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秋若尘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九期》《黄昏从梦里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5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暖的注视 于 2010-10-25 18:28 发表
先问好若尘。

这首诗歌起句抒情很急,引起读者好奇。个人认为是优点。

接下来只是一声呼唤,便使得梦境和梦境里的感受如扇面徐徐打开。呈现美感。

可以看出作者在试图写出神奇的效果,写出一声呼唤的巨大力 ...

此说有理。这首的抒情过于急切直露了。
另,看了博尔赫斯的那首,是真的好。感谢食神,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我要去买本博尔赫斯的读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5 18:36 发表

此说有理。这首的抒情过于急切直露了。
另,看了博尔赫斯的那首,是真的好。感谢食神,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我要去买本博尔赫斯的读一读。

菩提客气了,好诗共享。
那是陈东飚翻译的。
《博尔赫斯诗选》,陈东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与海南版一样,由陈东飚翻译。这是目前最好的汉译博尔赫斯诗歌,充满诗歌内在的节奏。
对于陈译诗歌中的晦涩部分,我在浙江版找到更清晰的表达。所以,也许,整体上从英译转译的陈译不如从西语直译的林译和王译准确。
陈东飚汉译的原本是乔瓦尼的英译,有大量的注释,对阅读大有助益。但它只收录了博尔赫斯1923年至1967年之间的诗作,没有收录博尔赫斯之后的大量作品。这是与浙江版除了译者之外的最大区别。
与海南版的区别是,没有收录陈子弘译的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理解看来,诗的现场有两个:第一个,我在忙碌着,忙的昏天昏地,忘记了吃饭或者什么。(我理解的是吃饭,因为后面有母亲坐在堂屋的中央,中国的吃饭习惯,大人坐定后,孩子们围上桌来。)这时候,母亲喊作者的乳名,也许作者好久没有听到母亲喊自己的乳名了,然后有了回到童年的感觉,童年的场景就出来了,有了第二个诗现场。回到了小时候,母亲喊着乳名叫在外嬉戏的作者回家,那作者是小跑回家的,就象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小跑着跑回了童年。。。里面的絮叨,映称了对童年的无限怀念。。。。

[ 本帖最后由 陶小牛 于 2010-10-25 19: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0-25 18:51 发表

菩提客气了,好诗共享。
那是陈东飚翻译的。
《博尔赫斯诗选》,陈东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与海南版一样,由陈东飚翻译。这是目前最好的汉译博尔赫斯诗歌,充满诗歌内在的节奏。
对于陈译诗歌中的晦 ...


陈东飚啊,我这有他翻译的斯蒂文斯,感觉不怎么好,不过看了他翻译的博尔赫斯,倒的确不错的感觉。我得去淘一本。谢谢食神。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5 19: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一首显的有点急切,或者说是激动吧。从而感觉上紧张了没有完全的放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家中不能上网,所有亲的帖子不能及时回复,若尘先一一问好了。 谢谢各位兄弟姐妹支持。 继续探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把一瞬间的事物扩大到一个宽广的场景,仅在一眼间的东西,被充实了,在诗中变得有想象力了。

个人观点,初来乱评,莫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处的迷雾 赏析 《黄昏从梦里退去》
      
哦不该这样。为什么天色1·
突然亮了起来,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身后
有人唤我乳名,无疑
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我轻快地
应一声,庭院里的草
就绿了。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我的脉管涨满汁液
幸福地膨胀,膨胀,膨胀……
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向身后退去。一张张脸
向身后退去。退回到我的童贞——
母亲,端坐在堂屋的中央

       此诗语言透亮、气息流动。诗人的思维一开始就直取这首诗的诗核“梦”,并且没有故做玄虚,拐弯抹角地铺张。而是以直接切入的诗情将思绪化生成温暖的、抵御一切尘埃与阴影的情绪流,而这情绪流的支撑点则来自母爱。让我们明白她正在梦中回忆母亲。那麽,回忆母亲的这个梦,她不想让天亮带来的喧嚣与嘈杂的市声打扰。所以,起句便轻轻地责怪道:“哦不该这样”。然而已经这样了,诗人依然迷醉在对母亲的怀念中:那就是“我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

       这里“秒针与硝烟”相生出的意境,让我们听到弦外之音,“秒针”让我们想到母亲给予她的爱,每一秒她都在受用、感知与感恩。“硝烟”则是输入了许多关于母亲在生活中忙碌、艰辛与奔波的一种隐喻。“驰骋纵横”更是化出了那些充满母爱的岁月里,一个小女孩在母亲怀中的那种自由与任性、自在与娇憨的女儿情态,自然而真实。

       之后的“有人唤我乳名、我轻快地应一声,庭院里的草就绿了。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染了鲜红的花蕊。”诗人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充满动感的意象群组的串联和诗人感应的跳跃和推移以及色彩的叠加,使现实形象与修辞幻象互相辉映与关照,从而使感觉的真实进一步升华与深折:“我的脉管涨满汁液,幸福地膨胀,膨胀,膨胀……”,诗意与感情到这里也被推向富裕而华美的高峰。

       那麽,这样的时刻,幸福的光影平衡着主题的不适,冲淡着所有的杂声。黄昏、日落、一张张脸,自然会全部退去。退回到童年,退回到不知烦恼和忧伤,只有母爱的光芒统领她生命的童年。那麽这里又蕴涵提醒了生命的另一层感悟就是:只有母爱是我们一生中幸福的最高体验,只有母爱是我们一生中不熄不灭的完美乐园。最后句:“母亲,端坐在堂屋的中央”也显示出诗人谋篇布局的功力。这一句的抒写有异峰突起的生机,从而把诗歌提升到端庄、典雅、慈爱的境界,也顺呼自然地延伸出一种深厚、富有根基的静美,为之前的疏放提供了庇护的环境,并足以收住全篇。

       主体的“我”正是关注内心真实的“我”。正是“我”对于母爱的真实体验,感染并带动着读者的情绪进入诗歌现场,完成了诗意的旅程。

附:《黄昏从梦里退去》
        
哦不该这样。为什么天色1·
突然亮了起来,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身后
有人唤我乳名,无疑
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我轻快地
应一声,庭院里的草
就绿了。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我的脉管涨满汁液
幸福地膨胀,膨胀,膨胀……
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向身后退去。一张张脸
向身后退去。退回到我的童贞——
母亲,端坐在堂屋的中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女子细腻柔软、释然中,
亲情在在这里成了让人遐想、触动的小诗,
这无形中照耀中诗歌的纯度与浸染力。
这点特别触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4 22:27 发表
初读印象:
这首让我想起了一首外国名诗,可惜,差距比较明显。
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再读:
体味到一种时光的交叉跑动。

又读:
此中明亮,激越如溪流,清澈见底.优点缺点同样在此

是的,小我相对多些,一般女性都比较情绪化,呵呵。就是这里面流动的气场很能吸引人,比较温婉灵动,谢谢菩提一读再读给予的支持,问好并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10-25 10:58 发表
只要把握的好,絮叨也可出真情,显诗意。每个人都有黄昏,每个人都有母亲和童年,在这里,絮叨已成为一种本能,一种温暖,或者一次渐进的回归。

小牛说的有道理,这种温暖的絮叨能轻易地扣启人脆弱的一面,让我们恍惚又回到当年,嗯,甜美的记忆。谢谢小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牧歌悠扬 于 2010-10-25 11:07 发表
这位诗人用通感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无论诗者幸福着亦或茫然着,最终的本真还是忘不掉天真无邪的童年以及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

问好悠扬:))这一首文字虽流于直叙,意境却还蔓妙,画面感较强。谢谢支持。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芙蓉童子 于 2010-10-25 11:09 发表
探索里所选的每首诗,都没有心情文字版“苏堤春晓”先生所倡导的“鲁迅精神”,如何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提升?

以上是玩笑话。

问好童子:))因为这个红颜诗探讨的选题大多是针对女性作者的,相对的阴柔了些,不像春晓先生选题那么开阔,接于现实,各版有各版的特色罢了,百花争艳方为春嘛。呵呵!多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0-10-25 16:19 发表

我的想法跟石菩提相同。
这首诗过多自我的渲染反倒阻碍了读者空间想象,比如“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这些句子,个人认 ...

问好食神,先谢谢你如此细致的点评,分析的客观理性,这首诗挂在这里就是要让大家讨论的,不论持任何观点我们都是欢迎的,重在参与嘛。好比人看风景,所站的角度不同,欣赏的景致也会略有不同。所以各持己见没有什么不妥,相反的能让我们更深地去抵达一个诗者的内心,更方便大家的交流学习。若说这名字对你的建议很是赞同,我也认为黄昏要比黄昏从梦里退去要好些。另外要谢谢你为我们推荐的佳作,让你如此费心,若尘再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0-10-25 16:51 发表
我也喜欢写我字,因此我要站出来为作者说一句话。哈哈

这首诗的自语式抒写,正是本诗温暖与回归所需要的温床,让诗歌充满了感恩、思念与真情。作者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面对大千世界,在迷茫与荒乱中,想起母 ...

呵呵,发现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到呢,我只有外围观赏的份了。
同为女性,在情感抒发方面还是有些一致的,女子温婉,心思细腻,多感性少理性,这也是女性写作与男性写作的最大区别吧。问好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