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屋】第3期
独步诗坛六行诗
--无哲的诗观和《空盒子》100首赏析
《题照》
取火路上跋涉N年
V型手势习惯了剪刀差
六行的过往只是侧身一让
风未吼马未叫
再深吸一口黄河
爷们,准备拉纤
2010.4.10.
无哲个人简介:
无哲,本名耿宝书,诗人、作家,无极主义诗派创始人。生于1967年,山东省曹县人,现居山西河津,与黄河为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铝业山西企业文协主席,供职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检修分厂。著有诗集《蚂蚁蚂蚁》、《一个人的帝国》。
1987年至2002年创办世纪风诗歌社团并主编民刊《世纪风》共43期。曾任企业报编辑,在《诗刊》、《诗选刊》、《诗歌报》、《诗神》、《诗潮》、《绿风》、《山西文学》、《黄河》、香港《中华日报》等发表诗歌、小说、散文作品若干。多首诗歌作品被收入多部诗集,在国内先后获诗歌奖七项。作为无极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于1989年入选《诗歌报》月刊“中国诗坛:1989实验诗集团显示”。1990年获“诗神杯全国短诗大赛优秀奖”。1990年参加山西诗人采风团进行创作采风。2002年获“山西省职工诗书画作品大赛”一等奖。2003年当选山西省第五届作家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主编文学作品集《龙门汲浪》。2004年被评为诗歌报网站年度诗人。2005年4月香港《中华日报》副刊以两大版推出专版,介绍创作简历、创作谈、及诗歌小说作品。2005年10月主编由美国文摘出版社出版的诗歌报网站丛书第三辑,并任丛书第二辑责任编辑。目前以诗歌、散文为主,偶写短篇、中篇小说。
个人网站:http://blog.sina.com.cn/u/1228745333
Email:gengbaoshu@163.com
当代诗坛若干问题之个见
文/无哲
本人写诗二十一年,作为一个诗者与读者,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的多个诗歌现象,现对当代诗坛谈一些个见,成熟与否恳请大家自辨,从批评中交流,从交流中看到行进的方向。
1.关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诗歌有多少人了解
老一辈诗人在干什么?解释这个问题很简单。三十年代的诗人们对于中国新诗的兴起与变革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部分老诗人已过世,部分健在的诗人多数已封笔修身。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诗的徐志摩、闻一多、九叶派的大批诗人们一反格律诗的表现形式,而将中国诗歌的主流引向自由诗体的诗歌呈现。如《再别康桥》,《死水》等,这是旷古以来的一场诗歌革命,受大量西方诗歌的影响,翻译诗不断出现,引入与创新成为诗人们的首选。大量诗歌创作进入自由体后,诗歌还原了其民间性,而更加亲近当时的中国民众,从而出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第一个高潮。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诗人,对于过去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了解不多,造成诗歌的创作主流不清。但不反对多元化的存在,重要的是要根植民族诗歌创作的厚壤,探索与现时代相匹配的诗歌存在方式,达到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2.关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诗歌还有多少人了解
这个时期的诗歌,随着国内战争、抗日战争、政治,到新中国解放后的经济建设,诗歌从爱国,从反抗外来侵略,从鼓舞人民的斗志出发,出现了一些佳作。但诗歌的技术层面相对较少,诗歌的政治层面较多,整体上看,我个人认为诗歌的前进不是很大,能流传至今的为数很少,像《一月的哀思》这样的诗歌并不多见。可以说,中间或多或少地受到文革的影响,诗歌中的假大空或口号式破坏了诗歌的内在美,并没有还原诗歌的本真,而是过多地注重了诗歌的战斗性、宣传性、鼓动性、政治性。对于诗歌发展来说,技术性的步很小,是现代诗歌在那个时期的整体缺失。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个时期的诗歌立意有相当的高度,浅显易懂,拥有多数的读者,与现在的诗歌相比,在文化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席位。
3.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有多少人认同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经济繁荣的春天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诗歌,同样也遭遇了春天的到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诗歌与美术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文化艺术带来了新风,朦胧派(今天派)、白洋淀诗群向诗坛大步走来,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斩钉截铁地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又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从手抄本开始,无数的溪流,再次汇成了中国新诗的海洋。尽管那时评论家把北岛们的诗歌命名为“朦胧诗”,但还是能让人一读就能看懂七八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朦胧。随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被投身经济建设的青年们传为口头禅。人们从诗中找到迷惘的所在,找到迷惘后的清晰,找到激动与激情的来由。而后的新诗流派纷呈,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廖亦武、严力、梁小斌、潞潞等一大批朦胧诗人中,出现了诗歌大家。这个时期的诗歌特点是大气、直接、震憾、语言高蹈。后来者蜂涌而至,手抄、油印或铅印的民间诗歌刊物林立。到了一九八六年,一个整体呈现的舞台搭建了中国诗歌的巨型方阵,安徽《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了诗歌群体展示,把新诗推向了空前的高潮,可以说,这个举动是前所未有的,是诗歌史上的一次核裂变。当时的诗歌可以说是丰满的,不仅有探索意义上的诗歌本体,还有探索意义上的诗歌理论。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两年前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本文一经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崛起的诗群》与此前谢冕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称为“三个崛起”。
纵观那个时期的诗派,主要有新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自行车、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等,均充满了一代人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而载入史册。而现在能够了解这一时期诗歌史的年轻人并不很多,不了解当代诗歌的前身,何以继承性地创作当代诗歌的现在。特别是八零后的诗人们,他们有的是激情,但不够冷静和深入思考,去浮躁,多关注现实是主要的。
4.诗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安静是否乱了
进入九十年代的诗歌,多元化、多向度成为诗歌繁荣的主流,但整体上看,这种繁荣的存在是诗者内部的交流占多数,读者寥寥无几。于坚、韩东、西川们的努力只是在诗歌的湖面掀起了几圈涟漪,便被读者远离了。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人们热衷于经济,忙碌于谋求好的生存环境,而疏远了诗歌,文化成为沙漠化的苍白;二是诗歌的变异性令人眼花瞭乱,读者有时面对一些晦涩的诗歌摸不着头脑,不知所言;三是口语化诗歌的出现,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口语化诗歌远离了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无从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四是诗人之间的相互追捧,和圈子里的内部热度,与客观需要形成反差,导致部分读者拂袖而去;五是网络的兴起给诗歌注入一线生机,但不过是民间行为,与官刊的正统相比难成气候;六是随着近几年文化的复苏,诗歌有一定的复苏迹向,多数民刊依托网络自成体系,但没有财团的支持,仍然是自生自灭难取真经。但九十年代至今还是出现了有价值的诗歌流派,如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下半身写作、荒诞主义、灵性诗歌、新江西诗派、垃圾派、80后诗人等。
可喜的是网络诗人中,成熟的诗人日渐多起来,他们不断走向官刊,走向前台,走近读者。各类诗歌评奖日渐增多,各种年度大展和年度选本越来越多,从不同的角度支持着诗歌的行进。在网络信息平台的强大支持下,各类官方或民间诗歌活动不断增多,以诗歌名义的聚会举不胜数,圈子里呈现的诗歌热,也令人感到欣慰的由来。
5.目前活跃于诗坛的诗人,哪一代是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
就个人感受,按出生年代而言,四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还在创作的已为数不多;五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多数已风华不再,激情的逝去,使他们很难跟上诗歌游离的脚步;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经历上,从对当今现实的审视上,都有成熟的一面,其写作的进行式仍然表明他们可以上承前辈之风骨,下达后辈之锐气,创作势头不减者大有人在,厚重的表现形式不可谓不是当今诗坛的中坚力量;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有的是锐气与锋芒,他们对当代中国民生的体验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有着一定的经历作支撑,冷静下来,他们的诗歌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八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们,闯劲十足是他们的特点,争夺诗歌的话语权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对生活的体验仍然不够哲学是他们的不足,加之视角不够下移至生活底层,注重内心而少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是他们不能远行的下限。
所以,我要说,诗坛的中坚力量是六十年代出生的诗人,加之七十年代诗人的觉醒与力佐,诗坛的繁荣是有所指望的。
6.民间诗歌的优势与缺陷
民间诗歌的优势在于其多元化的探索与毫无顾忌的写作方式。其缺陷在于不够郑重与严肃,其随意性的喧哗将有可能断送其固有的才华。这里并不排除好诗现于民间,近年来民间诗歌立场不断受到尊重,往往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多来自民间诗歌的部分创作,这是民间诗歌创作的一大贡献,值得敬佩。网络论坛的交流,更多的为民间诗歌创作提供了阵地,每天数以千计的诗歌诞生,就是诗歌的真正潜力,你能说其中没有未来的大诗人吗。
7.现在的诗歌究竟在写什么
这里要先谈主流。主流诗歌是什么?分不清这个概念,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诗歌与其它文化艺术是相通的,现时代背景下的诗歌主流肯定是正面的、有思想的、有生活的、有艺术升华的、有启示的、有积极意义的、有哲学思维的、有较高诗歌技术的,只要占有其中的三点,就是主流诗歌的文本标准。那么,现在的诗歌在写什么?写个人感觉的不算不对,写个人隐私的也不算不对,写民众生活的也不算不对,但与民族性、劳作性、思想性有关的有多少呢?不多,这是一个肯定的回答。你写得再大气,与民族性和劳作性有关的,也会让非主流诗人说不,他们会说你老土,会说你传统,还会说你没有脱俗。如此以来,我认同寒山石先生所言,废话泛滥,形式冗长者有;表达低俗,肮脏堕落者有;写作投机,急功近利者有;批评缺场,吹捧成风者有;精神颓废,灵魂空虚者有;理念偏激,矫枉过正者有;脱离现实,逃避责任者有;乱花迷眼,缺乏经典者有;真情匮乏,矫情滥觞者有;别的就不便更多解释了。
8.个性化诗歌写作是不是大众化诗歌的一部分
个性化诗歌写作肯定是大众诗歌的一部分。有人说诗歌创作是当代文化的一种倒退,我看是偏激了,但我们至少从中可以看出有人对当代诗歌的不满。过多地将个人情绪中的小我带入诗歌是对诗歌中大我的对抗,大我在于生活的通感式,在于生存的共同话语权,在于读者的共同体验,而不是极端的个性化写作。作为存在的一种,个性化写作并非没有读者,而此类读者是极少数的,不代表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利益,因而是不受广泛欢迎的。个性化诗歌写作的路并不长,如果很长,也只能是断断续续的行进。
9.网络诗歌是不是诗歌的终极代表
肯定不是。因为真正的导向并非网络诗歌所指引,而是众多专业诗人、编辑、评论家所把持的刊物导向,你成名网络也不一定有更多的发表机会。你并不是流行音乐,你并不是文化快餐的供给者。所以,你要当心你的才华所指的方向。
网络诗歌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繁荣性,大中型的网站论坛都有一少部分知名诗人参与交流,这些诗人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是网络诗歌金字塔形顶端的第一层次诗人;第二层次则是有一定实力的论坛版主与少量的论坛会员,他们承上启下,是网络交流的润滑剂;第三层次是论坛会员,其成份复杂,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不显山露水的诗人,有初出茅庐的诗者,有从传统诗歌中走来、诗艺提高不大、对诗仍然一往情深的老诗者,他们是网络诗歌的繁荣者。但这三个层次的诗人,除了其中极少数诗人有可能身怀绝技鱼跃龙门外,多数可能半途而废停止不前。诗歌的代表,是那些矢志不渝而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探索者。而在时下经济继续轰轰烈烈地繁荣之际,能坚守诗歌写作的寂寞已属不易,个体能否跻身诗歌的终极代表,已不再重要。
10.当代诗歌创新的形式有哪些
传统的诗歌,严肃意义上讲诗歌必须凝练,有音乐的节奏感,有意境、意象的建筑美,能够成熟运用比、兴、赋,其中具备阅读流畅、表现自然、可以荒诞、富有真情、敢于创意、能够跳跃等。但处在诗歌创作第一位的是抒情的现代诗,包括咏物、思人、情诗等;处在第二位的是口语诗,这是一个特殊的类别,表现形式随意,读者容易接受;处在第三位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有叙事的,有反映劳作场景的,如果表现手法出新,则会受到欢迎,如手法一般,则会受到冷遇。由此看来,创新是当代诗歌的首要任务。目前的诗歌创新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二是语言上的创新,三是内容挖掘上的创新。但诗歌已没有规范可言,如徐敬亚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圭臬之死”。为创新而创新者大有人在,如胡乱分行、乱加标点、乱用关联词、胡言乱语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诗歌就是诗歌,让人感到惘然所失。
11.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们过多的退出群体性而流失了精神的存在
寒山石先生在他的一篇诗论中,开篇谈到八点:一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精神的失落,二是物质与道德的失衡导致精神的滑坡,三是群体与个体的摩擦导致精神的孤寞,四是竞争与公正的错位导致精神的萎缩,五是意识与行为的悖离导致精神的脆弱,六是激情与理性的脱节导致精神的自虐,七是进取与受挫的并立导致精神的世俗,八是自立与依附的胶揉导致精神的迷惘。这八点本人十分认同。
精神作为“诗言志”中的“志”,在现在的诗歌中被更多的人忽略了。人活着不能没有精神,失去精神和梦想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存在的意义。颓废的、垮掉的就是精神上的最大失去,个性化小情绪在诗中的无限扩大成为精神沦陷的可能。诗无定法,但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诗歌内部存在的哲学意义、积极的生活态度、向上的精神力量,都是精神的表现。我前不久曾经写过一首小诗《你所要离开的梦想》:“你所要离开的梦想,丝毫没有留恋你的意思/即使你清醒着,也会失去远方的物质//没有远方。飞鸟的翅膀成为虚拟的羽毛/远山只具备土堆的意义,石头正在回家的路上/高远的天空真的空了,流云被厚壤吸附/你体内的血,在原地轮回时,流速被忽略”如果说远方是精神的所在,你不要失去远方。
12.当代所呼唤经典诗歌,一首诗中能有多少东西让人记住
对当代经典诗歌的呼唤成为我们共同的向往,写出经典诗歌也是无数优秀诗人的共同责任。这里我不想多言,我只想举个例子。试想一下,古往今来有多少名篇佳作,如果你不能背诵全篇,你是否能记住其中的一两句,是否这一两句能把你的眼睛照亮。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再退一步说话,如果读者读你的诗时,有一两句诗能震摄他的双目,震憾他的心灵,让人过目不忘,诗也就算成功。试问一个当代诗人,这样的成功一生能有几次呢?
2008-5-13

《空盒子》六行诗100首全稿
(一)
1.空盒子
世界是一个空盒子
谁的手把万物放进去
把生灵放进去
把思想放进去
把疾病放进去
把我放进去
2.江湖
剑客的游走千年不变
驿站里少不了马匹的气味
黑发被江湖的风雪染白
青铜剑磨砺成龙泉剑
那个决斗之夜的刻骨铭心
美人已远,淡去的菊花和烈酒
3.风吹叶落
风吹叶落
仍可以听到传声的风语
鸟迹少见
只因树上枝瘦
别了
今朝斜阳秋月
4.行走在夜里
行走在夜里
灯饰星布
脚下的落叶应声沙响
举目间,苍穹陷于褐色之漆
如思想者的意图
深不见底
5.我想做一把散落的草籽
我想做一把散落的草籽
离开枯叶后散布于土壤的缝隙
目光锐利的鸟可以发现我的一部分
任鸟们裹腹
留一部分隐藏得很好
像安静的冬眠者,等待春雷唤醒
6.斑鸠蹲在下午的树枝上
斑鸠蹲在下午的树枝上
面对街道的行人和车流,并不理会
朝南蹲的斑鸠也会朝北蹲
随意地摆头。斑鸠所看到的空枝
没有叶子,它所在的位置
是冬日靠太阳取暖的位置
7.入冬的第一场大风
入冬的第一场大风不约而至
树上没有飘零的黄叶
被强行摘下
落叶们挤在背风的地方
披着浮尘
谋划重生前的浴火
8.久未见到大河之水
久未见到大河之水
像久未探望另一位母亲
我惶恐,内心不安
入冬以后
不知道涌动的巨流
冷不冷,颜色是否浊黄依旧
9.最近习惯了向高处看
最近习惯了向高处看
以仰望的姿势,面对苍穹
因为久违的蓝天重现了
白云回家了
这得感谢关停的工厂
感谢消逝的烟尘
10.冬泳者
与冰冷池水抗衡的
是他们的身体
奋力划开水面的
是他们的手臂
我摸过他们上岸后的皮肤
的确像一块发紫的冰铁
11.阿亮
很早就架深度眼镜的小个子男人
很早就动刀打架的深肤色男人
不到三十岁就发胖的男人
超强的运动燃烧了他的肥胖
冬泳消灭了他的高血压和心脏病
健身器材隆起了他的肌肉
12.下岗的打工者
金融危机是一个恶魔
恶魔吞噬了晓燕和老李们的工作
晓燕的老公病逝不到一年
两个上学的孩子等着花钱
老李的老婆仍在瘫痪
吃奶的孙子还等着奶粉钱
13.山寨版
山寨一词由于土气,被冒牌与模仿制版
山寨版,成为一个时代的贬义
山寨版明星,山寨版红楼梦
山寨版手机,山寨版数码相机
山寨版春晚。山寨若干
真想知道,诗歌有没有山寨版
14.今晚我坐在椅子上
今晚我坐在椅子上想一些事情
烟灰缸里的烟蒂,越来越多
茶水越喝越淡,窗外的夜色没有变化
我发现什么都没有想透
自己就是一个空盒子
空得只有骨头和血肉的关联
15.想戒烟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鼻炎和咽炎与吸烟有关
高血压与吸烟有关
思考与吸烟有关
越来越多的事情与吸烟有关
我也清楚自己
就是燃掉一半的香烟
16.雾中
厂房与厂房被雾连接
劳作的工人相互看不清面孔
误入厂房的鸽子,惊慌中寻找出口
逃生的鸽子撞碎四块窗玻璃
直至撞得头破血流。下班时
老张与褪过毛的大鸟一起回家
17.偏移
取暖的人找不到暖风的位置
睡着的人在等一床棉被
户外无雪
乱着,可疑的思绪源自谁的脑袋
树上的叶子落向风里
冰,出现在路口的湿地
18.棉衣
老张的棉衣与矿工下井穿的一样
劳动布制成的棉衣,一条条棉花在里面鼓涨
老张坐在长椅上,衣领上的油渍
在灯下映出亲切的光亮
老张站起来,棉衣站起来
走向作业区操作那个金属手柄
19.冬雨中
没有理由抱怨
下午悬起的雨幕看上去很厚
赤裸的水意
像带刀的寒气
插入身体
发育一块红色的坚冰
20.彩蝶离去
秋风漫过草尖
岩石上的青苔褪去潮湿
树下的记忆,卷入枝头的新茧
一些果核遗落在深秋
落叶覆着的秘密被秋虫偷走
旁边的菊花,站立成九月的新簇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杨兴昌 于 2010-4-10 17:43 编辑 ] |
|