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0-7-11 23:49 发表 死了无数个脑细胞,仅仅感觉语言的美,没有想到什么意思!我只是在猜,应该是写“诗”的吧!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1 22:59 发表 灯诗嘛,智慧之光的闪烁。当然这是望文生义。但引经据典的用意如果不是为了增加诗歌的厚度而是有意设置意象的深度而模糊诗意,那我还是暂时不吱声吧。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1 23:04 发表 这样的诗歌别人的解读都是在猜谜。 唯一正确的答案在作者手里,只能作者自解。 欢迎作者自解,然后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就像本人写的那首《蝴蝶》那样。
原帖由 宇宙深处 于 2010-7-11 23:45 发表 大哥说的对,读诗不是也不能是猜谜。记得石兄也有再创作之说。 “唯一正确的答案在作者手里,只能作者自解。”也许根本就没有错误正确之分,只是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在山中,谁能认得 ...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2 00:15 发表 智慧之光的闪烁。 精神世界的追求。 既然菩提不提倡我们这种实体的解读法而主张多从诗歌所散发出的意的方面领悟,那我们也就不勉强了。
原帖由 北左河 于 2010-7-12 09:44 发表 古韵的一首,问好!
原帖由 石菩提 于 2010-7-12 09:45 发表 恩,宇宙兄说的是。 其实这首诗主要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风雨大兄说的智慧之光的确是主题。 丁丁而伐伐的是木也不是木,实解得话是木,木而生火,火丁(丁点)而灯。 意解得话伐的是木,呆板的木,木脑袋的木 ...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2 13:09 发表 呵呵绕了一圈你还是回到实解上来了!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2 13:13 发表 我读得并不潦草,但可能在意象的关联上没有用心去想。 我是想到了油灯的,这不是马后炮。 由灯而亮,由亮而明,由明而进入广阔天地,这是智慧的指引,也是世界的未来。 意蕴的延伸在我这里就是这样一个顺序。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0-7-12 13:25 发表 由此可见,实体的解读还是最能进入读者内心引发读者强烈关注的。 一首诗歌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观察,他最想在诗歌里了解或者获得的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诗歌所呈现的含义和思想,至于技巧和手法,那于普通读者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22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