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587|回复: 33

《红颜诗国每周探讨第十四期》《雨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雨叶》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方式:在红颜版块开辟《每周诗探讨》栏目。
目的:学习好诗,分析好诗,一首,胜过读万首不好的诗歌。
参与者:全体诗歌爱好者
内容:1、诗歌的选择:每周推出一首,尽量选名诗(当然也可以是论坛中你所认为的优秀诗作,因是红颜版块,诗歌以女诗人为主)。
                          推荐者将诗歌的资料先推荐给迷雾以供筛选。
                          诗歌可以是古代也可是是现代,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外国,当然中国的尽量选择现当代诗歌。诗歌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2、讨论方式: 探讨、分析、评论皆可,对诗歌可攻击批评,也可防守赞赏,诗歌推荐者当尽量以防守为主。攻方、中立方、防守方,读者可自由选择加入。
                         或批评,或赞赏,或分析优缺点,允许惊世骇俗的批评,但不允许谩骂和翻脸。
                         对于翻译的诗歌如果不满意,批评者可拿出原诗以及自己的翻译来让大家对比(此方式严重推荐)。
            3、总结: 一周的最后一天公布诗歌的作者,国籍以及鉴赏评论。并对读者的一些有益的评论进行汇总。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1-1-8 14: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留存

相信这首会有很多神秘的让人契合的东西

一首诗歌或者文学作品完成的那一刻起,无论作者本意如何,作品本身都已获得了自我的存在。它静静地待在那儿,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在此处我用“打开”而不是“进入”是因为这个神秘的世界将由主观读者我们和客观存在作品所共同建筑,而被建筑的世界越广,越无限,说明作品的内涵越深邃,越成功。
《雨叶》就是这么一篇作品!首先看标题,何为“雨叶”?被雨水淋得晶亮的、被雨水冲刷洗涤的、被雨水浸染的……这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此处的“雨水”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生活,也许是纯粹的雨给人的契合。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这是“雨水”和“树叶”的交谈,这是一种空灵的语言,只有诗人才能听见。可以想象树叶是如何地向天空敞开自身,这甚至超脱了“宗教自告”而成为一种更坦然的心灵独语。“某支相识的羽毛”可以想象这是一只休憩的鸟不经意间梳理下的,或者仅仅是一只自天空飞过的鸟所遗留的翅痕,“她”之所以“相识”,也许只是我已看惯了“来去”。在此处的“树”是寂寞的。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此处的她内心依然潜藏着青春和热血,是圣洁的新娘,这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对理想和自由的向往,即使时间流逝不止,外界的环境是如何的艰险(“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她依然是忠诚,忠贞的。黑尾燕是雨中的精灵,他的爱同样真挚而深沉。这是一对有情人,或者是一对有理想的、向往自由和革命的飞鸟,即使现在只剩下一支羽毛。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我是树又不是树。在此处作者与树获得了共鸣,既有为“她”和“他”的喜悦,又有些惆怅莫名。树听见了黑尾燕的誓言,我听见了树的心声。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不再漆黑的头发”是感慨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未满或者莫名的惆怅!“寂静如铅”的雨叶是深沉的默守,是凝重的沉思。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高兴的是“树”还是作者自己?或者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诗歌读到此处,作为读者的我也只余下这两句“就恰巧有些高兴/就恰巧有些高兴"”这是从内心涌出的欣喜也是一种惆怅莫名,我似乎理解了这首诗,又似乎仅仅是一种莫名的感悟。

在整首诗歌中,作者因为“雨中的树”而化身为树又超脱于树,物与我交融而又分开。在宁静,深沉的意境中又有着灵动飘逸的灵光,完美地诠释了雨夜中“落雨”的“灵”与“树叶”的“沉”之间契合。诗歌的韵律也同样完美地演绎了雨中的音乐。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1-1-10 14: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板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辛苦  稍后细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我以为这是生命在向天空述说着飞翔的理想,诗人把这个理想输入到羽毛这个意象之中。理想的不灭皆因生命依然圣洁地把红衣衫穿在最里边,也就是说生命不管历尽怎样的磨难和跋涉,依然坚持着自身的生生不惜的底蕴、追求、从容与雍容的华美,这里的红衣衫中的红就代表着追求意义上的一种喜悦和强度。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这恰巧被我听见
这恰巧被我听见

那麽诗人把生命和飞翔的理想以象征化的语境“黑尾燕要娶她”呈现出视觉化和精神化的能量,尽管在实现飞翔的过程里,将会遭遇黑暗寒冷的悬崖和风雨冰霜甚至刀和剑,那麽生命会以自身的尊严将咯出的血,将历尽的苦难作为成长的经验,作为一种修炼来展现生命的美丽和坚强的气质。而这暗含于世界不为常人所知的生命背景恰巧被诗人细致的体验与敏锐的观察力所见。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因为自己拥有生命并置身于生命之中,清楚自己具备那种生命的潜质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行走于世间诗人不在惧怕人世的险滩,不在惧怕未知的困惑与某些悲凉的担当。所以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就恰巧有些高兴。因为内心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美好的憧憬而不停地重复着这由衷的情感:就恰巧有些高兴。

[ 本帖最后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1-11 15: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占个位子支持菩提,得闲了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晚点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1-1-9 18:49 发表
菩提提供的这首诗,我仔细读了很多遍,并且每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
个人觉得这首诗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并伴有一定乐感,或者说是具有着一种民歌形式的抒情诗,而且是一首很容易使读者与之共鸣,但却哀而不伤的、恰 ...

感谢食神的解读。特别同意食神的第一句。
这首诗歌好在哪呢?好就好在我们可以读许多遍,但每次都能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神秘,似乎和我们彼此契合但又不可捉摸。甚至于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来。
个人觉得这首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的情感、强大的概括力以及内涵的层次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1-1-9 18:49 发表
菩提提供的这首诗,我仔细读了很多遍,并且每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
个人觉得这首诗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并伴有一定乐感,或者说是具有着一种民歌形式的抒情诗,而且是一首很容易使读者与之共鸣,但却哀而不伤的、恰 ...


就恰巧有些高兴
就恰巧有些高兴
——————————————
同样也是两句的重复,前者是一种自嘲;后者是一种宽慰。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新淡雅不失意味。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囫囵食神的好评。但我感觉囫囵食神解出了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去写,写的是什么意思,而没有解出意象间的联系,诗歌的结构。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食神版主还没有评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这首诗歌,我有很熟悉的感觉。虽然我并不知道诗人是谁,但是我想说的是,发挥最好的想像力,从心而不越距。我曾经也很痴迷这样的手法。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从开始就在大胆的想像了。树叶和天空说话。我不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拟人,我愿意是在想像的空间里一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体征。她们之间的对话就一句“某支相识的羽毛”这个是主体,那这个羽毛又是什么呢?精彩就在下面的叙述里。
···················································································································································
皆因她依然圣洁
把红衣衫
穿在最里边
============这里就是解构羽毛内在的品质。她圣洁、热烈,所以一直难忘。这里起到了承前启后。也是下节里,娶她的动机----她圣洁的品质正是自己追寻的。

···················································································································································
黑尾燕要娶她
在悬崖上咯血为巢
=======巧妙的运用黑尾燕营巢的特征。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还有一些青蒿叶子。从这里就可以很好说明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也进一步融合了前面的诗句。我愿意理解成是情感的归宿和过程。诗句很少,但可以读到一场漫长的付出与爱情。这里我感觉很精妙。
``````````````````````````````````````````````````````````````````````````````````````````````````````````````
这恰巧被我听见======诗人有感这样的过程,是以旁观的角度来看以上事件的。是感慨。
``````````````````````````````````````````````````````````````````````````````````````````````````````````````
这恰巧被我听见=========这里不仅仅是递进语气,而是诗人想到了自身。是角色的转变。也延伸下文。
~````````````````````````````````````````````````````````````````````````````````````````````````````````````
摸摸我不再漆黑的头发=======很自然的想到的并进一步感慨时间的飞逝。
摸摸那些寂静如铅的雨叶=======这里有时间留下的类比,表现时事变迁。寂静如铅的雨叶----这里的叶子的雨后的叶子。像自己的心情那样寂静如铅。因为爱情是不会老去,人们会继续演绎的,但岁月却会催人老。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感叹。
~~~~~~~~~~~~~~~~~~~~~~~~~~~~~~~~~~~~~~~~~~~~~~~~~~~~~~~~~~~~~~~
就恰巧有些高兴====经历很多之后诗人已经变老。因为诗人看见了一场爱情,自己也跟着再次经历了一场。这才是诗人恰巧有些高兴的原因。
~~~~~~~~~~~~~~~~~~~~~~~~~~~~~~~~
就恰巧有些高兴=====我感觉这里诗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些高兴,也不是自嘲或者宽慰。因为诗人的心情如雨叶,是一种很心酸的微笑,是寂静如铅的心情,是咯血为巢的爱情在诗人心里再次继续。也是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过去种种,还是用“有些高兴”的态度去接受。总之,这句写的就是对过去情感的态度。而态度是向上的。

~~~~~~~~~~~~~~~~~~~~~~~~~~~~~~~~~~~~~~~~~~~~~~~~~~~~~~~~~~~~~~
我是不会点评诗歌的,这次是第二次对一首诗歌如此细致分析。借红颜版,瞎说几句。感谢石版相邀!一点浅读,让大家见笑了,多批评,修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1-1-9 19:04 发表

感谢食神的解读。特别同意食神的第一句。
这首诗歌好在哪呢?好就好在我们可以读许多遍,但每次都能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觉很神秘,似乎和我们彼此契合但又不可捉摸。甚至于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来。
...

同感!这首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的情感、强大的概括力以及内涵的层次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语言从何而来
是诗性直觉的显现
是内部存在间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
是艺术的创造性自觉
是存在和存在者的相互勾连
是智性与诗之间的源流关系
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再现的通道敞开
它做到了内核的集中而体现了多面性
因此适合你我他的小我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1-1-10 12:36 发表
读到这首诗歌,我有很熟悉的感觉。虽然我并不知道诗人是谁,但是我想说的是,发挥最好的想像力,从心而不越距。我曾经也很痴迷这样的手法。

有时候树叶
向天空说起
某支相识的羽毛
======从开始就在大胆的想像 ...

剑客对结构上的把握和分析比我更胜一筹。严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格木 于 2011-1-10 14:49 发表
这语言从何而来
是诗性直觉的显现
是内部存在间的主体与客体的结合
是艺术的创造性自觉
是存在和存在者的相互勾连
是智性与诗之间的源流关系
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再现的通道敞开
它做到了内核的集中而体现了 ...


不错,在目前而言,我、剑客、食神都只是从小我上进行了解读。因此我总觉得并不能完美地诠释这首诗歌,而只是狭隘地抽出了一个点而已。并不能代表和呈现这首诗歌。格木兄的发言反而让我觉得欣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首诗歌就是这样的。感谢格木。

关于“大”解读和“小我”解读:这是两种解读方法,一种是抽象概括,一种是具体分析。
所谓的“小我”是解得过于“实”了,有可能缩小了外延,甚至于把诗歌定义得狭隘了。但这是一种解读法,是允许并且值得提倡的,毕竟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我在解读时先提出时读者与作品相互建筑的原因。
至于大我,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但不可以随便概括,用大理论来套,理论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产生,而需要从实在的已存在的作品中提炼出来。格木兄所抽出来的几条我都能在诗歌中感悟到,我觉得很是欣喜,值得表扬的。
理论有道理,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原则和纲领,但许多时候我们无法创作出符合理论和纲领的作品,这有水平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着创作在许多时候是一种自发的涌现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1-1-10 15: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