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947|回复: 29

《昔日,与友漫谈宗教思想与其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看清方向,小心行路。
我的签名档,写的是什么?是:看清方向,小心行路。我用它,是用来提醒与警戒自己的,第一条,就是希望明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眼神,朝哪一个方向去投射。这是首先的。如果有这条入心,一些不入自己法眼的,肯定不视不听不闻。那第二条,我就不展开啦。小心行路,自然一是关爱自己的身体,二三四五均省略。世上太多元。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所以,我才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看清方向,这样就能知道哪些是自己不看的,哪些只是看了自己不会受影响的,哪些是让自己有所得而更智慧的。

二、世道乱相,我们怎么办?
其一,圣人,我们已经多少年前已经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将其推倒。最初是五四,后来是文革,现在是物质。于是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榜样,没有了方向。当然你可以用国际歌的那句世上从没有救世主来拍我。其二,从西方拿来民主科学没有什么用,就用了也是西方的老马学说,可以现在我们发现老马的也不行。推倒了从前,也没有建起现在,所以没了方向。
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具体到一个人?我们只能靠自己相信自己,如果相信我们每个人头上有个神明,知道敬畏就是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好与不好,就会知道别人的不好,但不会影响自己;知道别人的好,就会多加吸收。
现在的思想层面,可能与春秋战国时代有些相像。春秋战国之前的西周,是孔子向往的,其实西周及更前面,天与人不是合一的,人天分离,能接触天的是巫,由巫通过一定的形式,向上通天往下告诉人类。但东周之后,巫人所言没人相信,于是天的意思人无法知道。这时,圣人出,倡导内仁外礼,以期让天与人相通。孔子孟子庄子及荀子都强调,人若通天,只能用静下人心才可以。而现在,天、圣人都不在,无法在中国人当中形成或宗教、或核心思想、或中心价值的观念。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回我们自己。用心,一个具体的心来感觉在心里建一个斋。用心斋,待道,迎天,装下我们认可的圣人雕像。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我们只能要求我们自己。

三、个人对孔圣人无比尊敬,因为他有人性的光辉。可近而亲,非神那般亲而不能近。
西方的,生于一个不太好的家庭里,也处于四处传播教义的过程当中。最后悲壮的上了十字架而去。我们无道的人,处死了他。所以我们人永远有这样的罪过。一个有错的人生,就是纠错的人生,就是敬畏的一生。
而伊斯兰的,确实厉害。教派强大,建立王国,横扫中东。严格要求,及古兰经的训斥,一如拥有强大权威的他,发出的命令,胆敢不从。一直影响至今。乱言:毛有点想学他。一个受纪律约束的人生,当然就是敬畏的人生。
佛,放下自己的良好生活,苦行,开悟,传播学说,以空与放下为准绳。以弱,对抗强。我想,圣雄甘地,用的不合作的态度,取得胜利,有点他的意思。用空来看世界,就知道贪嗔痴这些欲望要放下的。知道放下,就是敬畏。只能舍,才能得完满的人生。
而我们的孔子呢。其父母在野外偷情,生了他。他聪明,爱学习,不断体会西周的道、天。向往像周公那样,恢复已经受损的内仁外礼。事业上,也算是取得成就。但自己的理想终没法实施,最后归于教育。
前面三位均神灵附体,让我们仰望而不可随便感觉他们与我们一样的人的一面。而孔子,一直温暖的、执着的、坚强的、积极的、很人性的,让我们能感觉着。
我内心真的很敬仰孔子。就历史的真相可能真如他自己说是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一个有点唐吉柯德对抗风车的形象,也正因为他始终以人的形象出现,让我触动我们内心仁的美好。不虚幻。当然,也可能孔子是中国人。对中国人当中出现的这个圣人,有点维护的情结。
人对现状不满,办法只有两个:一,朝过去看,看到过去一些好东西,就希望能恢复;二,朝别处看,别人家有一些好东西,就想着能不能也用自己的家里来。

四、关于佛学当中的慧能与神秀大师,我的理解:
我对慧能与神秀,一直尊重。我认为都伟大。甚至,就反过来,我们反没有神秀这样的精神,而让慧能的智慧,变成我们能随时使用的哄人的伎量。
神秀,以笨而苦修,就像一个笨鸟,飞不好,就不断地苦练。他不放弃,他知道作为我们人有自己的局限,不去克服不去下苦功夫是不能抵达佛的境界的。
慧能,开悟,强调内心,强调人性里本就有佛根,只要打通,就能成佛。确实,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其实离佛不远。所谓寻佛,佛在心里,不能只是苦修,更要用心。
但有时我们需要警惕的就是,慧能说的及他做的是真实的可信的,而我们后人当中,太多的,则是通了慧能的手法,拿来唬人。离佛很远,用的是魔法。他们当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魔法有高低,但我们要记得的是:有高低又如何,终究是魔法,离佛远矣。

五、关于文字是否有技巧的观点,我的理解:
技巧是必须的,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有技巧的,只有不断的感悟体会,才会懂得技巧本身亦在另一层次也是危险的是要注意的,即技巧,先得强求,后则警惕,最后技巧才会显现出有与无的状态。如果像一般人那般大谈特谈无技巧,似乎开悟到了高的境界,我以为是可笑了,这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慧能大师的禅宗一样,他悟得菩提本无树,我们也假模假样的跟着说树里无菩提,就太可笑了。

关于技巧,这样说吧。外行看热闹,当然看不出门道。内行看门道,当然会看出技巧。
就此,我只是就技巧而技巧,而没有去涉及到主题内容。因为后者是另一个话题。如果我们也以为,我们看到一些真正的名家大家,不说现世的人物,就提到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或国外的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勃朗宁夫人,普希金和叶赛宁。好啦,我不再嘣出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的名字,如果我们也说,我们看不到他们的那浑厚文字功底下面的技巧表达,我认为,我们就是看热闹的人。属于外行。

而至于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技巧,而不会,那是另一个问题。我打个比方来说,即我们喜欢足球,我们看到梅西的超人的过人射门的技巧,我们也看到国米主帅穆里尼奥的精确的战术安排,那我们才是懂得欣赏足球的。但我们能欣赏,并不是说我们就得像他们那般能踢球,那就太勉为其难。

六、我们在语言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前些时看到一批评家说了语言的问题,我很赞同,就此理解发挥如下:
一,喜欢用抽象性的概念性的语言来表达。我一直认为概念性的词语本身,因为简洁明快会很快的提升语言的表达的思想深度。但如果没有好好的进行个性化的具体的经验性的体会,只是拿来就用,就可能将经验当成超验,诗意反而不存。
二,喜欢用套话及四字语言。五四运动里胡适先生就写了《文学改良刍议》,当中提出“八不”,有一条就是力戒不用套话成语。强调个性细致有自我体会的语言,以让白话文有新的生命力。否则不经大脑的思考,拿来所用的不过是一死的语言。
三,喜欢多用说明性的解释性的语言。少用,不是不用。因为进行有策略的使用这样的词汇,会使得文字的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包围,丰富诗意本身。但有的人过于强大,一是太爱将自己这个人称代词:我,用在其中,生怕天下人不知道是他写的似的。二,太爱使用说明解释性的词汇,变成全知全能的一个人物,占据了文字本身有的那种意味。想想,作者用这天下第一笨招,硬生生的坐在自己的文字上面,我们来看时,是看作者呢还是看他的文字呢。

那就此引用作家贾平凹在《语言》的原话作为结尾:
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的艳丽彩屏;一缕丝线,一缕丝线,或许太普通了,但经纬起来,却是一匹光华的绸缎;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竟,不过是一堆互不相连的方块字呢。然而,这么些方块字,凑起来,有的是至情至美,有的却味如嚼蜡:这是什么样的魔术啊!
    妙龄人大概都有这么个感觉吧:外表美,心灵不美,当然不是好对象;心灵美,外表不美,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了。语言是作品的眉眼儿,纵然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灵魂,那何不就去修饰打扮,使天下的读者“一见钟情”呢?
     鸟儿都喜欢自己的羽毛,作家更想把自己的语言写好。然而,孩子们的憨,是一种可爱,大人们的憨,却是一种滞呆;少女们插花会添几分妩媚,老妪们插花则是十分的妖怪了。
    这是为什么呢?
    骗子靠装腔作势混世,花里胡哨是浪子的形象。文学是真情实感的艺术,这里没有做作,没有扭捏:是酒,就表现它的醇香;是茶,就表现它的清淡;即便是水吧,也只能去表现它的无色无味。如此而已!
     可惜,我们的学生,或者说,我们在学生的时候,那是多么醉心于成语啊!华词艳辞以为才气,情泄其尽为之得意。写起春天,总是“风和日暖”、“春光明媚”,殊不知何和何暖的风日,何明何媚的春光?写起秋天,总是“天高云淡”、“气象万千”,殊不知又怎么个高淡的天云,怎么个万千的气象?单纯、朴素,这实在是一张艺术与概念、激情和口号之间的薄纸,而苦闷了我们几年、十几年地徘徘徊徊,欲进不能。
    如果可能的话,快将那些“豪言壮语”从作品中抹去,乱用高尚、美丽的成语,会使这些词汇原有深刻、真切的含意贬值!
    ……一道溪水,流,是它的出路和前途。它必然有过飞珠溅沫的历程。而总是飞珠溅沫,它便永远是小溪,而不是大河啊。
    那么,就将土语统统用上吧,那油腔滑调,那歇后语,那顺口溜……
    错了!
    难道坩子土里有铝,能说铝就是坩子土吗?金在沙中,浪淘尽,方显金的本色;点石如果真能成金,那也仅仅只是钻进了蛤蚌体内,久年摩擦、浸蚀而成的一颗珍珠。如果以为是现实里发生过的,就从此有了生活气息,以为是有人曾说过的,就从此有了地方色彩,那流氓泼妇就该是语言大师了?!艺术,首先是美好;美好的“冶炼”起来的。
    当然了,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随心所欲更是荒唐。你必须是你自己的,你说出的必须是别人都意会的又都未道出的。于是乎,你征服了读者,迫使着他们感而就染,将各自的经历体会的色彩涂给了你的文章。你,也便成功了。
发表于 2010-5-26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两遍,四、五、六当使人有顿开茅塞之感,要反复学习,问好!
继续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清方向,小心行路。

每天学一条。我是个迷糊,记下来反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放下,就是敬畏。只能舍,才能得完满的人生。

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随心所欲更是荒唐。你必须是你自己的,你说出的必须是别人都意会的又都未道出的。于是乎,你征服了读者,迫使着他们感而就染,将各自的经历体会的色彩涂给了你的文章。你,也便成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慢慢读的吧。这些感悟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的话,也许清醒地看世界,看人和事,是可观的,而不是要做个“难得糊涂”的人才算救赎自己。很多时候,宗教思想的渗透来源于细小的情节,或者写作过程的自我总结,当然,人生在世,方圆浩渺,取一瓢而饮之也未必不可。智慧是宗教思想最大的传播,便如楼主所言的用心,放之四海而皆准。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从西方拿来民主科学没有什么用,就用了也是西方的老马学说,可以现在我们发现老马的也不行。推倒了从前,也没有建起现在,所以没了方向。
敢于表达真理的声音,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0-5-26 16:53 发表
很受启发,


漫谈而所得,说来应该是与我对坐的友人给我的。友人雪莹是一著名诗人,其风格隽永而内敛、节制但缓缓读来芳香润唇。任我思绪乱飘,而不来中断制止,于是成了这样的漫谈文字。这里,我得说一声谢谢。

多交流,周飞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10-5-26 17:26 发表
读了两遍,四、五、六当使人有顿开茅塞之感,要反复学习,问好!
继续学习中


多交流,我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0-5-26 20:13 发表
一、看清方向,小心行路。

每天学一条。我是个迷糊,记下来反省。

那说明你是幸福的充实的,于是我反对你说,我很羡慕你。

难得的就是你这样的。正所谓多乎哉,不多也。

昨天上来,看到你发的婚照,就不由得想起你与我认识的最初。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华语的散文版里吧。肯定不错的就是,能多一点少一点的看到你的情感历程,是如何如何的走到现在这一步。真的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5-26 20:52 发表
知道放下,就是敬畏。只能舍,才能得完满的人生。

嚼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随心所欲更是荒唐。你必须是你自己的,你说出的必须是别人都意会的又都未道出的。于是乎,你征服了读者,迫使着他们感而就染,将各自的 ...


谢谢。多交流。

前一句是我写的。我说的谢谢指的是这个。
你引用的后一句,是作家贾平凹写的,我也是作的引用,得申明一下。那谢谢,得向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0-5-26 21:00 发表
得慢慢读的吧。这些感悟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的话,也许清醒地看世界,看人和事,是可观的,而不是要做个“难得糊涂”的人才算救赎自己。很多时候,宗教思想的渗透来源于细小的情节,或者写作过程的自我总结,当然 ...


知,有时很难,但运用到行当中,则更难。
是一份体会,更期待交流。谢谢你。作揖向你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0-5-27 01:07 发表
其二,从西方拿来民主科学没有什么用,就用了也是西方的老马学说,可以现在我们发现老马的也不行。推倒了从前,也没有建起现在,所以没了方向。
敢于表达真理的声音,佩服


不能这么说,毕竟漫谈,并且有的东西只是浅浅的点了点而没有深入。离真理是很远的。
只算作一点见的罢了。

多交流,我的朋友,祝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10-5-27 13:11 发表


漫谈而所得,说来应该是与我对坐的友人给我的。友人雪莹是一著名诗人,其风格隽永而内敛、节制但缓缓读来芳香润唇。任我思绪乱飘,而不来中断制止,于是成了这样的漫谈文字。这里,我得说一声谢谢。

多交流, ...

友人雪莹,你是说的王雪莹吗?我读过她的作品,解非也给她写过诗评,想来这些想法在当下是客观的,合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0-5-27 15:58 发表

友人雪莹,你是说的王雪莹吗?我读过她的作品,解非也给她写过诗评,想来这些想法在当下是客观的,合适的.

是的,可以去访她的博客。

可能岁月渐长长长长长的长,所以看一些沉静的,不卷千堆雪起伏千倾的,诗与文字,更得诗的意味。
而这,也得承认,是一个人看法。

祝好,向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