暖。

         后朦胧诗歌,随着社会异化力量的逐步渗入,爱情和艺术本身又成为诗人自我价值和诗人之间的战场。各种新文学团体的主张,不管其借艺术革新的名义,思想的更新,还是披着“无赖救社会”的狗皮,无非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来自解构的力量对中国诗人最后一片自留地,所发起的自我自杀式的悲壮和滞留。
        大量蒙胧诗人的主力,在生命力步入中年后,淡出诗意而回归时俗的事务。尚有存留者,在两个方面为中国诗歌作出了努力,一个是完整性写作的有力倡导,即诗人的再神圣化和战斗力的问题,其和一部分本真性的写作新生代,获得在牧歌层面的相互照应,而另一个则是浪漫者的挽歌。后者其实已经转让给个体性,其和普遍意义的社会性,经过20年婚嫁的离异,早已经行同陌路。因此大量后朦胧诗在微观的个体人生感触中,这是理解阿樱诗歌支点,如此阅读就能从其诗歌的背后,看到一幕广阔的,光照和阴霾并存的时代风云。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1-30 13: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这个我看不太懂呢,我转一个:

永远的陌路
          东荡子
    阅读阿樱其人其诗,最大的发现便是爱情这一个词,以及这个词对阿樱的特别意义。爱情是阿樱的空气,水,是她的粮食,是她生活的全部。阿樱是一个依赖爱情而生存的人,没有爱情她便没有诗歌;她的所有的诗歌是她的爱情史,或者说是她用生命写成的爱情。阿樱一直以来都是从爱情入手写作诗歌,这是她得心应手的事情,也是读者容易获得理解并感到亲切的事情。由此认定阿樱的主要成就是使爱情获得极至美丽的效果,我们并不担心可能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理解上的纰漏和误解。虽然阿樱某些诗歌文本对于爱情的表达或歌唱,会利用一些具体的对象和她自己的生存经验作为掩体,或可有一些特别或重要的东西出现,我们仍然相信跟随作者进入她的写作,也就是说从我们和作者都十分熟悉的渠道进入她的写作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发现她的陌生那一部分,以及陌生对于读者和作者的特别意义。
     阿樱是亲切的,温和的,是水一样的;阿樱又是寻找的,迷失的,是石头一样的。在她的几乎所有的诗歌里都能看到这两种性情的并置。阿樱其人其诗所体现的性情是何等的相似,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可能有效地把握到她的脉搏,至少对一个读者来说是对阿樱的一个积极的认识。这两个方面,看上去矛盾,但它们并不对立;因为这种矛盾好象在阿樱内部突发,其实一直隐藏她的内部,它象石头一样沉稳地隐于水中;水并不深,一窥见底,石头就在底部,看上去的矛盾其实是水石融合一体。表层看来水是柔性的,石头是坚硬的;但在水中它们又都可能相互转化,这种融合性是阿樱独有的品质。正因为这种品质的存在,我们所发现的阿樱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表面,陌生是本质,是阿樱的永远,同样是读者的永远。
     阿樱的写作都是为爱情而写作,爱情似乎是她唯一的写作领域。这是表面的看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因此,我们只能从这里才可能进入到她的本质发现更加有效的认识。阿樱给出的文本是她用生命写成的爱情。诗人黄金明指出阿樱矢志不渝地要把自己交给一样东西,其本身是一种可怕的行为,更何况是交给爱情。本着这样的认识,黄金明进一步指出爱情并不是让人感到恐惧,而是让人不可捉摸。这些认识正指出了阿樱给予读者的亲切感和陌生感;隐约担心的是这样的[交给]怕是要将一个人引向烈士意识,要以牺牲一切为代价来获得爱情。阿樱的倾向十分明显,柔情而又不失刚烈,但又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我们的担心可能显得多余。
你肯定是在我的陶醉中
陶醉了
你说我仍是你的小鱼儿
小虫儿
[ 无论你跑到哪里
我都要把你捉回来]
------[题婚纱照]
      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里边隐藏着一个有趣的信息,这条小鱼儿在陶醉中有可能要逃离,但她已与对方互为唯一,事实已不可能。这个爱情的游戏,是对追求幸福的矢志不渝的辩护,温情而有力。正如她在[风吹向陌路]一诗中说的‘她说,被蜜窃见的人是幸福的’还有‘象蜜一样吸吮/月亮的汁液’虽然她可能牺牲一切,但她已在爱情中获得了足够的力量使她似乎能够永远沉浸在爱海中,我们因此也可以放下心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阿樱对爱情是贪婪的,纯粹的,甚至不顾一切包括面对生和死,她从未有过半点后悔,倒退,她的现身便是对爱情的激励。下边的诗句便可以进一步证明----
青黄不接的季节
我们饿着,活着
瓜熟蒂落
我们,死去
-------- [回忆一生]
    这段有意思的话,傻话,简直是一块石头面对我们,让我们无话可说。我们似乎已经来不及思想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陌生了,我们的陌生是阿樱给予的;我们不接受或者犹豫,可能就是阿樱已经在我们面前变得陌生。我们曾经有过的担心现在看来已经完全不必要了,阿樱对于爱情的不可救药使爱情已变成她生命的本质;她是视爱情为生命的人,她的所有的牺牲都是她获得爱情的全部代价,也是她的全部的意义。
    阿樱童年时代生活在一条木匠街,经常穿过一条阴森的棺材铺;她跟她的玩伴不同,她并不那么胆小,她敢驻足并希望能看到究竟。这种胆量和专注看来从小便已练就,以至于她面对生活和爱情都如此执著而勇敢。联想到她在一篇题为[爱情]的短文中写道[来吧,外省的云]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甚至她还在[问海]中大声呼喊[把你螺纹涛声给我/把你鱼王眼睛给我],虽然这一切为我们对阿樱的读解将带来更深的帮助。至此,面对阿樱和她的诗歌,我们已不得不再一次进入陌生这个似乎透明的词;我们怎样才能对陌生这个词进行新的认识呢,如今我们看到的阿樱已经不再是一条温柔似水的小鱼而是一条疯狂的鯊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樱童年时代生活在一条木匠街,经常穿过一条阴森的棺材铺;

————不说我还差点忘了这个事情,确实血淋淋的,这该死的死亡店铺,对我心灵的早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我诅咒它!还有同禾里后面的田畴,总是有一些破败的骨头缸,露出它们黄昏的脸。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1-18 16: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侃,你的评写得很认真,我收藏下慢慢看,再与你探讨。
我热爱着家乡的一草一物,我再让你去一下木匠街:

    我童年时大部分的时间居住在木匠街。多年来,它的神秘一直环绕着我,那些轮廓分明的屋宇和人物常常在梦境中浮现。它深幽、狭窄,细长的街道零星地点缀着几家商铺,但更多的是阴森森的棺材铺子。我的玩伴,因为害怕,每次经过铺子前,总要用手遮住眼睛一闪而过;而我却在那门前驻足,深深向里面张望着,直至嗅到那些未上漆的棺木飘出来的木材清香……   
    我的心事大人们一点都不知道。母亲每天到医院上班回来之后,就总爱躲进她的房间里,然后在那个古旧的樟木柜子前,把一些奇怪的纸圈、布料、红绿扣线挪出挪入。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什物是母亲的当家宝贝。祖母的棉布对襟衫,我和妹妹的小花裤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及至长大后,母亲的针已横亘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度过岁月苦海的银桥……而很多夜晚,坐在自家屋檐下吹箫的却是我年轻的父亲。父亲常常坐一张竹椅子,右手端一杯米洒,左手夹一管长长的洞箫。一杯倾尽,父亲的手指就开始轻抚箫孔,苍凉且缠绵的乐音便会从箫孔里淌出来,和着酒香,弥漫在木匠街幽长幽长的街道里……你不知道,当时我的父亲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人物,很多小孩子都害怕父亲的威严而不敢接近他,我对父亲也心存惊悸。但那时箫声一响,孩子们就都围拢上来,静静地坐于一边,我少年的心也在父亲的音乐起落声中沉醉、成长……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秉性刚烈的父亲,何以吹奏出如此凄清动人的音乐?我看清了父亲一生的忧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仙 于 2012-1-18 14:46 发表
你的这个我看不太懂呢,我转一个:

永远的陌路
          东荡子
    阅读阿樱其人其诗,最大的发现便是爱情这一个词,以及这个词对阿樱的特别意义。爱情是阿樱的空气,水,是她的粮食,是她生活的全部。阿樱是 ...




酒仙也来了,喜欢这里热闹?你现在可不要再喝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