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廖孚嘉

纪念海子仙逝22周年诗会活动之一:《我看海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子死后不久,就爆发了波及全国的学潮。这件事单纯孤立看他与之无关,但从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思潮来看,从人们思想来看,却是很有关系的。那正是中西文化、新旧思想大对撞的时代,对于海子这样的一个虚弱的诗人来说,其信仰危机和思想的迷惘,都是首当其冲的不堪一击。这是后来很多学者所没有考虑进去的因素。也几乎很少有人这样考虑研究过。
   我想,海子的死,是与时代有关联的。他是诗歌也是时代的殉道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1-2-14 15:38 发表
正值各种思潮涌入古老大陆时刻的一位诗人

沙发支持!



可是很多人都在那个时候写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廖孚嘉 于 2011-2-14 15:44 发表
海子由一种现象,逐步上升到一种理念、精神、价值与文化的层面。
所以海子首先是一种现象,然后才是一种理念、价值和精神,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之于民族的精神文化。




海子的死,引导了关于海子的讨论。所以所谓海子的现象大都在寻找海子的死因,而诗歌的特征说的并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1-2-14 15:53 发表

只是在那个时代,做什么都是错的,你敢吗?



不同意,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去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因为他们在错误的惯性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1-2-14 15:55 发表

所以,不如离去



他死于精神分裂,好像和社会变革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廖孚嘉 的帖子

海子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海子从新的角度诠释了美?还是揭示了势力对美的遏制?我认为,海子有精神乌托邦的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廖孚嘉 的帖子

海子,这些你经历过吗,你想过吗,你能用血红说服他们变成阳春白雪吗。


我并不会不动声色,我会将母语的词根削成一柄柄利剑,斩尽诗歌的忧郁,把我们的绝代风华高高扬起,于血色之上,击碎天堂的门槛




---------------------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廖孚嘉 的帖子

我们己经在诗人的诗中发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死亡景象,也许这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但我们更相信这是诗人的自我神示,是一种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


------------这个定义是客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中巷 于 2011-2-14 16:13 发表
对于海子,该如何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法;或褒或贬,都不能否认他留下的诗歌财富。或者正如邹骏的文章《春天,去看一个人》中所说,

    “人说,海子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也许这样的评价还不够 ...



恩,赞同主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中巷 于 2011-2-14 16:14 发表
邹骏的文章《春天,去看一个人》(2007-04-13 10:28:04)
转载  
春天,去看一个人


邹骏





     海子的父亲查振全,戴一顶旧毡帽,背有些驼。我们远远地被抛在后面。按照我们的猜想,这样带领陌生人去 ...




收了,计划以这个背景写一首海子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守望炊烟 于 2011-2-14 20:22 发表
海子是人,不是神,他是诗歌殉道的孩子。我们仍无法抵达他对诗歌的特质,他是飘逸的湛蓝。他的灵魂让当今的诗人们羞愧



恩,他在诗歌中的灵魂是高尚和纯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从海子的自杀看,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壮举,但从那个时代看,却是一种现象,因为前后自杀的诗人不止海子一个人,对这种诗人自杀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海子现象”,所以,我认为,研究海子现象,不仅要从时代上着手,也应该从其他自杀的诗人身上进行综合来判断。1
      前后自杀的诗人有:
  1987年3月,女诗人蝌蚪用一把精致而锋利的手术刀割断大腿上的静脉自杀;
  1989年3月,“麦地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诗人方向(1962-1990),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淳安县,1990年10月19日服毒自杀。
  1991年9月,诗人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
   诗人三毛(台湾,1943-1991),女,本名陈平,194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重庆。1991年1月4日清晨自缢而亡。
  1994年10月,“童话诗人”顾城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不治而亡),尔后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 ……
     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时代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过一个观点,当然我也不是很赞成,可是却可以归纳一种现象,他们说:“诗人是病人的最高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历史上有很多诗人自杀,但为何中国却很少(像王国维这种情况例外,因其留学接受西方教育的)?
    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历史上,像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这样的诗人,一生政治抱负不断遭受挫折,但他们没有自杀,是因为中国以儒释道为体现的传统文化拯救了他们,当他们信奉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屡屡不得志的时候,又开始转向道家“功成名就身退”的遁世信念,甚至转向佛家虚无理念,这样,就避免了外国诗人那种较普通的自杀现象。
    海子现象正是大陆改革开放后,中西文明冲突、新旧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时代。传统文化正逐步显得苍白,拯救不了海子的生命和灵魂,所以,依他为首的一批年轻诗人走向了天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2-15 14:33 发表
有人说过一个观点,当然我也不是很赞成,可是却可以归纳一种现象,他们说:“诗人是病人的最高阶段”。

————很多人还总结说,诗人是疯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4 0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