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胡风野树

一点看法17:抽象神的不可论证(证明和证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风野树 于 2011-1-24 16:20 发表

读后感我看了,将福音书和佛家学说作类比的内容有些牵强。关于耶稣受魔鬼诱惑的故事,由于断章取义太明显,原有的深度和立体感已经全部破坏了,窃以为不如直接将故事陈述来得有感染力。此外,你读的版本不是最好 ...


确实,我是把《圣经》当成小说来看的。
:)
我,是个佛教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风野树 于 2011-1-24 17:17 发表
我却不把佛经当小说看。也不把古兰经或者道德经当小说看。更没把马克思当小说看。


古兰经,我没有看过。

《老子》,是我几乎每天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另两本是《论语》、《坛经》。

孔孟、老庄,是中国人的灵魂。

没有了儒、道、释、法、墨,中国人就不再是中国人。
其实,以目前来说,我是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风野树 于 2011-1-24 17:34 发表
不,这些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灵魂。难道你和于丹一样,满口胡言?

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吧!


没有儒、道、释、法、墨的所谓“中国人”,实际上是黄色皮肤的西方人。
五四之后,中国人西化得太严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没看过于丹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结一句吧。
其实,我今天在坛里的发言,被诗歌报的领导们看到了,已经要批我了。

我最后说一句:人生不是一首浪漫的诗,而是无数冤魂无以告白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逻辑的产生来自于,我们对物质的经验。”
“最后,物质与灵是否遵循相同的法则,我们无从论证,我们更无从得知”

既然说逻辑来自于经验(这个经验很模糊,它包括肉体领域么它包括心灵领域么),又说物质与灵可能分属不同领域,那逻辑属于肉体领域还是心灵领域?

作者的观点,基本是对上帝本体论证明的否定,基本可以看作是康德的翻版。

不过康德之后继续论证上帝的倒是大有人在。

马克思并没有提出心灵与物质归结为同一个法则,而是认为实践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当然,我对马不是很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风野树 于 2011-1-23 16:42 发表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价值的直接判定,或者内心的感动。

其实我时断时续地都在写,只是坛子里规定有些话题不让发,所以就藏起来了。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价值的直接判定,或者内心的感动。”

——布伦坦诺就认为存在一种自明性情感,它是高级的情感,能够对是非进行判断,并且具有普遍性。你的这一想法与他的观点类似。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11-1-24 20: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儒、道、释、法、墨都需要批判,照单拿来的时代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1-1-24 20:13 发表
儒、道、释、法、墨都需要批判,照单拿来的时代过去了。


批判的前提是继承。
批判性的继承,以国学为主,西学为辅,新的中国文明才有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1-1-24 20:33 发表


批判的前提是继承。
批判性的继承,以国学为主,西学为辅,新的中国文明才有明天。


我觉得继承的前提是批判。如果是糟粕,而非要全丢,那丢了也无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11-1-24 20:34 发表

我觉得继承的前提是批判。如果是糟粕,而非要全丢,那丢了也无妨。


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远多过于糟粕。

五四,就矫枉过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本非树 于 2011-1-24 21:14 发表


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远多过于糟粕。

五四,就矫枉过正了。


如何看待传统及如何批判及它哪些是糟粕,都没有结论。

五四是个什么东西?没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批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