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618|回复: 46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九期》《黄昏从梦里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昏从梦里退去》

哦不该这样。为什么天色
突然亮了起来,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身后
有人唤我乳名,无疑
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我轻快地
应一声,庭院里的草
就绿了。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我的脉管涨满汁液
幸福地膨胀,膨胀,膨胀……
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向身后退去。一张张脸
向身后退去。退回到我的童贞——
母亲,端坐在堂屋的中央


《每周诗探讨》栏目介绍:

方式:在红颜版块开辟《每周诗探讨》栏目。
目的:学习好诗,分析好诗,一首,胜过读万首不好的诗歌。
参与者:全体诗歌爱好者
内容:1、诗歌的选择:每周推出一首,尽量选名诗(当然也可以是论坛中你所认为的优秀诗作,因是红颜版块,诗歌以女诗人为主)。
                          推荐者将诗歌的资料先推荐给迷雾以供筛选。
                          诗歌可以是古代也可是是现代,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外国,当然中国的尽量选择现当代诗歌。诗歌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2、讨论方式: 探讨、分析、评论皆可,对诗歌可攻击批评,也可防守赞赏,诗歌推荐者当尽量以防守为主。攻方、中立方、防守方,读者可自由选择加入。
                         或批评,或赞赏,或分析优缺点,允许惊世骇俗的批评,但不允许谩骂和翻脸。
                         对于翻译的诗歌如果不满意,批评者可拿出原诗以及自己的翻译来让大家对比(此方式严重推荐)。
            3、总结: 一周的最后一天公布诗歌的作者,国籍以及鉴赏评论。并对读者的一些有益的评论进行汇总。

栏目策划人:红颜斑竹~石菩提

[ 本帖最后由 秋若尘 于 2010-10-24 21:4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读印象:
这首让我想起了一首外国名诗,可惜,差距比较明显。
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再读:
体味到一种时光的交叉跑动。

又读:
此中明亮,激越如溪流,清澈见底.优点缺点同样在此

[ 本帖最后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6 18: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若尘,辛苦了..稍后来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诗歌的而表现手法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女性诗人的作品。整首诗歌沿着梦和回忆的情绪一层层的剥离、铺展。其中从梦中的呼唤到看到梦中的母亲使得诗歌的情感泄露达到了顶点,也显见作者把握思维的能力。膨胀是这首诗歌的内核,我读之感到作者在表现幸福膨胀的同时是在感叹人生易失,过往只能追随黄昏老去!只能在梦里不断重复,不断聆听!如果说不足:一些铺张性的语言丰润了诗歌的情绪,但也削弱了诗歌的深度。

算是瞎说,若尘莫怪!


[ 本帖最后由 唐朝明月 于 2010-10-25 09: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4 22:27 发表
初读印象:
这首让我想起了一首外国名诗,可惜,差距比较明显。
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问好菩提,第一次主持这样的探讨,多有仓促,希望听到你更深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0-10-25 06:19 发表
支持若尘,辛苦了..稍后来细读

好的姐姐,还等你细评呢。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唐朝明月 于 2010-10-25 09:11 发表
从诗歌的而表现手法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位女性诗人的作品。整首诗歌沿着梦和回忆的情绪一层层的剥离、铺展。其中从梦中的呼唤到看到梦中的母亲使得诗歌的情感泄露达到了顶点,也显见作者把握思维的能力。膨胀是这首诗 ...

先谢谢明月的支持,远握一个!
分析的很到位,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感知诗意的人生。欢迎你继续参与。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来发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把握的好,絮叨也可出真情,显诗意。每个人都有黄昏,每个人都有母亲和童年,在这里,絮叨已成为一种本能,一种温暖,或者一次渐进的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诗人用通感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无论诗者幸福着亦或茫然着,最终的本真还是忘不掉天真无邪的童年以及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里所选的每首诗,都没有心情文字版“苏堤春晓”先生所倡导的“鲁迅精神”,如何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提升?

以上是玩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10-24 22:27 发表
初读印象:
这首让我想起了一首外国名诗,可惜,差距比较明显。
这首“我”太多,显得过于激动了

我的想法跟石菩提相同。
这首诗过多自我的渲染反倒阻碍了读者空间想象,比如“而我 还在秒针制造的硝烟里,驰骋纵横”,“漫山遍野的杜鹃,就开了 我在奇妙的明亮里奔跑。周身 染了鲜红的花蕊。”这些句子,个人认为是应该让读者去想象的。
另外,这个题目我个人认为叫《黄昏》就行了,由黄昏联想到过去,再由过去展开想象,然后再融入些佛学中的轮回思想,从而使得“黄昏”成为启动全诗想象的一个重要跳板。最终完成读者跟作者一起体验那种穿越时空的幸福时刻。
这只是我个人的臆断,请看后千万别往心里去。先谢了。
我突然想起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那首名作——《雨》,不妨贴出来,以供诗友们欣赏:

《雨》
     ——博尔赫斯(阿根廷)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会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玻璃窗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写我字,因此我要站出来为作者说一句话。哈哈

这首诗的自语式抒写,正是本诗温暖与回归所需要的温床,让诗歌充满了感恩、思念与真情。作者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面对大千世界,在迷茫与荒乱中,想起母亲后依赖性的呢喃。看完后,我仿若看见一个小女孩看见母亲后,娇柔地扑向她的怀抱。不管是梦还是想,诗歌情感细密,场景感很好。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唤、应、奔跑、染涨满、退去、退去、退去.....彰显出女性特别有的娇柔与可爱,同是也紧密地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渐进地呈现。
不足的是,同意明月的,有些铺张,特别是前后,中间还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挂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好若尘。

这首诗歌起句抒情很急,引起读者好奇。个人认为是优点。

接下来只是一声呼唤,便使得梦境和梦境里的感受如扇面徐徐打开。呈现美感。

可以看出作者在试图写出神奇的效果,写出一声呼唤的巨大力量。这是技巧。文笔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感觉是每个人非常熟悉的,因此诗歌的下行几乎全在读者的意料之中,想象的空间被锁死,甚至作者的精心描写滞后了读者的思维,读后的表情便只能是回眸一笑了。

感谢若尘。个人还是很喜欢作者挥动文字悠然地在不同方向打开了两个扇面所带来的美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