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石菩提

《红颜诗国每周探讨第十四期》《雨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阅读了菩提的,食神的,剑客的,还有格木的, 我想我只有学习的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1-10 14:50 发表

剑客对结构上的把握和分析比我更胜一筹。严重学习。

汗。俺瞎说的。石版多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1-1-10 15:10 发表
仔细阅读了菩提的,食神的,剑客的,还有格木的, 我想我只有学习的份了

这个,必须得发言,不许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1-1-10 15:29 发表

汗。俺瞎说的。石版多指点!

剑客太谦虚,在诗歌结构的分析上我两的解析其实非常接近,但你的比我的更正式,更有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1-10 15:53 发表

这个,必须得发言,不许学习。

哦,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挑选的这首诗,看来应该是现代诗里的“古”诗了。有那个年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个年代,属于浮云,不够锐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1-1-10 10:56 发表
学习囫囵食神的好评。但我感觉囫囵食神解出了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去写,写的是什么意思,而没有解出意象间的联系,诗歌的结构。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食神版主还没有评到。

呵呵,我说过,我只是个读者,只能把自己对一首诗的理解说出来,从来不从艺术角度上或者诗歌的结构上去分析,因为,我真的不懂得什么是艺术。只要我能读懂的我就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1-1-10 16:59 发表

呵呵,我说过,我只是个读者,只能把自己对一首诗的理解说出来,从来不从艺术角度上或者诗歌的结构上去分析,因为,我真的不懂得什么是艺术。只要我能读懂的我就写出来。

所以二位正好互补了,艺术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清,但美是我们都能感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芙蓉童子 于 2011-1-10 16:42 发表
挑选的这首诗,看来应该是现代诗里的“古”诗了。有那个年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个年代,属于浮云,不够锐角。

这个古可能是讲究音乐性以及对意境的塑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1-1-10 16:59 发表

呵呵,我说过,我只是个读者,只能把自己对一首诗的理解说出来,从来不从艺术角度上或者诗歌的结构上去分析,因为,我真的不懂得什么是艺术。只要我能读懂的我就写出来。

其实你点评诗歌很好的。我应该要向你学习的。如果语言上有不妥的地方,千万别介意!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1-10 14:54 发表


不错,在目前而言,我、剑客、食神都只是从小我上进行了解读。因此我总觉得并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诗歌,而只是狭隘地抽出了一个点而已。并不能代表和呈现这首诗歌。格木兄的发言反而让我觉得欣喜,就是这样,就是 ...

嗯,这种认识是很对的。我说的是学习的标准,虽然在实际创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一直提倡以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书所写,都是以发展、进步为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节奏和韵律、句法和章法上是耐人品味的, 还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表现上。不落窠臼,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 也借以感慨,羽毛、红衣衫、悬崖,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环境以及内心的变化;他也直接从表现“树叶”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展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连续两个被我听见, 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声是辅助作用, 第二声是在一种视觉画面,打破了这种惆怅的渲染,但随即这种恰巧又与“雨叶”一同归于高兴。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惆怅了,也有感于沧桑, 落寞的表现,也有几分自嘲,为此,让它们以喜剧性的角色出现,最后巧用一个听见和高兴,既点出了必然的结局,又极富嘲讽意味,让人回味
     在语言上,运用口语形式,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市井语言去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整首诗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既自然贴切,又极富音律美。
一点浅见.能力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1-1-11 09:10 发表
语言、节奏和韵律、句法和章法上是耐人品味的, 还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表现上。不落窠臼,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 也借以感慨,羽毛、红衣衫、悬崖,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环境以及内心的变化;他也直接从 ...

与“雨叶”一同归于高兴。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惆怅了,也有感于沧桑, 落寞。是啊,我也觉得读到最后心里有万种滋味,却又仿佛无法言说。面面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则一击中的,将诗歌的特点给我们分析了出来,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首小而有灵性。淡定的把握让人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小钰 于 2011-1-11 09:43 发表
这一首小而有灵性。淡定的把握让人值得学习。

把握住灵光,这是一种很难抓住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